什么樣的車聯(lián)網(wǎng),才能讓你在車內放棄使用智能手機?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我們用一部手機就能夠走遍天下。也正是因為手機的誘惑力,我們難以放下手中的手機,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作者引出車聯(lián)網(wǎng)的概念,分析人們在車內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需求,并探討什么樣的車聯(lián)網(wǎng),才能夠讓用戶在車內放下手機。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車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包含了車與云平臺、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內等全方位網(wǎng)絡鏈接。將車聯(lián)網(wǎng)與智能手機作比較,其實提問者已經(jīng)將范圍縮小到智能座艙,甚至車機上。
此外,車里的人需要分為駕駛員和乘員兩種用戶討論,因為他們對手機的需求很不一樣。駕駛員在駕駛時,使用手機最主要的功能是導航、聽音樂和社交,而乘員和駐車時的駕駛員,則可能使用到手機的所有功能。我們主要討論乘員和駐車時的駕駛員,在車內對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需求。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人們都在手機上干什么。
一、人們都在手機上干什么?
QuestMobile 分別從使用時長、使用次數(shù)、活躍滲透率3個指標,描述了人們使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
- 人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了騰訊系App上,四分之一的時間花在了頭條和快手系App上,短視頻對人們的吸引力,擠占了部分原本花在BAT系App上的時間。
- 社交、視頻、購物是人們使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三大典型類型,游戲和數(shù)字閱讀對近一半的用戶屬于高頻應用。
除App外,免安裝即點即用的小程序生態(tài)已枝繁葉茂,所以人們使用小程序的類別也需要關注。
綜合人們在App和小程序上的使用情況,可將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類別總結為社交、內容、生活服務、游戲。
如果要在車內放下手機,在車機上實現(xiàn)手機的所有功能是必要條件,所以你很容會產(chǎn)生下面這個不算大膽的想法。
二、能否把手機粘在車內當車機使用?
手機和車機執(zhí)行的行業(yè)標準不同,手機執(zhí)行消費級標準,車機執(zhí)行車規(guī)級標準,后者要求更高。例如車機需要在-40℃至85℃之間正常工作,而iPhone的工作溫度是0℃至35℃,蘋果官方文檔還特別指出不要將設備留在車內,以免超過設備能承受的存放環(huán)境溫度(-20℃至45℃)。
蘋果設備的工作溫度(蘋果官網(wǎng))
某車廠對車載顯示屏的冷熱沖擊試驗要求(ITAS官網(wǎng))
所以僅憑工作溫度這一條,我們正在用的這臺手機,肯定是不能粘在車內當車機使用的。但你肯定還不死心,又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三、做一臺車規(guī)級手機,粘在車里,用戶就會放下手里的手機嗎?
很遺憾,還是不行。在選擇替代品時,用戶會選擇體驗更好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因為需要用更好的體驗抵消遷移成本。
也就是說,上車時把自己的手機換為車里的手機,下車時再換回來,如果是無緣無故,沒有人愿意這么折騰自己。用余軍老師的公式描述為: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除替換成本外,把手機的功能和服務搬到車機上還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
1. 隱私
手機幾乎是一款絕對私人屬性的產(chǎn)品,而車機更類似于電視,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使用。所以除非是只有一個座椅的汽車,總有些手機里有,卻不適合在車機上展示的信息。
2. 交互
(1)觸控
設計人員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為了減少一部操作、更合適的按鈕位置而挖空心思,用戶在車內可以躺著玩手機,而為了使用車機不得不調直靠背,舉起胳膊,極大增加了操作成本。
時任蘋果高級副總裁的席勒在MacBook Air廣告片中介紹:
“在與軟件交互的過程中,觸控顯得至關重要,我們也試圖將它應用在顯示屏上,但發(fā)現(xiàn)那個位置不太合適,當你把手懸在空中進行觸控時,你會感到不太舒服。在筆記本上進行多點觸控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觸控板?!?/section>
廣告中的每一個字都為營銷服務,所以我們不能把席勒的講解當做教學。而且蘋果在設計產(chǎn)品中也有打眼的時候,例如在iPhone上已經(jīng)被拋棄的3D touch,以及MacBook上融合進觸控欄,又恢復為實體按鍵的Esc鍵。
但席勒的這番話,我還是贊同的。
專為手持觸屏設備設計的App,直接搬到車機上,是沒法長時間使用的。
(2)文字輸入
語音交互在智能座艙中的地位得到全行業(yè)的認可,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率已高達98%,那語音輸入可以代替鍵盤輸入了嗎?
并不能,至少當前還不能,主推語音交互的TNT工作站,也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
語音交互非常適合短句輸入,或指令下達,但不適合長篇大論的輸入。因為我們大都無法出口成章,形成大段文字思考所需的時間,往往比輸入文字本身需要的時間更長,而鍵盤輸入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思考。
本著讓用戶在座艙內放下手機的目的,文字輸入的需求還是需要解決的,機艙中的有線遙控器值得借鑒。
機艙中帶有鍵盤的遙控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四、總結
人們使用手機的用途可以歸納為社交、內容、生活服務、游戲4個方面。
由于手機屬于消費級電子產(chǎn)品,達不到車規(guī)要求,所以不能粘在車里當車機用。
就算通過生產(chǎn)車規(guī)級手機粘在車里,將手機功能全部搬上車,也不能完全替代手機。因為手機中的隱私信息不適合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的車機上展示,并且手機App專為手持觸屏設備設計,不適合固定的中控大屏長時間操作。
一定要我在車內放下手機,須同時做到以下4點:
- 車機實現(xiàn)手機所有功能
- 確保我的隱私不會泄露
- 提供便捷的交互,能夠讓我長時間操作不累,并能夠方便地輸入文字
- 車機和手機互聯(lián)互通,上下車沒有切換設備的成本
如果智能座艙提供了手機上沒有的功能,那我會同時使用兩者,而不是放下手機。
五、結尾
手機屏幕增大到接近7寸后,就沒有進一步增大了,因為手和褲兜的大小是有限的,因為人們需要隨時隨地連上互聯(lián)網(wǎng),目前手機就是滿足這個需求的產(chǎn)品。
手機可以隨身攜帶,當然也可以帶進車里,替代掉手機的會是另外一個隨身攜帶的產(chǎn)品,而不會是固定在車里的另一臺手機。
就算僅僅只做到在車內完全放下手機,且不考慮個別手機上的隱私信息,也需要解決交互和上下車設備切換的成本問題。
與其希望讓用戶在車內完全放下手機,不如提供更高效的交互方式,發(fā)揮車機和手機各自的優(yōu)勢,并將兩者打通默契配合,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
那么智能座艙應該如何構建自身產(chǎn)品力,與手機互聯(lián)互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無縫切換呢?且聽下回分解(如果有朋友催更的話,我會加緊安排)。
作者:25磅,微信公眾號:25磅
本文由 @25磅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好奇,期待下一期
偽需求。首先要問一下為什么在車內要“放下手機”?開車的時候不適合玩手機;坐車或停車的時候,可以直接玩手機。
是的,不談場景光談工具就是可笑
有理有據(jù),非常期待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