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必知這4點
編輯導語:如何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很多朋友們。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套路,還寫不出好文案?為什么我們寫文案的時候總會焦慮,寫出來的東西感覺差點意思又不知道差在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掌握這四點。
文案這行,一直都是知易行難。別說偉大文案的誕生了,哪怕一小段文案都能把你磨到懷疑人生。個中苦楚,文案人都得自己兜著。
我們經(jīng)常說要學會洞察、要懂策略、要深入理解用戶、要有清晰的邏輯、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意能力、要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和經(jīng)驗、更要有堅持不懈地刻意練習……
這些當然是很有必要,但最近我愈發(fā)覺得,做文案,不管是老手還是新手,包括我自己,有4個點一定要自己先去弄清楚、想明白!
這4個點,每次都得多拿出來思考思考,作為指引。
01 為什么而寫?
很多人寫文案,稱得上陽春白雪,文采非常好,整篇文案看下來非常漂亮。但是呢,就是覺得哪里不好,差一點想要的感覺。
寫得一手好文,只是不太合適。結果自己很滿意,別人卻并不那么滿意,甚至覺得你在自嗨。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時候你寫的文案一直不被通過,但經(jīng)過不會寫文案的領導修改一下之后就神奇的通過了?
也并不覺得他修改得有多好?。槭裁茨??
謹記:文案不是文字博弈,文案是策略的具象化表達。知道為什么而寫,比知道寫什么、怎么寫都更難得。領導確實不是專業(yè)寫文案的,但他了解需求的策略方向,知道需求背后到底想要什么,一開始就知道為什么要寫這篇文案。
文案,先有合不合適,再才有文采好與不好。很多文案人,喜歡接到任務就馬上開始構思,列提綱,收集素材,去看資料找靈感,然后落筆,不太重視對于需求的理解。
當然,更多的文案人會先消化需求,不懂簡單和需求方溝通下,研究怎么寫能夠更好的滿足,這挺好。
但是,很少人會去主動深度思考為什么需要寫這篇文案,好像這就是需求方或領導要做的事,我只是完成任務。但有時候需求方自己都傻乎乎的,他能告訴你個啥。
咱需要自己去思考這個 “為什么”,文案為什么有營銷文案、活動文案、視頻文案、PR文案、朋友圈文案、賀詞文案、廣播文案等等這么多種?
你平時想過這個問題沒?每一種類型的文案都有它的核心功能和使用場景,為什么營銷文案是這么寫?為什么電臺文案又是那樣的?視頻文案又是一種寫法?
為什么需求方要做這次活動?為什么需要寫這么一篇文案?他們要達到什么目的?活動文案最核心的是什么?
這次的文案是為了流量、銷量?還是想要突出品牌的價值觀,或者是強調(diào)客戶關系?再或者是要讓公司內(nèi)部的人看到后很振奮?
這區(qū)別是很大的,方向錯了直接垮掉!
這樣的思考方式是不是更靠譜呢?你的文字功底其實沒變,但你的文案思維變了,更深了。因為站在比文字本身更高的視角去寫文案,知道為什么而寫。而不是寫寫寫,改改改,永遠不知道為什么。
這樣,文案攻擊力也會大大提升。這樣,方向對了才有文采之說。02文案寫給誰?文案這事,說白了其實就是用對的方式向對的人講對的話。
很顯然,再好的內(nèi)容,對象聊錯了就容易對牛彈琴。文案不是說給全球人民聽的,是用目標人群的語言和他們溝通。這是關鍵。
文案需要鎖定精準目標人群,哪怕是說出只有他們聽得懂的話也沒關系。不要一味滿足所有不相干的人,更不要為了滿足所有人而改變精準策略。
正如攬勝楊海華所講的:中國現(xiàn)在的廣告必須做成窄告,才有價值。對應的這個人群他全明白,其他人都不明白,這種信息不對稱就叫廣告。如果在中國全做成大家有共識的廣告,幾乎沒用。
對此,深感認同。越是了解目標人群,你知道就越知道該寫什么,什么樣的文案能擊中他們,什么方向是他們愿意看的。
而如果不知道文案是寫給誰,不夠了解他們。或者你寫的文案完全是針對的所有人,沒有一個具體的角色,那就會喪失文案精準傳達的穿透力。
至于目標群體的分析,大家都知道有人群畫像之說,比如用戶如年齡、性別、學歷、職業(yè)、收入、婚否,還有消費狀況、生活愛好、品類偏好、是否有房、是否有車,詳細一點還有待滿足需求、是否聽過本品牌等等,根據(jù)不同需求,群體畫像也不相同。
比如:
目標人群畫像的羅列方法有很多,但我只有一個建議——盡量用一段文字具體描繪出目標人群的生活畫像,這能促進你更加深入的了解精準人群。也就你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目標群體人物角色,用一段鮮活的文字具體描繪出一個虛擬精準用戶。
簡單舉個例子:
張麗,24歲,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在北京一家初創(chuàng)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做新媒體運營1年了,月薪8千,目前還沒有男朋友。平常加班比較多,但一直對注重生活品質,雖然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但在休息時間喜歡逛街和運動,會在keep上堅持健身,不只是為了瘦,更是一種精神追求。
在工作之余會刷刷朋友圈,研究研究抖音,喜歡彈幕和創(chuàng)新有趣的東西,愛逛豆瓣刷微博,熱衷于互動和自我表達。雖然目前熱愛自己從事的新媒體行業(yè),但是對于未來和發(fā)展充滿迷茫,時長會非常焦慮。
她一直想把公司新媒體平臺運營得更好,但苦于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做好閱讀量和用戶增長,所以非常注重學習,經(jīng)常會學習一些線上課程,也會經(jīng)常閱讀一些頭部公眾號以及專業(yè)書籍,希望得到更多KOL的建議和指導。
這個描繪出的人物角色越詳細越好,貼近真實的一個人。而從她,你會看到更多的切入點。
03 誰來決策?
我相信這是絕大部分文案人頭疼的一個點:文案的目標受眾和決策者并不是同一幫人。大伙都是戴著腳鐐跳舞的,目標人群可能離你很近,但你離他并不近,中間還隔著你的老板(直接領導),甚至是大BOSS(公司老板)。
如果你的文案,連公司門都出不去,就別想出街,T也別談什么輻射到目標人群那了。所以,你的文案寫完由誰決策?
就需求執(zhí)行上來說,你的文案首先是寫給你的 “老板”。每一篇文案,誰最終拍板決策,誰就是你的老板,這就是最真實的現(xiàn)實。這也并非是毫無道理,而是學會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
在很多中小型公司,最大的甲方就是老板,老板的風格決定了文案的走向。而且老板和領導都認為文案嘛就是寫文字的,什么策略啊、洞察啊,他們都會給你指明方向。
在這里,你不用每天苦逼的想策略,做洞察。唯一的洞察可能就是洞察你的老板,這也是能力嘛。而在一些廣告公司,對文案的要求又不一樣,你得緊跟時代,始于洞察,忠于策略,熱愛創(chuàng)意,無畏創(chuàng)新。
這里是很多中小公司文案心中的 “詩和遠方”,卻不知哪有那么多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他們也是要服務好甲方爸爸,磨到頭發(fā)掉光。
還有一些大品牌或者典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文案,雖然老板和領導還是會有干涉,但相對而言思想上會自由很多。
大家談的不再是什么文字優(yōu)美,辭藻豐富,而是懂消費者,洞察消費場景,更看重文案的傳播與最終效果。你得真正寫出打動用戶的文案,帶來品牌傳播,賣出產(chǎn)品。
老板喜不喜歡可能都不那么重要了。這里,你的文案完全就是由你直接面向目標人群,或者還是老板來最終決策。好看,不好做。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得知道這個江湖的規(guī)則。文案不是寫完就直接到用戶那了,誰決策你得先通過。直到你有能力或有信心自己決策,自己負責。
不用沒完沒了抱怨崗位苦逼,每個崗位都一樣,老板自己都被帶著腳鐐,何況每一個員工?且絕大部分文案人都是要從 “別人決策”,干到 “自己決策”。在那之前,認準誰是你的老板!04賣點是什么?
任何產(chǎn)品都有賣點,這毋庸置疑,能拿出來銷售的產(chǎn)品當然都是有賣點的。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每家都能拿出一堆依據(jù)來支持各種賣點,一家比一家喊得厲害。
但有一點,賣點不是自嗨,它必須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確確實實是有市場的、是剛需、是有競爭力的、是用戶關心的。還有很多人,動不動就喜歡整理出產(chǎn)品的123456…….10大賣點!看著挺唬人的樣子。
如果你僅僅是把一個產(chǎn)品的一堆所謂賣點進行羅列,肯定很難打動用戶,一方面目標太過于分散,文案不能聚焦。所以,賣點需要集中!在寫文案時需要牢牢抓住能打動用戶的1-2個關鍵點,其他賣點你可以用,但一定是協(xié)同。
如果你的核心賣點確實有幾個,你也可以對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場景推不同的核心賣點,同樣集中突破??傊?,不要試圖把一個產(chǎn)品的多個賣點同時推向用戶,更不把產(chǎn)品的最大賣點打造成了 “我的賣點最多”,那得多沒亮點啊。
另一方面,賣點需要經(jīng)過驗證。
每個產(chǎn)品大家都能想出一堆賣點,一個碰頭會都能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說服不了誰,怎么辦呢?我們要把自己列出來的賣點,和用戶需求結合起來進行驗證,這其中的重合點才是能打動用戶的賣點。
比如找行業(yè)分析報告,我們可以找到目標人群的分析,以及相關需求點的調(diào)研。運氣好,有的報告直接就有非常清晰的賣點普查。
進行銷售訪談,銷售員是離消費者最近的一群人,每天都在觀察消費者的行為。平時多問問他們在和用戶接觸的時候,用戶們最關心哪些問題,對最反感什么,給他們看看你列出的賣點,哪些是用戶最關心的。
找競品企業(yè)對比,可以看競品的官網(wǎng)、他們的廣告賣點。甚至假裝自己是用戶,直接去對方公司當面談談。一方面了解用戶關心的點,另外一方面尋找產(chǎn)品差異化賣點。
找目標用戶溝通,還可以直接和目標用戶進行溝通,我建議是當面溝通,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重要信息點的損失。當然,一切的賣點最終都需要去到市場,在真實的渠道中得到驗證。
不同的目標人群,對應推廣渠道不同,最終效果也會不同。所以,我們還需要在不同的渠道,去驗證不同的賣點文案。一般都建議三個步驟:
首先是小范圍測試不同渠道和文案,低成本試錯,也就是最小可行性測試,讓ROI最大化。
賣點文案不是寫完就結束了,同樣需要跟進結果;然后把測試的最優(yōu)結果,整理為可執(zhí)行的標準化流程,前面是樣板,這里就是規(guī)范;最后大規(guī)模復制,讓不同渠道和文案都發(fā)揮出最大效果。
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出錯率低且效果好,不止是做營銷運營的人需要關注,文案人也要重視。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要說的4個點。沒事建議多想想,寫文案時多琢磨。想透了想通了,思路也就順了,可能也就不那么糾結與迷茫了。
思維的差距,往往要超過技巧的距離!
#專欄作家#
木木老賊,微信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知名上市教育集團品牌總監(jiān),專注于持續(xù)生產(chǎn)新鮮又有料的品牌營銷、新媒體運營貨、文案進階技巧。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