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誤解了競爭。
在中國當下的科技界,有一種不良趨勢,就是擁有資源的巨頭依靠固有的資源和資金優(yōu)勢,強勢切入剛剛被證明可行的新興市場,以近乎暴力掠奪的方式完成產業(yè)布局。
例如,阿里春節(jié)期間強攻紅包市場,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燒錢大戰(zhàn)(雖然宣布合并,但并沒有讓我們感到如釋重負,總覺得后面還會有事情發(fā)生),當年微博領域各個巨頭的燒錢大戰(zhàn),以及后來的電商大戰(zhàn)、團購大戰(zhàn)等等。
中國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實際上,硅谷也常有類似的事。比如微軟早年間通過封殺網景強推IE瀏覽器,后來又推出Bing挑戰(zhàn)谷歌搜索;谷歌強推社交軟件,試圖叫板Facebook;Facebook也推出圖片社交應用,失敗了才收購Instagram和snapchat。但是顯然,硅谷類似的事情并不多,大家基本相安無事。而中國,類似事件過于頻繁,我們幾乎可以看到未來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將會成為三個全業(yè)務模式的“混業(yè)”集團,利用已有的規(guī)模效益裹挾和控制市場。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做是無利于競爭最優(yōu)化的?!皞麛骋磺ё該p八百”的競爭模式下,即便勝了,也不過是破壞之功,而非創(chuàng)造和建設的成果。
在競爭中,看起來用戶確實短暫受益;但長期來看,用戶的整體福利會下降。而且一旦競爭結束,用戶體驗立刻下降(比如微博)。
好的市場,競爭的應該是用戶,而非產品本身。用產品直接和其他產品對壘,這樣的企業(yè)除非特別黑馬、特別有競爭力,否則,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甚至還會損害市場,將之變?yōu)閺U墟。
用不同產品爭奪用戶,才是取勝的根本。春節(jié)期間,我聽說新浪微博要做圖片社交,我就在困惑:這個想法是基于中國用戶的需求,還是因為海外模式成功了?不同的出發(fā)點帶來的結果完全不同。大家一直忽略了這一點。
泰爾說:要建立行業(yè)的市場壟斷,是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成功的關鍵—-哪怕是非常小的壟斷。成功的秘訣在于超越競爭,建立新的壟斷(前提是以市場化的方式建立壟斷)。
蘋果用移動設備擊敗微軟英特爾聯(lián)盟;snapchat挑戰(zhàn)Facebook也是用超越競爭的產品,爭奪同一場景下的同一批用戶。
如此看來,場景從過去的功能性產品中分離出來,并進行定制,固然已經開始成型,但遠遠不是競爭的核心能力。
我一直認為要超越競爭。那么具體怎么來做呢?答案是:采用更好的情境模式。
所謂情境模式,就是不僅要考慮到應用所要占據的用戶場景(比如吃飯、上廁所),更要考慮到當時的境地、已經隱含的氛圍(比如熱烈、孤寂、渴望、焦慮、懶惰、無助),以及在使用時要能聯(lián)系到場景發(fā)生時的上下文(context),并與場景完全融合起來,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彈出窗口(打擾)。
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和博客相比,微博是不是具有更好的情境模式?是不是更符合人的日常習慣?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手做到?是不是也更符合信息擴散的基本規(guī)律?
和短信相比,能語音能發(fā)照片能寫狀態(tài)的微信是否更能滿足用戶與朋友間的即興溝通?
任何一個場景,都有更好的移動應用,可以更好地處理該場景下的情境模式:更好、更便利、和情境的上下文結合更加緊密,因此使用起來也更加流暢。
對了,再回答大家的最后一個疑問:是的,情境模式的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
①大家才習慣場景,對于情境模式才剛開始了解。隨著時間推進,會越來越有理解。
②用戶也隨著移動趨勢越來越了解自己,選擇更好的情境模式。
③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在不斷進化之中,情境模式也會隨之不斷調整,機會永在。
什么?你說的沒錯。喬布斯就是考慮情境模式的。他不是為了占有個場景就滿足的,喬布斯要滿足用戶的每一個情境模式。無論是iPod、iPhone還是iPad,也包括即將發(fā)售的Apple Watch。
作者:趙博思
來源:指尖兒
原文地址:http://www.zhijianer.me/?p=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