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0期:納悶,天氣類軟件是怎么活下來的?
手機已自帶“天氣”功能,為何市面上還會有那么天氣類APP?下面我們來看看天天問小伙伴是怎么說的吧~enjoy~
問題
手機已自帶“天氣”功能,為何用戶還要下載此類APP?@問多多
描述如下
目前所有的智能手機都自帶“天氣”功能,但同時市面上還會有一些類似于墨跡天氣的APP,一方面他們的天氣數(shù)據(jù)都是從國家氣象局得來的,所以準確度基本沒有差異;另一方面作為工具性APP,最主要就是看天氣的功能。
那么讓這么多人另外裝此類APP的原因是什么呢?
精選回復@YC?
重復一下問題,我們需要分析手機里預裝了天氣APP,為什么很多人還要裝新的天氣APP,如墨跡天氣。
首先,我們來類比一下:
- 同維類比:所有的手機都帶輸入法,搜狗、騰訊和訊飛輸入法就沒有市場了么,顯然不是……用戶下載新輸入法的動機是需要更好的性能/功能;
- 換維類比:基本每個小區(qū)500米范圍內(nèi)都會有飯館,那是不是1000米之內(nèi)開一家淮揚菜館和一家湘菜館就都沒有生意呢?這也不一定……新菜館的生意好壞取決于是否符合用戶口味和菜價。
通過類比,可以看到:用戶是否下載一個產(chǎn)品,取決于用戶需求,而不是現(xiàn)在已有的產(chǎn)品。
詳細說來,不同的天氣APP,輸入法,哪怕飯館,只是具備了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需求就是它的基本屬性?;緦傩圆⒉荒軟Q定它的受歡迎程度,用戶想要的功能才是決定下載與否的關(guān)鍵,另外一些讓用戶驚喜功能也非常關(guān)鍵。
當然啦,用戶是否下載此類APP,這一款APP的下載量跟很多因素有關(guān)。今天我們是從需求角度來講, 使用Kano模型來做需求分析。
基本需求:門檻需求,也是必須滿足的用戶需求。比如上面說的天氣功能的APP,查詢當天的天氣就是基本需求。
期望需求:期望需求被滿足的越多,用戶的滿意度越高。比如一般的天氣預報預報七天的天氣,而墨跡天氣預報15天的天氣;再墨跡天氣里面的照片墻功能,大家想看到同城有畫面感的天氣情況,比如說鵝毛般的大雪,傾盆大雨的畫面感,都是用戶的期望需求。
興奮需求:用戶沒有想到,但APP里已經(jīng)包含了某個讓用戶興奮的功能。比如你想不到墨跡天氣里還可以刷現(xiàn)在流行的小視頻,不同天氣的穿衣指數(shù)、養(yǎng)生之道一定程度上也屬于興奮需求。
還有無差異需求,是無論你加不加這個功能都沒有影響用戶使用。比如墨跡里面竟然加了一些資訊的東西,想抄襲日今日頭條嗎?沒搞懂產(chǎn)品經(jīng)理在想什么?
反向需求: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功能,就會觸碰用戶的反向需求,導致用戶離你而去,或者不會安裝。比如有很多預裝的app里有無休止的廣告,很多人會憤然離去。
所以很多人安裝新的天氣APP的原因就是新天氣APP開發(fā)了滿足了他們的期望需求的功能,有些還有興奮需求,同時盡量少的反向需求。
精選回復@我換ID了!
用戶最核心的需求其實不是等我打開App然后查看現(xiàn)在是什么天氣,而是天氣“預報”,所以需要滿足“預”這個點。
用戶其實希望這個天氣App能提前告訴我:
- 明天可能下雨哦!記得帶傘。
- 剛剛有緊急通知,1小時后可能會有暴雨!記得關(guān)好門窗出門帶傘!
- 北京最近有霧霾警告啦!記得帶好口罩再出門!
- 明天晚上有突然降溫,記得做好防寒!
- ……
天氣數(shù)據(jù)大家都是從氣象局獲取的,沒什么差異,所以關(guān)鍵就在于對這些天氣數(shù)據(jù)的處理以及如何及時通知到用戶,用戶當然不傻,每個地方的天氣難道還會因為每個人用的App不同而不一樣?為什么要下載系統(tǒng)自帶以外的天氣App?無非就是因為這些App能做到把天氣數(shù)據(jù)處理好之后,轉(zhuǎn)換成貼心助理的角色,在合適的時間提前告知我是接下來是什么天氣,我該做什么準備。這才叫天氣預報。
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墨跡天氣還是中央天氣預報等等,都會有提醒推送的功能,早中晚推送,暴雨預警推送,霧霾推送等等,而且基本不會有用戶關(guān)閉這類App的通知權(quán)限。
如果系統(tǒng)自帶的天氣App能做到這樣的預警推送,個性化建議,誰會去再麻煩下載一個App呢?
精選回復@花月正春風?
很簡單那就說明用戶對天氣這個功能的需求并沒有表面那么簡單唄,還有更深層次的需求~
先聲明我自己是沒有這方面需求的,我就純屬YY一下。
既然數(shù)據(jù)都一樣的話,那是什么讓用戶覺得天氣APP更專業(yè)呢?
1. 歷史遺留歧視
在用戶認知中,系統(tǒng)自帶軟件就帶著垃圾、流氓、無法卸載、坑錢的刻板印象,所以覺得系統(tǒng)自帶不準很正常。
2. 心理學
APP有門檻,大家會覺得有門檻的東西更有價值。
3. 區(qū)域
據(jù)我所知,系統(tǒng)只能定位到市,而這些天氣APP甚至可以定位到街道,雖然可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一個定位的不用就給人心理認知上造成了差異。
又是什么讓用戶讓用戶覺得天氣APP更能滿足需求呢?
這當然是一個專業(yè)APP不斷打磨的結(jié)果啦,花哨的功能更有可能成為亮點,比如掃一掃天空識別天氣,根據(jù)天氣在線養(yǎng)植物(這個我個人覺得很好玩!有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討論呀,先不擴展啦)但是一個點不一定足以支撐起一個新產(chǎn)品,可以借鑒的是開拓思路,根據(jù)需求挖掘多多的亮點,其次再轉(zhuǎn)為運營驅(qū)動(參考網(wǎng)易云)就有了護城河啦!
精選回復@ug?
我沒用,也不會下載。天氣APP是注定要涼。
別看著墨跡APP現(xiàn)在還有一定的市場占有量,卻沒看到日益衰落的趨勢。
上圖是百度指數(shù)關(guān)于“墨跡”從11年到18年的搜索指數(shù),你會發(fā)現(xiàn)一直都是下降的趨勢??吹竭@個趨勢的話估計就不會再問這個題目了。
下面幾個方面去分析為什么我覺得天氣產(chǎn)品會涼:
- 需求太淺,二八原則抓主體,大部分用戶對于天氣工具的需求只在于最表面的層次——了解天氣如何??赡苣銜f“啊,天氣app有很多想象空間,可以發(fā)展旅游天氣等等”。但是這是核心用戶的需求嗎,產(chǎn)品確實可以這么做,但是有多少人用呢?原因還是用戶的需求太淺,在過去市場還沒有發(fā)展起來的時候可以抓一波藍海的人口紅利,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下半場是活不了的。
- 市場門檻低,手機廠家自己做個天氣的插件就可以滿足需求用戶的核心需求了,又何必用你的呢?
精選回復@無產(chǎn)品 不經(jīng)理?、云胡不喜?
本來墨跡天氣的出現(xiàn)是為了填補手機自帶的天氣軟件做的用戶體驗不好的空白。不過在手機自帶的天氣工具日益完善,其實墨跡天氣再怎么主打天氣都是走下坡路的,除非開發(fā)出周邊產(chǎn)品功能。所以現(xiàn)在存在不代表以后一直存在,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工具類APP首先是工具屬性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就算你玩出花來也離不開這個限制,離開了它的功用性,做到最花你還是個渣!智能手機上的天氣工具已經(jīng)能夠滿足用戶需求,而是還會持續(xù)做體驗優(yōu)化,想從他們手中搶食,餓死你!
精選回復@失穩(wěn)敗類?
目前正在做一款天氣的產(chǎn)品,說說我的個人想法。
用戶對于天氣類產(chǎn)品的需求并不是簡單的獲取一些數(shù)據(jù)信息,而是要結(jié)合到生活,一般對天氣的需求需要劃分一下人群,本地人群中普通的上班族需求可能是上班時候早晚高峰的天氣,因為會影響到他的通勤時間和擁擠程度。
同時也會根據(jù)溫度,是否有風來考慮衣著,戶外工作者或者做生意的商家則比較關(guān)心整天的天氣情況。 會不會下雨?下多久?什么時候下?這些精確的數(shù)據(jù)對他們更有幫助。
系統(tǒng)自帶的天氣只是數(shù)據(jù)信息的顯示,并沒有結(jié)合生活的轉(zhuǎn)化。同樣,如果外地的用戶旅游或者出差的場涉及到的就更多,景點的天氣、游玩地點的天氣、出差地區(qū)附近的天氣……同時還可以多走一步,涉及到的生活相關(guān)的信息都可以結(jié)合天氣的場景給予提供。所以天氣的需求看似很淺,就是晴天雨天、溫度。但確是和生活結(jié)合很緊密的比較散和靈活,不那么成系統(tǒng) 但是也有可以深挖的部分,這些都是系統(tǒng)自帶天氣無法滿足的。
精選回復@蘊玉山輝?
1. 自帶的“天氣”功能太簡單,無法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比如:
- 對空氣質(zhì)量情況進行了解,尤其是北方,需要知道霧霾,空氣PM2.5的情況。
- 對穿衣指數(shù)有需求,早上起來室內(nèi)外溫差大,體感溫度也不一樣,查看穿衣指數(shù),在出門前就穿好衣服,做好穿衣搭配,不然會穿好衣服,下樓發(fā)現(xiàn)太熱了/太冷了這種情況。
- 社交需求,人的從眾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天氣好的日子,附近的陽光明媚的環(huán)境,別人在游玩,會吸引著你出門踏春,去公園散步之類的。
2. 某些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不準確,誤差大;加上部分用戶不信任自帶的天氣功能。
3. 界面難看,追求好看ui界面的用戶會自己找一個好看的。
4. 交互體驗不好,操作方式不喜歡。
5. 之前有過喜歡的天氣類應用,養(yǎng)成使用習慣了,就換手機了還是要使用習慣的APP
還有一個小小的思路:
借助區(qū)塊鏈的思維,在天氣APP上用戶分享自己的(需要用戶授權(quán))穿衣指數(shù),帶傘情況,戶外拍照反饋情況,把戶外的情況出現(xiàn)最多的次數(shù)做一個排名,提供參考,可以非常真實的知曉周圍的天氣情況,陽光有多燦爛,雨有多大,路有多滑,霧有多濃,冰有多厚,可見度為多少,要不要帶口罩,要不要多穿點衣服出門,分享的用戶越多,情況就越接近真實。
精選回復@Joshen Tsa?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模擬幾個用戶畫像, 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問題:
【用戶一】小王,男,30歲,程序員,他平時不怎么關(guān)心天氣,因為他每天的搭配都差不多,熱愛格子衫+夾克,只有當冒出“今天怎么這么冷”的想法的時候,才會用手機自帶的APP看一眼天氣。
【用戶二】小李,女,28歲,公關(guān),每天都會穿不一樣的衣服,熟練使用各種購物網(wǎng)站買衣服,每天早上搭配衣服的時候,都會參考某個天氣APP中提供的搭配模式。
【用戶三】小趙,男,25歲,設計師,他特別喜歡研究不一樣的產(chǎn)品,并且對于審美和調(diào)性有一定追求,最近他找到了一款Apple付費天氣應用,界面極其美觀,交互極其炫酷。深得他心。于是他每天都打開看這個APP,每次更新都會細細研究。
所以你看,以上三個用戶,是不是對于天氣APP有不同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是依次遞進的,很符合其他朋友回答的需求層次模型和KANO模型。
精選回復@老白?
首先,我用的一直是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它已經(jīng)能滿足我對于天氣狀況預報的需求。好了,那就不要在基本需求上費時間了。
個人認為可以分成兩個角度:
1. 其他需求 如果是正常天氣,不需要提供其他功能.如果是下雨天或者惡劣天氣,用戶會遇到什么問題?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忘了帶傘,如果下載的App 可提供共享雨傘的定位,并且可用app 預約雨傘,那么這個需求是自帶的天氣功能無法滿足的,而又是用戶切實需要的,及時是我從未下載過此類App 的人,知道這個功能也會主動下載使用并傳播。
2. 據(jù)我觀察,朋友圈里面喜歡下載此類app 的朋友,個人覺得略“矯情”,可能是中二青年或者文青,哈哈哈哈。喜歡玩知乎,其他各類網(wǎng)紅話題性軟件,在聊天的字體上也會挑剔。對于此類用戶,手機自帶的天氣,太過簡單,也不夠生動,不能滿足與眾不同的自我定位和審美,額外下載此類軟件也是無可厚非。
問題詳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hfriar.html
對于天氣類APP你有什么想法?歡迎來天天問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討論哦~
相關(guān)閱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9期:價格補貼,貼著貼著把自己貼進去了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8期:「曇花一現(xiàn)」 的產(chǎn)品,是否算成功?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7期:為爛產(chǎn)品做運營,你是什么感受?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4期:一年四季蹭熱點,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3期:你準備剁手了嗎?來聊聊雙十一的需求、玩法及未來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2期:試從產(chǎn)品角度分析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1期:關(guān)于需求的那些事,我們可不是只嘮真?zhèn)?/a>
精選問題每周有,歡迎食用~配合回復味道更佳(∩_∩)
本欄目由天天問小編@Tracy??編輯,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網(wǎng)絡
最后一條夠了啊。。。
要是都是我這種用戶,天氣類app早完了(除了系統(tǒng)自帶)
哈哈哈
我覺得那個分享的功能不錯,對于用戶更有真實感和說服力;還有對溫度和衣著度的說明盡量要生活化,你只告訴用戶今天多少度,多大的風,用戶還是不知道到底要穿什么衣服,甚至于你可以直接建議用戶,今天怎么穿搭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