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在即,企業(yè)如何規(guī)劃新媒體?

0 評論 20948 瀏覽 43 收藏 9 分鐘

在新媒體領域主要存在兩個方向:一個是形成團隊的自媒體,另一個是企業(yè)的新媒體。我個人感覺企業(yè)號是占大多數的,因為現在的企業(yè)都會去做一個服務號或訂閱號;小到個體戶,大到上市公司;企業(yè)的新媒體跟其他的媒體的屬性不同之處就在于企業(yè)的自媒體都會帶有一定的營銷或業(yè)務屬性,目的性比較強;相對來說,并沒有自媒體那么容易被認同,被關注。而雖說企業(yè)有更強的資源支持,可是,做過企業(yè)新媒體的伙伴就會感受到,這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我們今天的內容主要針對于企業(yè)如何去規(guī)劃新媒體,如何去運營好企業(yè)新媒體。

xinmeitixingshi

新媒體形式

經過這一年多的實踐,和同行之間的交流,我認為一個企業(yè)的新媒體并不是一定要建立一個公眾號服務號等。新媒體的形式是多樣的,絕不僅僅就是一個公眾號,企業(yè)需要根據自己的發(fā)展階段,現階段規(guī)模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新媒體工具、形式等。

新媒體形式—-個人號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企業(yè)新媒體的形式,第一個就是個人號,我現在的微信號有5000個人,如果一個賣衣服的商家,擁有5000熟客,那么我相信門店的生意一定不會差。如果有10個這樣的個人號,那就擁有了50000個顧客粉絲,這是許多企業(yè)號都達不到的,個人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微信,它是一個社交產品,他的粘性、互動,關系的強度,都是企業(yè)號無法比擬的。剛才所說的“關系”就好像人跟人和人跟機器的關系,一個客戶很難對一家企業(yè)產生好感,但很容易對創(chuàng)始人、老板、老板娘、導購員等產生好感,這就是個人號的魅力所在。

那么個人號適不適合去做營銷推廣呢?

其實是非常適合的,我們從微商這個群體就可以看得出來。換個角度來看,微商的存在是很合理的。淘寶上如此之多的賣家,想找到自己心儀的產品還是很費勁的,尤其一些已經標準化的;就像充電寶,如果我要買充電寶,我一定會發(fā)朋友圈,問大家什么樣的充電寶比較好;如果正好有朋友在做數碼產品的,那么朋友他會給我推薦一兩款;或者問我想要什么類型的充電寶,會根據我的需求給我推薦合適的產品,這就會很節(jié)省我的時間。

新媒體形式—-社群

第二個就是社群,社群其實是微信個人號的放大版。一個個人號,是一對一的私聊,但當一個人管理10個500人的群,那就是一對多的交互方式,并且可以通過建立各種社群,讓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帶的主題場景都產生變化,就拿剛才的服裝店來舉例子,如果去做一個服裝搭配的群、一個甩貨的群、一個女性情感的群等,這幾個群可以分別去維系,針對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針對的服務,當我們的服務與用戶的需求相吻合時,我相信這個社群就不會差,同時,他有可以達到我們維系用戶關系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銷售平臺,在其中哪怕僅僅就是聊天,也是時時刻刻再給自己的品牌打廣告,在做用戶關系的維護。

新媒體形式—-公眾號

第三個是公眾號,這個就不多說了,可以參考我的文章《從0到1,揭開新媒體運營的秘密》。

新媒體形式—-微博

第四個是微博,個人建議中小型企業(yè)并不需要把微博作為一個品牌用戶關系維系的平臺,我個人認為微博對于一些內容較泛娛樂、輕松的的品牌會比較適合一些。而我們多數企業(yè)去建立一個企業(yè)的微博號實際上是很難去和用戶互動的,不像一些大品牌,大家都知道,尤其是一些人格化的一些品牌可能會更好,比如小米、杜蕾斯,他本身自帶話題,但我們若是做衣服或者凈水器,粉絲很難去和一個品牌發(fā)生互動,產生粘性。

我們建立一個微博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用戶互動,網羅用戶,讓品牌更高頻的被發(fā)現,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招一個微博運營,讓他來專心運營微博,給他3個月的時間,他是否能達到10萬粉絲的效果,這期間的人員工資、推廣費用、活動經費等都需要支付,加起來也有三五萬了,但這三五萬塊錢,只是在我們做一些活動或推廣時,將微博轉換成我們的一個工具或資源,一個平臺?,F在在微博上做推廣或活動,推送時只需花幾百元就可以達到幾十萬的量,這幾萬我們甚至可以達到幾千萬上億的曝光的可能性,再加上平臺粉絲的定位分析,平臺的分類,所以我個人不推薦中小企業(yè)花太大力氣去做微博運營。

企業(yè)新媒體如何布局

xinmeitizhengdi

新媒體布局,要分主次,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定要集中優(yōu)勢做?,F在主流的社交平臺是微博、微信,所以根據自己品牌的定位,來選擇一個主要陣地。

而像次要陣地又分了兩類:一是社區(qū)類;二是媒體類。這些平臺還是可以成為我們營銷推廣的一個陣地,我個人認為我們在做新媒體的布局時,這些平臺依然可以在我們新媒體的布局中發(fā)揮作用。并且這些平臺不需要我們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去維護,因為他們都是內容的展示平臺,不管微博還是微信每天都會產生大量新的內容,我們然后只需要花上一個半個小時修改完善一下,將其同步到這些社交平臺上即可。

兩者的區(qū)別,社區(qū)類的,需要頻繁的互動,提問、回復/評論、點贊等,而媒體類的平臺,基本上只需要申請入駐即可,目前比較好申請入駐的,搜狐自媒體平臺、一點資訊、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網易自媒體平臺等。

最后

我的建議是大家不要把目光全部集中在微信上,微信的傳播是半封閉的,并不能很快的將信息對外進行傳遞,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平臺來進行引流和推廣。而一個企業(yè)在做自己的新媒體規(guī)劃布局時,就應該適當的進行資源分配,有主次的去做新媒體的運營,有的放矢。

#專欄作家#

包子把鼻,85后射手奶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無限改進型新媒體社群“在一起”創(chuàng)始人,曾聯合創(chuàng)辦微信第三方公司,曾任職某生鮮電商平臺新媒體運營總監(jiān),撰寫多篇關于運營推廣文章被多家媒體平臺轉載收錄,也入駐了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百度百家等自媒體平臺。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