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啟動效應對認知行為的影響
文章講述了五感啟動效應對人認知行為的影響。首先在文章開頭先做一個小小的測試游戲,接著作者用六個案例說明啟動效應對行為的影響——讓你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并且何時被影響的,一起來看看~
在我們進入正題之前,我想讓你做一個小測試。我將給你某個單詞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你要猜一下這個詞是什么。我先去拿點吃的,你把這個詞補全。
單詞在這—— s_ _ p
你想的是湯(soup)嗎?
好吧,那我現在去洗個澡,你再來填,現在會是什么詞?S _ _ p
這次你說的是肥皂(soap)對嗎?
這就叫做啟動效應(priming)。當你接觸到一個快速呈現的“刺激” ——某個單詞,圖案或是聲音——它會影響你對緊接著出現第二個相關“刺激”作出的反應。
只有在當你做某事前,特定的聯(lián)想被激活時,啟動效應才會發(fā)生。舉個例子,當你給一個人看了“醫(yī)生”這個詞語后,他將會比識別其他詞語而更快識別出“護士”這個詞。為什么?因為這兩個詞聯(lián)系密切,我們的大腦會更快地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
- 誤解——你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并且何時被影響的。
- 事實——你不知道你潛意識里的觀念是如何影響你的行為的。
每一次你與事物的互動,或是每一次感知,都會在你的腦海中形成一連串的想法,你是否有意識地注意到它們并不重要。
例如:
- 如果我說“鉛筆”,你會想到鋼筆;
- 如果我說“黑板”,它會讓你想到教室;
- 如果我說“財務報告”,你可能會想到會計或財務工作。
這些事情總是發(fā)生在你身上,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但你腦海中總會形成各種設想。
每一個你遇到的物理對象都會引發(fā)你的聯(lián)想。你的記憶與情緒每時每刻都在構建現實,它們共同形成了一種只為你存在的意識——正如David McRaney所言,“其實你沒那么聰明”。
【譯者注:“You are not so smart”來自David McRaney的認知心理學博客,它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案例。每個章節(jié)都像一堂心理學課,只是去掉了其中令人厭煩的晦澀術語或冗長論述。它把大眾科學、心理學與幽默機智融為一體,透徹闡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無理性行為。博客鏈接如下:
https://youarenotsosmart.com/author/davidmcraney/】
一、氣味是如何影響你的行為的
2005年,Utrecht大學的Hank Arts對他的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
他讓兩組人填寫一些問卷,作為獎勵,他們會得到一塊餅干:一組人坐在一個充滿著干凈的氣味的房間里,而另一組人什么都沒有聞到。
最后,受到干凈氣味影響的那組人,在填完問卷后自主打掃的可能性是另一組人的三倍。
有些雜貨店也注意到了類似的效果:他們發(fā)現新鮮的烤面包氣味會增加銷售額,這種新鮮出爐的味道會刺激人們購買更多的食物。
二、使用圖像來提高性能
在Ron Friedman的一項研究中,僅被允許看見而不被允許喝運動飲料或瓶裝水的參與者,會更有耐力且堅持體育鍛煉。
當你的大腦處于自動駕駛狀態(tài)時,啟動效應是最有效的。這時,你并非有意識地去理解周圍發(fā)生了什么。
【譯者注:此處提到的“自動駕駛”,意指大腦的運行模式之一。普遍認為大腦有兩套運行系統(tǒng),分為自動駕駛模式和主動控制模式。自動駕駛模式的特點是很快,反射、本能、直覺、沖動這些詞就是指自動駕駛;主動控制模式需要深思熟慮,調用經驗、記憶、分析、理性?!?/p>
同樣地,在你的產品中加上“純天然”的字眼會讓人們聯(lián)想到自然或農場。
三、你所讀的影響你的行為
在1996年,John Bargh發(fā)表的一系列研究中,他試圖證明你所讀的東西會影響你的行為。
他讓紐約大學的學生將雜亂無章的五個詞組成句子,一共要組三十個句子。他告訴三個不同組的學生們,他是對他們的語言能力感興趣,當然這并不是真的。
在第一組的測試中,學生要組合的是表達攻擊性的詞語,類似“打擾”、“唐突”和“咄咄逼人”。第二組則要組合“謙恭”、“禮貌”和“舉止”等詞語。第三組是對照組,他們組合的是“高興地”、“準備”和“鍛煉”等詞語。
【譯者注:對照組(control group) 是指實驗對象中一個被隨機選擇的子集,其中的個體沒有特殊待遇。需要對照組的原因是:沒有對照組,就沒有辦法確定這樣的操作或是某些其他變量(或幾個聯(lián)合變量) 是否產生了作用?!?/p>
學生們在完成任務后,被要求去其他實驗室拿下一個任務。但事實上,這也是實驗本身——當在你完成第一個任務后,來拿下一個任務。當每個學生走到另一個實驗室時,實驗主持者都在和其他人交談,而忽略了正在等待的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測試出每個學生在打斷談話前能有多有耐心。結果如下:
- “禮貌”的一組的平均等待時間為?9.3 分鐘;
- 中性詞語的對照組等了 8.7 分鐘;
- “無禮“的那一組等了 5.4?分鐘;
超過80%的“禮貌組”的同學排隊等了10分鐘。而只有35%的“無禮組”選擇留下來等待。研究結束后,學生們也無法解釋為什么他們等了這么久。
四、閱讀與老人有關的單詞會使人行動遲緩
在John Bargh的另一項實驗中,他讓參與者將雜亂無章的單詞重新排列成句子,其中都是與老年人有關的詞語,包括“退休”、“皺紋”、“老”、“慢”等。
然后,他記錄了這些學生從完成課題后從實驗室出來經過走廊到達電梯所花的時間,并將其與實驗前他們過來的時間進行了比較。結果表示,實驗后他們平均多花了幾秒鐘。
這個案例類似于先前的實驗,在實驗中,重組過“無禮”類的詞的人沒有那么愿意等待。然后Bargh又做了一次實驗,并和一個對照組做了一次實驗,以確保結果是正確的。而測試結果確實相似–這些人花了更長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五、音樂可能影響口感
在一項研究中,Adrian North發(fā)現音樂可能改變了葡萄酒的口感。參與者有區(qū)別地描述了他們喝的葡萄酒的口感,而這取決于所播放的音樂類型。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選擇了四首與不同情感相對應的歌曲:
- 強勁有力(奧爾夫的《布蘭詩歌》)
- 細膩輕柔(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中的《花之圓舞曲》)
- 清新活潑(Nouvelle Vague的《Just Can’t Get Enough》)
- 輕松柔和(Michael Brook的《Slow Breakdown》)
音樂可以激發(fā)特定的想法,這使我們更有可能在隨后被要求思考或采取行動時,去調用這些想法。
四組參與者喝了同樣的酒,但喝酒時,每個小組分別播放了不同的歌。
聽了《布蘭詩歌》的小組更傾向于將這款酒形容為烈性和濃重的葡萄酒;聽了《花之圓舞曲》更有可能將其描述為細膩和溫柔;而其他組也傾向于用形容剛剛聽到的音樂的詞語來描述葡萄酒。
這是一個聲音類“啟動效應”的例子,它會影響和刺激你對某一種產品的偏好。
六、你的頭腦討厭不確定性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盡快作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及不確定的傾向。如果沒有其他東西可供利用,你的大腦就會利用那些可用的東西。沒有模式可供使用時,你的大腦就會創(chuàng)建一個模式。
以上講述的情形中,大腦里都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供其使用。大腦應該如何處理飲料的圖像或疼痛的味道?它不知道,它選擇走一條捷徑,但是有意識的思維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所以當你問人們某件事是好是壞,他們給出的可能不是最可靠的答案。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所以你從他們那里得到的答案可能并非最可靠的。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大腦走了條捷徑。
利用啟動效應,你可以用一些令人愉快的氣味或音樂來提升你的客人的情緒;你可以穿一套漂亮的西裝來改善自己的第一印象;下次購物,你可以隨身帶張清單,這樣你就不太會用一些無用的產品或額外的巧克力裝滿你的購物車了;如果你沒重視你的個人工作空間,讓雜亂的東西潛入其中,那么這可能推動你的大腦去忽視其他事情。
啟動效應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可以給用戶提供積極的促進,或者負面的。
原文作者:Eugen E?anu
原文鏈接:https://uxplanet.org/5-examples-of-how-priming-influences-behaviour-4e91757023c0
本文由 @應駿 翻譯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