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名人和邀請碼,Clubhouse 爆紅還有哪些道理?
編輯導語:這幾天國外的一款音頻社交軟件火了,Clubhouse 需要邀請碼才能夠進入軟件,用戶在進入后可以在不同領域的聊天室里進行交流,這種方式的社交后續(xù)會怎么發(fā)展?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 Clubhouse 爆紅的背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邀請制和只聚焦聲音的聊天平臺之間,除了“不可預期”的神秘感以外,會產生更高質量的內容價值嗎?
即時互動、按興趣主題分類, Clubhouse 跟播客(Podcast) 和線上會議的差別在哪里?
沒有面孔的語音聊天盡管可以讓人們免除社交恐懼地投入討論,但不留痕的“語音消息”也有可能成為惡意言論的溫床,你如何看待?
一、并不稀奇的“語音聊天市”卻意外火了
「你不用擔心眼神接觸;你也可以在晾衣服、跑步時發(fā)言?!?Clubhouse 在其介紹中這樣描述。
早前,全球網絡用戶為反擊社交平臺機制及演算法,加上 WhatsApp 更新私隱條款,逐一引爆數(shù)波社交及通訊軟件移民潮。
近期, Clubhouse在全球快速竄紅,連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喜劇天王哈特(Kevin Hart)、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Oprah)等也紛紛成為了擁躉;如今,在朋友圈曬出自己使用Clubhouse應用的截圖,也成為了一種“炫耀”的方式。
Clubhouse 背后的軟體開發(fā)商為 Alpha Exploration,于2020年2月在硅谷成立(有關人士透露,Clubhouse背后的語音技術提供商是聲網,而聲網的核心創(chuàng)始團隊大都來自“YY語音”,聲網的CEO就是前YY的CTO)。
與 Facebook、Instagram 等靠文字或圖片作為傳遞訊息的媒介不同,Clubhouse 自我定位為建構“一種基于語音的新型網絡”,用戶可以穿梭各聊天室,透過聲音參與不同領域的對話。
據(jù)統(tǒng)計,Clubhouse 在2020年初還沒正式上線時,只憑5000個測試用戶就估值達到1億美元,此后經過一年的緩慢爬坡,用戶數(shù)逐漸達到了150萬左右;踏入2021年,在一眾行業(yè)名流的推波助瀾下,外界估計其用戶數(shù)已經漲到了500萬,近期估值更是攀升至10億美元。
這就是Clubhouse目前的用戶增長曲線,以及全球iOS應用商店的排行榜情況。
目前,Clubhouse 僅支持 iOS 系統(tǒng),UI也相當簡潔,軟件版本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升級。
但外界已經開始好奇,其為何會突然爆紅,甚至被稱為翻轉社群生態(tài)的“下一個抖音(TikTok)”?
二、稀缺的“邀請碼”與神秘的“聊天室”
簡單地理解,Clubhouse是一個聚集無數(shù)“房間”的一家“高檔酒店”,用戶可以在其中發(fā)出或加入不同范疇的討論,可以是音樂、金融、科技、藝術類。
但是,在你進入這些房間以前,你必須先擁有一個進入酒店的“邀請碼”。
與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有別,Clubhouse 并沒有對所有用戶全面開放,而是采取邀請制——用戶在下載 Clubhouse 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而需要由其他用家發(fā)出的邀請碼方可加入。
無法輕易被外界所知的聊天內容及主題,為Clubhouse 及不同的聊天室蒙上一種神秘性,激發(fā)用戶的好奇心,有人用后就曾這樣形容:“就像在偷聽別人講話一樣”。
成功加入以后,用戶可以透過在通訊錄的好友,或根據(jù) Clubhouse 依照你興趣推薦的清單,選擇進入聊天室加入話題;新用戶一開始只有兩個邀請名額,名額會隨用戶的開啟話題及投入程度而增加。
邀請碼的稀有性不僅成為推高 Clubhouse 的關鍵,謹慎邀請與會者的模式也大大提高了對話內容的質量,同時也令參與其中的用戶有一種超凡處優(yōu)的自我感受。
除此之外,由于外國不少人名人下場參與,能和“和名人聊天”的邀請碼瞬間變得“有市有價”;在全球網絡銷售平臺 ebay 上就曾冒出大量的邀請碼,最高出售價格高達150美元。
一個“邀請碼”成為加入 Clubhouse 社群的“金鑰匙”。
這個金鑰匙的背后,是眾多網民如過江之鯽般地涌向神秘的“知識藍?!?,也是業(yè)內人士對新形態(tài)社交模式的一種求索和窺探。
面對這把稀缺的“鑰匙”,海外網友通過一些社交網絡無償分享邀請碼,建立了清晰的表格登記制度;而成功獲得邀請碼的網友會主動回到群中繼續(xù)接力分享,不少網友也在通過微信群進行邀請碼接力。
有需求就會有掮客,這在網絡黃牛的世界里體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一時間,邀請碼也產生了“交易浪潮”,某些電商平臺的網友們開始利用邀請碼變現(xiàn),而買家也是趨之若鶩。
“整個過程不到五分鐘,一天我就大概賺了1000來塊?!币晃痪W絡賣家私下里透露。當然,這不是我們的本土特色,eBay上的老外也在以10~20英鎊的價格不斷幫助Clubhouse“擴張”用戶。
三、新浪潮下的播客(Podcast)+Zoom 會議?
在聊天室里,參與者可以分為三個角色:開啟聊天室的主持人(Moderator)、發(fā)言者(Speaker)和聆聽者(Listener)。
當中主持人擁有“特別權力”,可以添加或移除其他講者;在聊天的過程室中,主持人更需要引導以及邀請不同人發(fā)表觀點。
發(fā)言者和聆聽者角色則類似,兩者可以自由加入,想發(fā)言時就點擊“舉”讓主持人得悉,其后參與對話;又正如 Clubhouse 在介紹中強調,在聆聽對話的同時,用戶不會被迫發(fā)言,可以自由同步做其他事,也可以隨意離開或加入;因為有不少人將其與播客( Podcast) 類比,甚至指能雙向溝通、即時互動的 Clubhouse 更勝一籌。
個人使用下來的整體感受,其實還是有些“復雜”。
首先,邀請制可能會導致繭房效應加劇,因為邀請碼必然來自于一個認識你的人,他之所以會發(fā)給你邀請碼是因為相信你會對某一個話題感興趣,或者認為你可能會與他有同樣的觀點;因此邀請與被邀請的人無意間互相加劇了彼此對某一個問題的固有觀點,也就加劇了繭房效應,這樣反倒會降低交流的質量。
其次,所謂的“公知效應”使得用戶的層級在這樣一個小小的聊天室里被更加放大。有些話題本應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卻變成了一種說教。
雖然只聚焦聲音會給人以安全感,這應當有助于人們暢所欲言。
但Clubhouse房間里的話題從政治、哲學、藝術到戀物,幾乎涵蓋了所有“面具下的話題”。
就像之前的“聲音劇場”,恰恰是因為可以只以聲音登場對于“某些話題才能得到這么多具體的答案”。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之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在大量的Zoom meeting下很多人在不開攝像頭時更容易給出批判性的言論。
另外還有一些例子,像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相關民調和真實得票率存在偏差,網上言論比真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激烈得多,都是匿名帶給人的安全感減少了顧忌和顧慮,這與只出聲不露臉很類似。
所以Clubhouse可能會產生出一些混雜著臟話的真知灼見,但有鑒于臟話隨處可見,而大量參與者由于繭房效應的存在,很有可能是持有同樣意見的人,也應當會覺得罵的不是自己,整體而言應該也算是提高了交流質量吧。
播客( Podcast ) 和Clubhouse 不同,播客(Podcast)并沒有互動性,所以Clubhouse更像聊天性質的Zoom meeting;不過有了Clubhouse之后,以前開會不穿“下半身褲衩”的人,現(xiàn)在應該連“上半身衣裳”也不用穿了。
四、不留痕的紀錄會否成為惡意言論溫床
“暢所欲言”是聊天室的一大亮點。由于用戶的討論過程被禁止錄制(錄制需要小組所有成員同意)并不會被紀錄下來,像一個允許所有人自由發(fā)言的公共空間。
不過,相對的私密性同時也是一面雙面劍。
在 Clubhouse 的用戶使用守則當中,列明用戶不可進行欺凌、騷擾群組成員的行為,亦不可以針對部份人作出歧視、以暴力威嚇等侵犯他者的行徑。
但美國雜志《Vanity Fair》形容:在僅有語音的交流形式及在“CLUB”的這種泡沫之中,強大用戶的獨白可以不受限制,可以舒服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過卻同時可以冒充合法問題或扮演惡魔擁護者的幌子,自由宣傳種族主義思想。
一夜爆紅后,Clubhouse 要面對的考驗處在社交應用推陳出新的時代,Clubhouse 急速的竄紅也讓外界開始思考這樣的熱潮能否持續(xù)下去。
社群平臺是極度依賴網絡效應的產業(yè),使用人數(shù)越多,服務的價值就越高,但若無法成為 Facebook、Instagram 般的巨頭,最后結果或只能默默無聞地夭折。
其實類似的商業(yè)模式很早以前就曾經出現(xiàn)過,除了大家一直在談論的YY語音之外,就是開出租車的師傅互相之間閑聊用的硬件——對講系統(tǒng);不同的是之前的時候需要這樣一個硬件,現(xiàn)在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引用軟件,而且還可以給對話進行分類。
之前那個硬件系統(tǒng)可能是出租車公司配給師傅們的,方便他們交流路況信息,公司不靠這臺對講機賺錢;但是應用軟件則不同,目前這是一款免費的軟件,雖然現(xiàn)在還處在初創(chuàng)期,需要吸引更多的用戶(不用需要考慮賺錢的問題),但是最終必然要考慮營利,要想辦法讓羊毛出在豬身上。
臉書和推特是靠廣告來賺錢,clubhouse 靠什么呢?
現(xiàn)在能想到的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比臉書更加變本加厲,最后有的房間根本就變成帶貨語音直播,而且房間還是依據(jù)你的過往大數(shù)據(jù)有針對性地推薦,想要針對性的開房間,企業(yè)要向平臺交“過路費”;另一種可能是最后這里會成為一個融資平臺,但是作為平臺提供方則要“雁過拔毛”。
Clubhouse,究竟是“火不過三天”還是掀開新的社交帷幕,我們只能靜待時間驗證。
#專欄作者#
作者:木子 ,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小米生態(tài)鏈戰(zhàn)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yè)內資深分析人士。
本文由 @懂懂筆記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xié)議
其實就目前國內趨之若鶩來看,主要還是因為邀請制的優(yōu)越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