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究竟是一種內容形態(tài)還是一種能力?

2 評論 4511 瀏覽 19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提到2020年最火熱的行業(yè),直播行業(yè)一定擁有姓名。由于疫情的原因,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少電商紛紛以直播為渠道達成營銷目的,更是為直播行業(yè)的火熱增加了籌碼。本文作者針對直播這種對網速高要求、消耗流量快的內容消費形式,為我們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基建逐漸完善,技術的躍進,網速實現飛躍(這從人均月流量消耗的變化也可見一斑,2013年人均月流量消耗還只有121M,而到2020年十月份,這個數字達到了12GB)。

網費資訊的下降與網速的提升使得人們有能力在所有內容形態(tài)消費中無所顧忌,直播這種對網速高要求、消耗流量快的內容消費形式也逐漸被人們熟知并廣泛接受。

為了避免文章的繁瑣,我們略過對于直播的介紹,直接進入正題,在這篇文章中,我會以一個業(yè)余愛好者的身份拋出關于直播的幾個問題:

  1. 從內容形態(tài)上,直播具有什么優(yōu)劣勢?
  2. 直播數據怎么結構化?
  3. 私域直播有價值嗎?
  4. 直播的邊界與未來暢想?

并嘗試給出自己的一些淺薄看法,如果你有其他的觀點,那么不用懷疑,以自己為準。那么,下面讓我們開始吧~

一、從內容形態(tài)上,直播具有什么優(yōu)劣勢?

1. 圖文、音頻、視頻三足鼎立

太陽之下,本無新事。

內容形態(tài)同樣如此,圖文、音頻、視頻這三種內容形態(tài)成為了如今最主流的信息傳遞媒介,雖然短視頻呈現出一種滅殺一切的勢態(tài),但其實三種內容形態(tài)在用戶時長上彼此互相蠶食,但其實本質是各有優(yōu)劣,且無法完全替代,因此也會長期共存。

在現有科技基礎下,人在互聯網上能夠被直觀調動的感覺器官主要是視覺和聽覺(看美食視頻被吊起的饞不算哈),處于比較淺的交互維度。

在這其中,圖文和聲音都是單維度的,分別對應視覺和聽覺(視覺 > 聽覺),視頻則是混合維度的,同時調用了視覺和聽覺。

而本質上,追求刺激是人內在的基因,更多感官器官的調用,會帶來更強烈的刺激,因此短視頻在內容消費端的風靡也就有了它的底層邏輯,即更迅速的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給予更強烈的刺激。

值得警惕的是,單感官器官調用的內容形態(tài)之間是可以共存的,但混合維度的內容形態(tài)具有排他性。

比如在圖文時代,音頻是重要補充,在進行圖文內容消費的時候,音樂可以無縫插入。而在聽音樂的時候,和朋友聊天、瀏覽評論區(qū)的圖文也能給自己更多共鳴,這種peace and love的現狀在視頻時代被打破了。

因為視頻天然對于人的注意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你沒法在看短視頻的時候再瀏覽其他圖文、聽其他聲音,因為本身視頻就包含了這兩種信息媒介,占據了你的眼睛和耳朵。

這也是視頻適合做全屏沉浸態(tài)的原因,反正我(指視頻內容)也要霸占你的所有注意力,那么為什么不在屏幕上占據更大的空間,表達更多更有沖擊力的內容呢?

2. 內容生產消費成本與直播

互聯網的普惠性主要體現在極大降低了信息表達和信息傳遞的成本,而這引申的話題是內容表達的平權到底孰對孰錯,今天我們不糾結于法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只從內容生產側和消費側來看,當前的內容形態(tài)的一些表現。

直播究竟是一種內容形態(tài)還是一種能力?

內容形態(tài)與成本

PS:上述內容生產成本基于內容具有消費價值,消費成本指的是用戶理解難度,難度高則消費成本高。

我們從圖中可以發(fā)現的一個點:內容被接受程度主要看消費成本,而與生產成本關聯不大,用戶消費推動內容生產。因此從2G到5G,我們有圖文時代,有如今的視頻時代,但卻沒有音頻時代,因為音頻在消費成本上要高于圖文和視頻。

同樣參考音頻,直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內容生產成本最高(很多能排視頻的人直播毫無魅力,最后展示為又臭又長又無聊),內容消費成本也高于視頻(直播是同步的,沒有前因后果可以追尋),更麻煩的是,圖文時代,音頻因為調用感官器官不一樣,尚可與圖文互為補充,但視頻時代,因為排他性,直播很難做到與視頻互為補充。

那直播的優(yōu)勢在哪里呢?

我個人傾向于“跨內容形態(tài)的能力、同步性帶來的互動感、親密感、陪伴感”。前者是指其實嚴格意義上,直播并不算一種內容表達形式,而更像是一種能力。

因為圖文可以直播(早期貼吧的直播貼)、音頻可以直播、視頻可以直播(常見于今天的秀場、游戲、帶貨等),直播可以調用單感官器官,也可以調用多感官器官,這導致了直播形態(tài)的多變性,它將所有的內容形態(tài)從異步變成同步。

而將異步變成同步的好處,則就是后一句話所言,同步性使得人和人、人和內容之間的聯系感空前強烈,人們往往會好奇“平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人是什么樣子、平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人在直播中是什么樣子”,這種窺探欲可以通過直播這種連接形式得到滿足。

同時,即時感帶來人不愿失去的損失規(guī)避心理也使得這種內容表現形式具有了一種從本源驅動用戶消費的能力。

二、直播數據怎么結構化?

這個問題可以衍生為內容理解應該怎么做?

圖文現在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內容理解方法論與內容數據體系,比如通過內容理解模型,提煉出的圖文一二三級分類、標簽、興趣點等來刻畫內容。

對于視頻來說,同樣可以通過內容理解模型,將視頻逐幀拆分,通過nlp,cv,audio等深度學習模型提取這些信息特征,組成視頻item的特征,最后作用于推薦等。

而直播相較于前兩者內容形態(tài),時間往往更長、無用信息點占比更高、主題更不明晰,這就導致內容理解更難做。本人特別好奇的是,直播現在結束之后留存下來的是哪些數據,如何用作推薦,以及有沒有智能摘取直播高能片段的方式呢?

提幾點想法:

1. 直播長度問題

視頻通過將長度變短,使得內容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也導致內容容易被理解,數據結構化更方便,幫助更好地用作于推薦,那么直播有什么方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與結構化難度呢?

比如更短的直播:將直播長度差不多降低到10分鐘左右,極大降低生產和理解難度。

2. 更細化主題的直播

在規(guī)定場景下的直播嘗試,比如微信的拜年直播、電商帶貨直播等,這種主題的細化,是不是也可以極大降低生產消費成本,以及幫助數據更好結構化?

三、私域直播有價值嗎?

直播究竟是一種內容形態(tài)還是一種能力?

之前微信視頻號直播朋友圈置頂引發(fā)了爭議

我個人覺得有。

雖然當下的直播主要形態(tài)還是秀場、游戲、帶貨,面向的主要是公域用戶,但其實作為一種“能力”,直播是有私域價值的,事實上,微信視頻聊天就可以看做最基礎的點對點的私域直播,而朋友圈直播、群直播可以認為是點對面的私域直播,這些都是價值的。

私域直播相對于公域直播,有如下三點優(yōu)勢:

  1. 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表達的影響力大幅度降低(既是壞處也是好處,例如表達可以更無拘束);
  2. 極大提升參與者互動性,開播者和觀眾之間存在這兩種關系,親人/朋友 & 主播觀眾,這種身份的錯位使得雙方的互動欲大大增強;
  3. 天然自帶話題,不用費心費勁找話題。

而私域直播和視頻電話的區(qū)別,主要在內容消費價值和秩序感的差別。

私域直播有著明確的發(fā)起方和話題掌控者,更能夠保證內容討論和表達更有消費價值與秩序感。視頻電話則是沒有主播觀眾概念,視頻雙方平權化,平權有點是自由,但也帶來了內容的劣化與討論的無序化。

四、直播的邊界與未來暢想

1. 無邊界的直播

如果繼續(xù)把直播看做一種基礎能力,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究竟哪些領域需要這種能力?

隨便列舉一下:社交網絡、社區(qū)、媒體平臺、電商、本地生活、搜索、音樂、旅游、房產、政務服務等等,很難說哪個領域不需要直播這種能力,社交網絡需要直播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電商需要直播來帶貨、搜索需要直播來加強結果的信任感、音樂需要直播來提升陪伴感…

而從內容形態(tài)上來看,圖文直播已經慢慢消亡,音頻直播最近借助clubhouse大放光芒,而視頻直播在經歷了秀場、游戲、電商之后,也開始在更多細分領域產出價值。

直播解決了人的孤獨感、提升了人對人和內容的信任感,這種能力是沒有一個行業(yè)不需要的。

2. 更多內容形態(tài),更低生產消費成本的直播

從內容形態(tài)上來說,目前直播能提供的僅僅是視覺和聽覺維度的刺激,如果將來,觸覺、嗅覺、味覺等可以被直播調用,那么直播的邊界是不是又會被進一步拓展?

舉個例子,比如有跳傘直播,觀眾通過帶上智能感應設備,和主播一起體驗高空跳傘的感覺、比如有美食吃播,主播在品嘗美食,觀眾同樣可以感受到食物的香氣、體會到美食的口感。

屆時,直播將無處不在,且造福所有人群。從降低生產消費成本的維度來看,我存在幾個問題:

  1. 圖文有專門的編輯優(yōu)化工具、視頻有專門的剪輯工具,未來條件成熟的話,直播如果有專門的輔助創(chuàng)作工具,應該提供哪些能力呢(除美顏、濾鏡、PK外)?
  2. 直播因為同步性,監(jiān)管難度極高,在未來會有什么方式來確保內容表達的合規(guī)性呢?
  3. AR會對直播產生怎樣的影響,直播可以是究竟更多是展示人,還是展示人所看到的世界?
  4. 如何解決用戶無論中途進入難以跟上直播進度,理解成本過高的問題?

拋磚引玉到此,歡迎有做直播或者對直播有想法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見解,拜謝~

#專欄作家#

隨心將夜,微信公眾號 : 互聯網菜鳥產品進階之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交賽道和社區(qū)發(fā)展,擅長分析行業(yè)趨勢。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真棒,有收獲!

    來自北京 回復
  2.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fā)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yè)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tǒng)。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huán)系統(tǒng)。覆蓋企業(yè)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yè)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