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死的小紅書,做不出的用戶文化

9 評論 3187 瀏覽 19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讀:說到種草拔草,小紅書當屬是年輕人心中的TOP,他們聚集在此,自然吸引了資本的目光。阿里巴巴、抖音、京東等大廠也企圖復制出類似的平臺,卻沒能成功。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01?為什么被“圍剿”的是小紅書?

已經9歲的小紅書,在2013年時怎么也不會想到會有被阿里、京東、字節(jié)、拼多多等大廠集體圍剿的今天。

可就算虎狼環(huán)伺,但都沒有傷到小紅書半分油皮。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一是小紅書的領域當真這么誘人能引來這么多的大廠覬覦?

二是小紅書有什么競爭力抵住了這么多的強敵?

小紅書是一個以口碑分享為基礎的女性分享社區(qū),通過內容的形式傳達購物心得。社區(qū)本不是什么油水豐厚的,但小紅書此刻遭受圍剿,實則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1)市場疲軟

“快速復制”的時代已經過去,連中央政府都承認,經濟已步入“新常態(tài)”,所有的企業(yè)都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技術創(chuàng)新短時間難以見效,搞壟斷被國家敲打,不管是為了增加新流量還是提高轉化率,都是不得不為之的事情,巨頭大廠有增長的內生動力,此為天時;

2)內容優(yōu)勢

抖音快手的出現(xiàn),掀起了短視頻的浪潮,因短視頻產生的用戶停留效果明顯,在“無限的游戲”開啟之后,競爭層面已經從行業(yè)份額的爭奪走向了用戶時間的爭奪,做內容是最好的“把人關進App”里的方法。一方面,占用用戶時間越長,能夠做的業(yè)務就越多,另一方面,占據(jù)用戶時間越長,防止“跨界”競爭的城墻就越高,即便作為新業(yè)務不成功,也能增強自身用戶粘性,所以巨頭大廠也有外部的競爭壓力,此為地利;

3)客戶重疊

誠然社區(qū)的商業(yè)模式歷來不夠性感,但小紅書的用戶多為女性用戶,易被打動,這是人和;

換成白話就是巨頭大廠足夠饑餓,肉足夠肥,就算自己不吃也不能給別人吃。

在此三重因素的加碼之下,小紅書的地盤在大廠巨頭的眼里,就越來越誘人。

但最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死在巨頭踩踏之下的公司難計其數(shù),為什么活下來的是小紅書?

02 為什么小紅書不怕“圍剿”?

小紅書9年成長,歷經多次蛻變,在不同的階段里,小紅書的核心競爭落腳點有所不同,我不在此一一列舉,日后單獨寫一份研報分析小紅書的發(fā)展歷程。在此僅就在小紅書被圍剿的先后進行探討。

電商歷來是資本的游戲,只有足夠雄厚的資本,才能奶得起足夠多的商品、足夠低的價格和足夠快的速度。我在《我為什么從不勸人做零售》一文已經講過零售三要素對零售的根本影響。

顯然,小紅書對比諸多巨頭相比,前兩者都不算優(yōu),但惟獨在速度上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做內容的好處是:可以在需求發(fā)生之前,介入消費者決策。有內容和無內容的零售,有著云泥之別。

傳統(tǒng)的線下零售是建立商品品類與價格組合的地緣內優(yōu)勢聚合,前兩者是運營策略可以影響到的因子,但惟獨地緣性是任你再聰明也解決不了的客觀因子。電商直接用一個搜索框徹底地解決了地緣性的問題,而小紅書則解決了搜索框。

有內容之前,消費者通過搜索框觸及商品,建立選擇列表再進行橫向對比,在有內容之后,則是內容通過興趣鏈接消費者,提前“種草”。這里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消費有了一個需求,再去找商品,后者則是我預知了消費者的需求,提前通過軟性營銷方式加入消費者的選擇列表里。

按特勞特的理論來說,種草者已經先于競爭對手占領了客戶心智,并在心智列表中提前占據(jù)了有利地形。

不光是小紅書,抖音做電商后也已經嘗到了這種“先于需求占領用戶”的甜頭。在此我以我丈母娘為例,自從寶寶出生后,孩子姥姥在抖音上總會看到不斷的適齡嬰兒產品。

最后的結果就是在不同的月齡,姥姥總是變戲法一樣的拿出在抖音上購得的嬰兒產品。相比意識到自己需要某種商品,而到網站上去搜索相關商品,再做一一對比,內容營銷這個鏈路太快、太直接了。

這是集體圍剿發(fā)生前夕,小紅書能夠活下來的根本,但顯然這也正是催化了集體圍剿小紅書局面產生的重要原因。誰會放任對手攔截自己的用戶?

但在各公司陸續(xù)出臺類小紅書產品以及類小紅書功能后,小紅書依然能夠活得下去,則是與電商完全無關的。因為小紅書與電商不同,小紅書的本質是買家社區(qū),交易功能只是社區(qū)的添頭。

這正是小紅書,殺不死,也學不會的根本原因。

筑起社區(qū)防線的,是歷時9年累積而成的用戶社區(qū)文化,這是資本雄厚的巨頭們用錢辦不到的事情。因為巨頭大廠多為平臺性質,平臺用戶相比社區(qū)用戶,雖然規(guī)模龐大,但卻少有公共福祉與共同利益,少有榮譽與邊界感,自然難以孕育明星與信徒,所以積淀不出小紅書那樣細膩的文化。

而事實證明,人類組織之間的攻防,前期看規(guī)模,中期看設施,后期拼的都是軟性力量。在一個開放的市場里,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硬件設施不會被對手復制,但一個集體行為背后的文化因子,是最難被拿走的。

歷史上雄極一時的帝國,往往并不敗于財力,針鋒相對的兩個陣營,在科技與產業(yè)上,常常難分高下,最后奠定勝敗的多是些看似虛頭巴腦的軟性文化。

就像兩個國家打仗,你有飛機我也有,我有坦克你也可以,所以拼到最后,拼的只有政治信念、組織紀律、風氣和覺悟。在商業(yè)上,誰也無法阻止對手編一個和自己手一模一樣的筐出來,決定勝負的,是最后在筐里放了什么。

文化于人類組織,是一種激素一樣的存在,它既是決定了邊界的束縛,也是驅動著發(fā)展的信標,滲透在涵蓋了物態(tài)、心態(tài)、制度、行為的每個細枝末節(jié)上。最終,因為內部的共識滲透足夠高,就衍出了足夠強的排外性,筑起了城墻。

在過去接待客戶的咨詢時,我常講,商業(yè)地產已經步入了存量時代,品牌資源是不稀缺的,消費下沉的大背景下,就更是遍地開花了。要想在萬達、華潤這樣的全國商業(yè)連鎖巨頭的版圖中找到生存的縫隙,就要去從在地文化里挖掘,對抗大眾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化,在地化就是最好的差異化。在7:2:1的品牌、場所和服務黃金比例中,我們拿出20%的面積做屬地內容,你的場子就一定是與眾不同的。

揉合了精致、共情、互助色彩的女性社區(qū)文化,看似不起眼,卻正是小紅書的強悍法寶。因為巨頭大廠用流量、用現(xiàn)金買來的內容,多是抖音化的快餐,無法像社區(qū)一樣吸引基于共同目標的人聚集起來并且升溫發(fā)酵。想想看,如果我們建起來一個巨大的盒子,裝滿了抓人眼球的脫口秀、雜技、馬戲、魔術,固然能把人匯聚至一處,但怎么比得了一群工程師在一起交流行業(yè)標準合理性的高頻關聯(lián)度呢?

這像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區(qū),短期居住者即便數(shù)量再龐大,也難以形成社區(qū)文化,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像長期居住者那樣將社區(qū)風貌聯(lián)系到自身的福祉上。對于一群長期居住者的聚集地而言,良好的社區(qū)風貌將是筆可貴的共同財富,如果這筆共同財富中有能像KOL收獲粉絲一樣化為私有財富的機會,那就更了不得了。

小紅書是顯然符合如此特征的,集美們可以被種草,但是會集體反對虛假宣傳,集美們對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也會團結起來對外來文化抵制到底,每一篇購物心得又或是種草筆記,即是平臺上的集體財富,也是用戶的個人財富。

相比巨頭大廠總喜歡把KOL的粉絲揣進自己兜里,小紅書更是意在推出KOL的聚合矩陣,通過矩陣留存用戶,這就更容易博得好感。畢竟,有恒產者有恒心。

03 如何形成用戶文化

當提到文化兩個字的時候,肯定有人嗤之以鼻,這算什么文化?來一群人把自己的購物心得分享一下,就有社區(qū)有文化了?就這么簡單?

是的,就是如此簡單,因為足夠簡單才是快速形成社區(qū)文化的前提。只有足夠簡單,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引起用戶間的互動。事實上,自2010年后國內已經少有社區(qū)產品出現(xiàn)了,實在是社區(qū)運營太復雜,所以太入大產出小。僅有少數(shù)諸如CSDN類的職業(yè)型社區(qū)還能留存至今,蓋因職業(yè)型社區(qū)的共同利益共性足夠強,如果是跳出一個較小的垂直領域,換到一個相對寬泛的領域,就再難找到利益共性足夠和抖音、微博等快餐內容的領域了。

像是天涯、虎撲、貼吧類的愛好社區(qū),再難出現(xiàn)。

所以到了一個足夠大的領域內,反而是要去繁就簡,找到一個足夠簡單,能夠引起模仿或使用的行為,反復觸發(fā),反復積累,在這個過程中,留存下用戶的語言、行為、態(tài)度、里程碑事件,形成習慣,最終由習慣聚合成社區(qū)文化。事實上這也是所有文化的起點,不論是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又或是企業(yè)文化,我們都是首先找到了一個目標,救贖又或是生存。

從這個目標出發(fā),在一個既定的場所規(guī)范里,反復地做某件事。當這件事不斷地給到我們正反饋,我們就會不斷地優(yōu)化它的流程,積累下大量的語言和共識,最終成就了一群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狂歡。

所謂文化的起點一定是高頻的可模仿行為,所以一定越簡單越好,東北地區(qū)的冰雪食物只需要走到室外;碼頭城市的早餐文化只需要一個工人聚集地;皇城的階級意識只需要下屬反復向上級行禮與特權共識。

對于巨頭大廠而言,形成這樣的文化就比較難了,一是資本總希望通吃,而不是吃定一類用戶;二是大資本治下的產品總想做太多的事,希望用戶多用幾個功能,多停留幾個頁面,太復雜導致難有“一呼百應”。

這種增值行為與種草行為主張的利他精神產生了矛盾,所以小紅書用戶文化的排他性就成了姐妹們拒絕信任其他App的天然護城河。

文章到這兒,已經不難發(fā)現(xiàn),成就社區(qū)產品文化的要素有三:

1)范圍

一個有明確邊界的領域,對應著有明確特征的一群人,沒有邊界就無法產生排外性,更沒有認同感;

2)共同目標(利益)

軟聯(lián)系的社區(qū)是烏合之眾,只有涉及共同利益的社區(qū)才能長久存在,共同利益是最好的驅動力;

3)可模仿的簡單行為

基于共同目標之下,參與者的行為越簡單,效仿和評論出現(xiàn)的頻率就會越高,最終會自然出現(xiàn)游戲的規(guī)則與群體的標志。

為什么在疫情期間想做社群的企業(yè)那么多,可成就者卻分外寥寥?為什么大量的老年社區(qū),始終得不到老年群體的買賬?為什么巨頭大力補貼支持自家的社區(qū),用戶仍對小紅書不離不棄?

我想此時你一定已有答案。

 

本文由 @犬儒不是狗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般不會打開小紅書,但是一旦要買東西,要發(fā)朋友圈,要拍照,必定是要打開并且只會打開小紅書看一看的

    回復
  2. 作為小紅書員工和小紅書活躍用戶看到這篇帖子,覺得分析很到位,甚至有點感動,小紅書文化包括社區(qū)生態(tài)氛圍都是靠“相似的姐妹”一起堅定守護著,雖然小紅書曾經為了用戶增長,也做過資本的擴張,在短時間里內容有點不倫不類,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為了所謂的市場和用戶增長去破局我們的內容,RED city 這座城需要的是熱愛它的常駐居民,它不用很大,但是足夠有趣和精彩!

    來自廣東 回復
  3. 小紅書不怕圍剿,有它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它獨特的文化、特點使它受到青睞,這也是它不可被復刻的地方。文章分析的很到位

    來自浙江 回復
  4. 分析的很對,小紅書真的很難被復刻,其他軟件模仿的再多也沒有小紅書的感覺

    回復
  5. 小紅書的確是很受人歡迎特別是女性吧,感覺刷小紅書真的有種獨一無二的的感覺

    來自中國 回復
  6. 文章分析得挺好的,小紅書得氛圍真的好好啊,而且推薦的內容也是我喜歡的,不喜歡的還可以屏蔽,希望小紅書能繼續(xù)保持這些優(yōu)點

    來自廣東 回復
  7. 小紅書一屏可以看到4到6個內容,抖音每次只能看到1個,雖然每天都打開抖音和小紅書,但明顯感覺自己在小紅書上的時間長,個人感受哈,尤其是在碎片化時代,拿寶貴的下一秒時間賭1個感興趣的內容?還是賭4到6個感興趣的內容?

    來自山東 回復
  8. 我覺得文章分析的挺有道理的,小紅書就是小紅書,很難被復刻

    來自江西 回復
  9. 小紅書我?guī)缀趺刻於脊洌呀浡淙胄〖t書的圈套之中了哈哈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