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貓眼和 IMDb的電影評分:評分是面子,質量是里子
評分就只是一個參考系,一部電影的價值并不會因較低的評分而被抹滅,單純靠打高分也無法幫助電影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
若批評無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針對不斷發(fā)酵的豆瓣、貓眼被批“惡意刷分”事件,有知友如是說。
12 月 28 日,《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了《中國電影報》的一篇文章,并以《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chǎn)業(yè)》為題發(fā)布。由此,拉開了事件的序幕。
隨后,某媒體報道稱“豆瓣、貓眼已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將事件推向了高潮。一時間,網(wǎng)絡上有關此事件的討論者眾。但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晚間在朋友圈回應,該報道系過度“猜想了事實,電影局實際上沒有與豆瓣有過任何接觸。豆瓣 CEO 阿北也被“炸”了出來,澄清并未被“約見”,只是媒體弄錯后的誤傳。
《人民日報》評論部也在晚上發(fā)表題為《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的文章作為回應。
一時間,口水與手指齊飛。當大家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電影到底爛不爛”、“批評到底對不對”時,針對電影評分制度的討論也一同展開。
觀眾更多地從自己的體驗出發(fā),普遍認為自己有對所觀看電影進行評價的自由。代表體制的電影局則從行業(yè)的宏觀發(fā)展角度著手,認為創(chuàng)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試圖拒絕批評無益于電影的進步。電影的直接利益關系者——片方,也認同中國電影需要評價體系。他們指出,中國電影不是批評多了,而是良性批評太少、有建設性的批評太少。
(圖片來自: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看上去,表面上矛盾重重的各利益方也并非“沒有共識”。作為面向大眾發(fā)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電影要接受來自多方的評價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因而對電影的評價,從來就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這個評價標準到底“好不好”。
一般來說,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主要有兩個參考體系:電影本身的質量和觀眾的個人喜好。除了專業(yè)的電影研究者,觀眾受第二種因素的影響更深。其中,個人情懷、文化差異甚至粉絲效應等因素又會使得每個人的評價變得更為主觀、有傾向性。再加上近些年不斷涌現(xiàn)的“水軍”現(xiàn)象,電影評分的權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
因此,一個平臺、組織或者個人對電影的評價是否具有參考價值,取決于它能否盡可能多地摒除“個人因素”影響,表現(xiàn)出相對的客觀性。
豆瓣:披著大眾外衣的小眾社區(qū)
在中國的電影愛好者心中,豆瓣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一個驛站。文藝青年可以在此閑話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迷妹們可以為自己“墻頭們”參演的大片點贊……更多的人,可能根本對電影沒有太多研究,但也會選擇在買票或觀影之前參考一下豆瓣電影的評分。
可以說,豆瓣電影的評分一度成為大家評價電影質量的標桿。那么豆瓣電影的評分標準到底是怎樣的呢?
豆瓣 CEO 阿北曾在 2015 年發(fā)表長文,解密了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他指出,豆瓣電影的評分基于用戶打分。簡單來說就是這么一個程序:把豆瓣用戶的打分(一到五星換算為零到十分)加起來,再除以用戶數(shù)。這個分數(shù)完全來自程序的計算,中間沒有編輯審核,每過幾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以便把最新的分數(shù)加進來。
可以說,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分機制。觀眾的評價將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反映在電影的分數(shù)上,心情好時打的“五星”和心情不好時的“一星”都將被加入到簡單的計算公式中,最終變成其他人的參考標準。
但阿北指出,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規(guī)避機制的?;凇八心芘袛鄬儆诜钦Tu分的一概不算”原則,豆瓣的程序會“判斷”出那些“非正常分數(shù)”,將其剔除在評分之外。并且,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用戶的“大眾評審團”,每個用戶都是“一人一票”制。隨著參與打分人數(shù)的增加,單個人評分對整體評分走向的影響其實是在不斷被稀釋的。因此,盡管計算方法簡單粗暴,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豆瓣是文藝青年們的圣地,因此豆瓣電影的評價可能不太“接地氣”。對此,阿北承認,曾經(jīng)的豆瓣是有這個特點,但隨著用戶數(shù)量的增加,豆瓣已經(jīng)變得更加“大眾化”了。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 2012 年 8 月 ,豆瓣的日均 PV 達到 1.6 億,阿北也表示,豆瓣現(xiàn)在的用戶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 1 億。
豆瓣用戶地域分布(圖片來自:豆瓣用戶@西蒙奧特曼)
但這個“大眾化”還是有限制語的,豆瓣的主要用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用阿北的原話來說:
在所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大眾”和所有看電視的“大眾”之間,當前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電影院的那個。
總體來說,豆瓣的電影評分是參與評分人群的意見“平均值”,盡管建立了相關的規(guī)避機制,但總體上受評分人個人喜好的影響較大。而擁有相對“高端”用戶群體的豆瓣,其評分還是偏“小眾”的。
貓眼們:真正的大眾評審團
如果說豆瓣的電影評價體系過于“陽春白雪”,那么貓眼電影之類的在線購票平臺就“平易近人”多了?;谫徠眻鼍埃堁垭娪?、淘票票、微影時代平臺等逐漸成為觀眾觀影的“第一入口”,掌握著大眾的“注意力”。從前人們可能會在購票前翻一下豆瓣評分,現(xiàn)在這些購票平臺也開發(fā)了評分功能,降低了人們觀看影評的門檻。
但這些平臺上的電影評分,無論是打分人群還是打分機制,都與豆瓣不太一樣。
以貓眼為例,它的電影評分由兩部分組成:觀眾評分和專業(yè)評分。觀眾評分部分與豆瓣類似,由觀眾評價電影的星級再換算成相應的分數(shù);專業(yè)評分的評審由主流電影媒體的資深媒體人、資深影評人、影視專業(yè)學者組成,這些評審針對影片進行實名制打分和評價,最終分數(shù)并列顯示在觀眾評分旁邊。
據(jù)貓眼介紹,這個專業(yè)評分體系是參考國外專家評分平臺“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專業(yè)篩選規(guī)則并結合國內(nèi)現(xiàn)狀推出的,目前共有評審 69 位。原則上,平臺尊重每一位評審的獨立性,不會干涉其打分。
由此來看,貓眼把兩個評價體系都展示出來,交由用戶自己去判斷影片的價值,兼具了專業(yè)性和大眾性。但也有人指出,這種看似“貼心”的方式其實存在諸多弊病。
首先在觀眾評分方面,基于購票場景,貓眼的受眾更廣,且準入門檻較低,評分者中可能混雜了影迷、意見領袖甚至水軍;其次在專業(yè)評分方面,專家數(shù)量和專家的專業(yè)程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前文提到的《中國電影報》的文章中就指出,“貓眼專業(yè)影評人憑什么一句頂一萬句?”
貓眼對此有過應對。他們對普通評分者進行了區(qū)分:購票觀看的評分者會在用戶名后添加一個“購”字加以區(qū)別,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水軍刷分的影響。
但針對專家評分的質疑,想要改善就難得多了。畢竟再資深的電影專家,終究逃不開個人價值取向對評分的影響。在此次風波之后,貓眼暫時關閉了專業(yè)評分功能,并稱優(yōu)化方案還在探討中。
盡管存在種種缺陷,但以貓眼為代表的在線購票平臺評分體系在大眾化方面還是比豆瓣要強一些。
IMDb:走自己的權威之路,讓其他人說去吧
傳說中的 IMDb(互聯(lián)網(wǎng)電影數(shù)據(jù)庫),則完全是另一種玩法。創(chuàng)立于 1990 年,IMDb 是國際知名的權威電影點評網(wǎng)站。除了“看上去好厲害”,IMDb 的電影評分機制也相對更加專業(yè)和神秘。
根據(jù) IMDb 網(wǎng)站的介紹,他們的評分采取“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盡管并未透露算法細節(jié),但 IMDb 表示,在他們大名鼎鼎的 TOP 250 榜單中,采用的是貝葉斯統(tǒng)計算法,公式如下:
WR =(V ÷(V+M))× R +(M ÷(V+M))× C
其中,WR 指最終的加權得分,V 指投票人數(shù),M 指進入 TOP 250 所需的最小票數(shù),R 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C 指目前所有電影的平均分。
值得注意的是,V 代表的投票人數(shù),僅包含“經(jīng)常投票者”。這是 IMDb 為了保證 TOP 250 榜單的權威性,盡量把投票者限制在資深影迷范圍的舉措。
舉個簡單的例子,知友@陳博學這么解釋 IMDb TOP 250 的算法邏輯:
電影 A,十個人看過,全部評分均為 10 分;電影 B,十萬個人看過,評分平均值為 9.8 分。
請問你愿意相信哪部電影更加優(yōu)秀?貝葉斯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免讓電影 A 的最終得分超過 B。
但百密之中必有一疏,如此嚴格的評分機制也曾被“刷分”沖破。當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曾被粉絲用“刷分”的方式抬上首位。同時 IMDb 對“經(jīng)常投票者”的定義方式也頗受爭議。但總的來說,通過這種復雜的計算方法,IMDb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擠掉“非正常評分”的水分。
評分是面子,質量是里子
如此看來,各大平臺的評分制度都有優(yōu)有劣。而無論批評還是贊美、權威還是業(yè)余,電影評分始終難以繞開主觀因素的影響。喜歡小清新的觀眾可能會給《行尸走肉》打低分,而熱愛商業(yè)大片的影迷可能也無法理解《路邊野餐》中的長鏡頭。但你能因為這些“差評”就認定這些是“爛片”嗎?
歸根結底,評分就只是一個參考系,一部電影的價值并不會因較低的評分而被抹滅,單純靠打高分也無法幫助電影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
不過在電影越來越商業(yè)化的今天,空談電影的藝術價值還是過于理想化了。就如同公司的各項 KPI 指標,電影的評分、票房收入往往直接與其價值劃上等號,甚至可以決定一部電影、一個電影人的命運。
(圖片來自:Trendinfo)
當行業(yè)開始鼓吹“叫好”與“叫座”不可兼得時,電影的評價體系仿佛被生硬地割裂成為商業(yè)和藝術兩個維度。因此當馮小剛開始為“潘金蓮”正面杠王思聰,當張嘉佳為了“擺渡”自己的電影免費請觀眾觀看時,在被聲討的“嘩眾取寵”背后,還有畸形的電影評價體系帶來的巨大壓力。
而對觀眾來講,當我們開始習慣于用“幾顆星”來標記對一部電影的觀感、用評分來決定是否去看一部電影時,電影評分對我們的價值不會比績效考核表上的參考系數(shù)更多。
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有這樣一句臺詞,“電影我沒看懂,導演沒打算讓大家看懂,這是藝術片,是拍給下一個世紀的人看的?!边@是劇中的“演員”對自己所拍電影的評價。你說這樣的評價到底是批評還是贊美?看了電影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沒看的人肯定不知道。
作者:劉莎
來源:http://www.ifanr.com/768531?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版權聲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尊重行業(yè)規(guī)范,所轉載的文章都注明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lián)系主編QQ:419297645更改。
感覺貓眼電影到處是高分!
購票網(wǎng)站的分總感覺不可靠,和商業(yè)利益掛鉤太明顯。打低分的話,會極大影響去觀影的用戶
有道理。
很好奇,一直在想,真正看電影(影院)這波人,60%以上人群是不是都不會去看豆瓣看什么評分?都是直接看演員買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