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知識變現(xiàn)或許從未到來
有人問我對知識變現(xiàn)的看法,我說,但估計要被罵。
從來都只有流量變現(xiàn)
對于大多數(shù)嚷嚷著「知識變現(xiàn)」的人,在我看來,大多數(shù)都并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從業(yè)人員。
說真的,我并不知道「知識變現(xiàn)」這種口號是誰喊出來的,但我從心底里認為,能夠喊出這種口號的無非就這么兩種人:
- 內容產品的從業(yè)者。需要說服投資人自己的商業(yè)模式與傳統(tǒng)的流量變現(xiàn)并不相同,同時希望自己的內容消費者對自己消費的內容能夠產生「優(yōu)越感」,于是捏出來一個概念。
- 互聯(lián)網(wǎng)評論家。縱橫闔閭多年,主要以「觀點嚇人,名詞蒙人」吸引眼球,抬出新的概念,以防讀者覺得一個評論家,只知道討論流量入口,只知道變現(xiàn)的邏輯就一種,然后喪失趣味。
- 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媒體人。覺得自己能寫點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能夠獲得粉絲關注,就覺得自己走的路絕對不能和傳統(tǒng)的內容產品一樣,必須得有自己的特色,以此抬高自己。
事實上,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從來都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變現(xiàn)手段(然鵝,亮哥也就知道3種):
- 要么擁有巨大的用戶群體,通過這些用戶在產品中駐留的時長和多樣的訪問,通過流量去獲得廣告、增值服務等收入。通常,這種變現(xiàn)稱之為「流量變現(xiàn)」,也就是聊的最多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
- 要么擁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通過對C或對B的銷售,直接獲得收入。這種變現(xiàn)可以稱之為「能力變現(xiàn)」,但這種產品基本上集中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類型中:游戲、工具或供應商直接向需求方銷售的平臺。
- 要么,劍走偏鋒,游走在黑產的世界里,這部分亮哥真的接觸不多,就不聊了。
事實上,80%甚至更大比例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不分Web、App都是流量變現(xiàn)。
而流量變現(xiàn)最大頭的部分,就是以提供信息為核心價值的產品,其中,內容產品的變現(xiàn),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并不能和電商、搜索、社交類產品相提并論。
從最早的門戶網(wǎng)站,到后來的社區(qū)論壇,再到現(xiàn)在的各種新媒體和自媒體。
而之所以知乎果殼活得看起來比當年的豆瓣貓撲要好,之所以自媒體人賺得比自己做主編制片的時候要多,很簡單的原因,是用戶現(xiàn)在開始樂意為內容付費了。
至于說,這個內容,究竟是知識,還是看起來長得像知識,并沒什么所謂。
知識變現(xiàn)的難度
知乎上,看到張公子回答了一道題「楊振寧真的很偉大嗎?」,心有戚戚,由于張公子禁止轉載,于是,我就按照我理解的簡單說一下:
- 絕大多數(shù)的學界頂尖成就,都是普羅大眾無法理解的,而擁有這些成就的人,其實比大眾認知到的「牛」還要牛上許多倍。
- 大眾對任何一門學術,都缺少了解以及敬畏,而之所以缺乏敬畏,是因為大眾根本都沒入「學術」的門。
- 大眾對「牛人」的敬畏來自于他人的傳播,而業(yè)內對「牛人」的敬畏來自于自己許久都搞不懂的問題,牛人兩三下就搞定給出了答案,于是知道普通人與牛人之間是天壤之別。
- 之所以他人的傳播中,我們可以零星知道某人很牛,但事實上,這種牛,已經做了簡化,以便利于理解,因為如果不簡化,以我們普通人的認知能力,很容易被嚇到,并認識到其實自己非常無知。
我心有戚戚的其實是:
大多數(shù)人對「知識」這件事情都缺乏敬畏之心。
用知識來變現(xiàn)的,會是什么人呢?
其實很簡單,與科學對比一下,科學家是不會做「科學知識變現(xiàn)」的,或者說,他們是沒有辦法去做「科學知識變現(xiàn)」的,于是,就有人要替他們去做,這種人,我們通常叫他們「科普作家」。
真正有知識的人,并不能通過知識變現(xiàn),但善于說故事、簡化知識的人卻似乎能贏得一波紅利。
這并非是「知識」的價值獲得了認知,而僅僅是營銷者的又一次勝利而已。
知識變現(xiàn)之所以難,實際上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 人們對真正的「知識」缺乏了解與敬畏。
- 目前能夠流動的「知識」實際上只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認知盈余」。
- 知識的「持有者」沒有太多機會進入到變現(xiàn)的過程中,而知識的「包裝者」與「推薦者」才是實經歷并獲取變現(xiàn)的角色。
- 真正的知識價值會在價格體現(xiàn)中被低估。
大概這是我的認知。
是知識還是看起來像知識的內容?
我一直有一個假設:
大部分人為自己認為需要的知識付費,但大部分人無法從這些付費的知識里獲得價值——但這并不影響消費者下次繼續(xù)付費,因為這些人并不能識別知識,同時也并不真的需要這些知識。
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識,所以,低維度的面對大眾,且未必需要深度的知識普及內容,必然會大受歡迎。
人們普遍熱愛「學習」的原因,大多數(shù)并不是因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彌補,而是因為社會化媒體、傳統(tǒng)媒體+內容演繹者的包裝刺激所造成的社會風氣。
很多「知識」只是長得像「知識」而已。
而很多人,也只是裝作自己「很愛學習」而已。
所以,事實上,這只是又一次讓內容通過流量變現(xiàn)而已,只不過這一次,比之前的幾次看起來,有了較大的進步,畢竟C端為此愿意付費了,這已經是巨大的發(fā)展了。
核心是眼球經濟
說來說去,說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內容付費的關鍵,從來都不是知識,而是是否可以提供受眾喜愛的內容。
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繼續(xù)討論下去。
內容付費的核心,始終都是內容是否能夠吸引眼球,以及能夠吸引多少眼球。
新的世代,人們將此稱之為「粉絲經濟」,并強調IP的價值,所謂IP,或者說,品牌的核心,都是其能吸引到的關注的數(shù)量,以及這些關注有多少會變成認同。
羅輯思維也好、咪蒙也罷,又或者是最近頻頻制造新聞的新世相。
本質的核心都是他們通過內容吸引了認可他們的受眾。
羅輯思維吸引的是那些「似乎對知識有訴求的青年」,咪蒙吸引的是那些「對現(xiàn)狀不滿的普通人,且女性居多」,新世相吸引是那些「需要別人懂自己」的普羅大眾。
圈粉的關鍵從來都是提出自己的觀點,滿足他人的訴求,吸引到的粉絲的多少,完全在于你提出的訴求的覆蓋范圍。
就好像星期六有讀者評價說:「亮哥你的公眾號難道不是用來傳播運營知識,解決小白認知的嗎?」
這里其實對于內容提供者和內容消費者之前的默契和思維方式,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對于大多數(shù)時刻準備變現(xiàn)的自媒體來說,知識不知識的不重要,內容是否獨此一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流量=錢的公式始終恒等。
但對于另外一些小部分并不打算變現(xiàn)的自媒體來說,知識其實挺重要,內容是否獨此一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并不打算依靠粉絲賺錢,只在意自己究竟提供了哪些價值。
這并不是說,那些不打算變現(xiàn)的自媒體更清高,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道路的權力和理由。選A不選B只關乎選擇,無關乎道德。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不打算變現(xiàn)者提供的內容更好,更接近于知識。
就如同上文所說,公眾對于知識本身的判定能力,直接決定了內容提供者提供出來的內容,讀者可以接收多少,又可以消化多少,對不同的人來說,內容提供的知識的價值既不恒定,也不相同。
所以,安靜地做一個無欲無求的自媒體,或許是更多的自媒體人的歸宿。
#專欄作家#
張亮,微信公眾號:zhangleo198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乎大V,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從零開始做運營》作者。聊產品聊運營,偶爾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內容。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知識到底是誰的?誰學會了就是誰的。傳播,營銷知識就是有價值的事。理所應當變現(xiàn)。
對這個觀點我不置可否。不過確實是很有意思觀點,文章也寫得很好。
跟我們做游戲是一樣的。就跟我剛入行談征途,好多游戲策劃都覺得征途是坨屎,但我問了很多征途的玩家,他們都表示這個游戲很好玩,很刺激。當時完全不理解,后來做的產品多了,才慢慢明白,用戶在乎的就是一種體驗,尤其是情感上的反饋,征途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些用戶的情感訴求(盡管某些情感反饋聽起來不那么優(yōu)雅),但他們覺得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