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的抖音類產品,代表了“視頻化生存”的趨勢?

4 評論 12849 瀏覽 15 收藏 10 分鐘

筆者認為當下的短視頻風口,代表了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化生存3.0”的爆發(fā)。它代表了“視頻”不僅是內容和技術手段,也是一種思潮趨勢。同時,為了方便區(qū)分,筆者把之前的視頻網(wǎng)站和視頻類APP的發(fā)展,稱之為“視頻化生存的1.0和2.0”。

抖音,無疑是款有趣的產品。當三四線城市的青少年除了迷戀“王者農藥”,也開始交口相傳這款自帶電音的DubSmash類產品時,似乎在App Store署名為“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Ltd”正醞釀好了一個宏大的故事。當然,隨著抖音第一波PR稿件的輸出,也終于讓人得以一窺這個宏大故事的一角——今日頭條的孵化項目。

隨著VV(視頻播放量)、原創(chuàng)音樂、分發(fā)模式、濾鏡、去中心化這些關鍵詞的貼飾,抖音儼然不想被人看作是含著金鑰匙的“富二代”。但除了好玩、有趣,它真的能代表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視頻化生存”的趨勢?

一、視頻化生存

視頻,永遠是一個有故事可講的地方。以國外的YouTube,國內隨風而起的優(yōu)酷、土豆、愛奇藝為例,最早的平臺到用戶的內容模式逐漸被顛覆,UGC為主的用戶到平臺、用戶到用戶的內容模式實現(xiàn)了異類崛起,可以說開啟了一種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模式,姑且可以稱之為“視頻化生存1.0”。

從生產工具來看,DV、手機輕量級的拍攝設備成為主流,即拍即傳成為可能,而從生產模式來看,從映前廣告,到拍客分成,各視頻平臺似乎都找到了一個填補服務器成本的閉環(huán)。這個時期核心競爭點,說到底還是流媒體技術端的競爭,進而在視頻的存、轉、播各階段實現(xiàn)各自的優(yōu)勢。

到了唯智能機的時代,視頻化生存的趨勢更為明顯,姑且稱之為“視頻化生存的2.0”。手機APP則代表了一個對傳統(tǒng)視頻網(wǎng)站的顛覆性方向,秒拍、美拍等在原始的視頻平臺拍客群體中,又進行了更為垂直的切割,形成了一個視頻類APP的大標簽,在這個大標簽下囊括了生活、時尚、美女、游戲等各種各類的內容印戳。

這個時候,技術手段不再是競爭動因,前端的大規(guī)模用戶獲取,成為所有此類產品進行后續(xù)“故事”的焦點。由此,視頻化生存由1.0——技術依賴,轉變?yōu)楦鼮榧みM的2.0——用戶依賴。草根造星成為可能,主流文化再次被解構,用戶心智和內容方塊進一步被打散,為姑且稱之為“視頻化生存3.0”的碎片依賴開辟了新路。

在視頻化生存3.0下,很難界定哪個產品代表了這種模式的興起,去年的映客、小咖秀、快手似乎一起推動了短視頻風口的到來,但隨著抖音、我的故事(新浪微博)、musical.ly、晃咖(小咖秀)等更為碎片化的產品或功能到來,視頻類APP的大標簽,顯然無法滿足更為精細的用戶體驗。當下,誰掌握了用戶的碎片時間,就掌握了下個視頻化生存時代,已經成為各家競爭的潛臺詞。

當然,視頻化生存3.0的碎片依賴,伴隨著用戶層面三個要素的重構:

(1)用戶心智

在產品滿足好玩好用后,是94后用戶對風格化的強烈訴求,快手代表了一種自下而上風格化的逆襲,而抖音雖然PR稿里聲稱自己不會去做中心化的事情,但要自上而下去形成風格化,開屏進入第一頁的熱門推薦卻早就出賣了自己,即:早期的產品只有足夠的中心化,才能產生于目標用戶的心智共鳴。去中心化,則是用戶和平臺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商業(yè)場景的必要補足條件。抖音不僅在做中心化,而且做得非常直接。

(2)用戶時間

其實,抖音、微博、知乎、映客等這類時間線產品,終歸是一類東西——“時間填補工具”。而從另外一種語境解讀,更好理解,就是我們反復提及的——焦慮。對新事物的焦慮、對同輩的焦慮、對自我構建的焦慮,為這些時間填補工具提供溫潤的土壤。以抖音為代表,原創(chuàng)音樂碎片化+對嘴的內容形態(tài),配合僅靠左右滑動的交互模式,精悍易用,確實代表了這類產品在時間爭奪戰(zhàn)場上的趨勢。時間填補工具,將成為APP類產品存活的唯一選擇。

(3)用戶內容

標簽大類的內容已不符合現(xiàn)實發(fā)展的情況,因為標簽大類是信息稀缺的產物,沒有標簽用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內容。3.0則是信息飽和狀態(tài),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傳統(tǒng)的標簽大類里一個標簽類別就是一個產品,這是碎片依賴的實際情況。沒人會在意,我看音樂社區(qū)時,是不是可以返回看看游戲。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只關心我現(xiàn)在看的內容不會被其他內容干擾。內容無法做到心智和時間獨占,就沒有任何意義。

從這三個要素來看,抖音具備了“代表趨勢”的潛質,但如果是一家獨立的公司,去做一個爆品,可能有機會開啟短視頻領域的新一輪模仿和競爭。而抖音作為今日頭條的孵化項目,顯然是頭條在“信息流列王紛爭”下的戰(zhàn)略布局,在微博力推“我的故事”強化信息流轉變?yōu)榕d趣流,手機百度依托AI意圖力挽狂瀾的大背景下。抖音的戰(zhàn)略意義遠大于它本身的產品意義,裹挾的東西過多,在視頻化生存3.0時代它能不能真正異軍突起,筆者認為還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二、趨勢下的思考

其實,視頻化生存一定是一個趨勢,因為相比文字、靜態(tài)的圖片,視頻作為動態(tài)的內容更符合我們作為人類的野性溯源。

從狩獵時代開始,人類大腦本能就易于接受動態(tài)的信息,換句話說人類大腦在狩獵本性下,天生具備良好的動態(tài)信息捕捉能力。視頻一定是最容易讓我們接受的內容形態(tài)。而文字作為文明時代的產物,它并不是普世工具,至少對于原始狩獵來說效用不大。這也是為什么,在消費社會,本能被放大,博客、論壇、雜志會逐漸式微。

當然,有趣的是,除了動態(tài)的信息(視頻),聲音的感知也是我們的原始能力,但至今沒有人做出一款基于聲音的社交產品,著實吊詭。

回歸到產品本身,其實PR的內容不用信太多,反而是只要是社區(qū)類產品,不管你是視頻也好,文字也罷也必須遵循客觀的產品衰變規(guī)律和蒸發(fā)冷卻效應。這是抖音或者抖音類產品的一個“渡劫”所在,純UGC的內容能維持多久的新鮮度?蒸發(fā)冷卻效應發(fā)生后,社區(qū)該如何繼續(xù)維護?產品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么?

想不清楚這幾點,魔漫、臉萌都有前車之鑒。

三、總結

《參與感》里說,產品有三個階段好用、好看、好玩,我覺得應該再補充一個——好說。所以,好玩的抖音類產品,在視頻化生存3.0故事會那么好說嗎?

#專欄作家#

翁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要完(ID:mns610)

本文由 @翁章?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請教下,文中提到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針對什么對象而言的?然后抖音初次點進去的首頁,為何就暴露了它還是以中心化作為手段的呢?

    來自廣東 回復
  2. 有點意思

    回復
  3. 孤陋寡聞,現(xiàn)在才了解抖音,啊哈哈,支持下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