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并不會取代微博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39.jpg)
微信和微博的話題最近一直很火,火到僅僅從輿論的勢頭就給人“微信將要取代微博”的感覺,許維兄在虎嗅上更是連拋了3篇文章來論證這個趨勢。站在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的角度,我從內(nèi)心的深處相信文章作者肯定不是微信的托,我相信作者是從自己的專業(yè)和經(jīng)驗(以及滿腔的熱誠和個人審美偏好)做出了以上的判斷。雖然這里已是百家爭鳴之地、大可暢所欲言,但在敬佩文章作者的勇氣之余,也實不忍謬誤流傳。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不希望看到有商家因為相信微信是未來營銷的大勢所趨,從而把過多的資源砸向微信平臺——畢竟,多一件不必要的事情,我們生活的地球就要多消耗一部分不必要的資源。
接下來話入正題,關于微信與微博,和它們在營銷上的價值。
一、傳統(tǒng) vs. 不傳統(tǒng)
對于傳統(tǒng)媒體和非傳統(tǒng)媒體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方式。許維兄的第一篇文章把微博歸類為傳統(tǒng)媒體,并認為微博與電視等媒體的不同之處只在于更輕量級的信息和不同的渠道。我們并不需要去爭論傳統(tǒng)媒體和非傳統(tǒng)媒體在定義上的區(qū)別,只要關注微博作為社會化媒體和電視等媒體的不同之處即可:一般來說,傳統(tǒng)媒體是單向傳輸信息;而微博并不僅僅是單向傳輸。
舉個例子,我可以把微博看成是個獲取信息的工具。但即便我只是在微博上看新聞,我看到的也不僅僅是新聞事件本身,因為轉(zhuǎn)發(fā)數(shù)會告訴我這個事件的關注度、影響力;評論會告訴我別人的態(tài)度……簡單的說,在微博上我不僅是在單向的獲取信息,同時也是在感受輿論。更進一步的,我做為一個個體也可以參與輿論,因為每一個轉(zhuǎn)發(fā)都能使我關心的事件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在微博上,話語權(quán)不再像以前一樣被把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如果我的意見有足夠的代表性,我也可以參與到話語權(quán)的塑造中。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因為微博的公開性。公開帶來透明——所以你必須回復我,而不是像爛在意見箱里的投訴信;公開帶來了輿論的力量 – 這種力量不僅用戶可以有,商家同時也可以有。對于商家來說,微博的營銷價值也由此而產(chǎn)生。營銷價值是個很廣的話題,以我能夠理解到的程度,它意味著著品牌、口碑、美譽度;意味著別人會以何種方式在何時談論到你,等等。聽起來很虛無縹緲,但就是這些很虛的東西決定著你在用戶心中有多大的分量;決定著下次你要不要花錢、要花多少錢把這個用戶帶到你那兒。
但現(xiàn)在的問題出在很多商家并不是把微博當作一個具有營銷價值的媒體,而只是當成一個在線引流和銷售的渠道。這樣的商家追求的并不是營銷價值,而是信息的覆蓋面;或者說追求的僅僅是覆蓋面所帶來的知名度。如果單純以覆蓋面來衡量,不管是微信、微博、還是以后的任何微X,在本質(zhì)上與已經(jīng)存在了幾百年的貼大字報并沒有的任何區(qū)別——一言以蔽之,這只不過是個花錢買關注度的生意而已,不是一個有太多技術(shù)含量的活。與此同時,市場競爭會讓所有媒體在流量購買上的平均費用趨同,所以除了極少數(shù)動手快的有點優(yōu)勢外,后入者只是買到一些ROI很差的流量而已(有興趣的可以查找我的另一篇文章)。
現(xiàn)在再來看看微信。微信與微博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在于,微信不具備微博的公開性。微信的產(chǎn)品特性也決定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具有公開性。所以,微信沒有微博的營銷價值。至于引流的價值,個人也不是很看好——至少,微信在引流上起到的作用絕不會大于微博。
二、替代 vs. 不可替代
在樂觀人士的眼里,微信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建議有預言精神的朋友先行回憶一下Facebook、Goupon 等在早期給人的想象力。樂觀情緒是件好事,可以帶來積極向上的力量和不斷探索的勇氣,但宣揚盲目的樂觀情緒則有可能僅僅帶來一場災難。
許維兄的文中談到了很多“應微信而生的商業(yè)機會”,在評價這些機會的對錯與否之前,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看這些商業(yè)機會是否真的具有可替代性。例如先看看微信與微博之間是否有可替代性;微信和電信運營商之間是否有可替代性。搞清楚了這些,我們就知道微信能動誰的地盤、不能動誰的地盤;從而才能知道什么是微信能做的,什么是微信不能做的。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被盲目的樂觀情緒所引導。
– 微信做為CRM工具的可替代性
在把微信和微博進行比較時,至少在一點上我是(小部分)認同許維兄的:“微博是媒體,微信是CRM工具”(但我想破了頭也不知道如何從微信是一款CRM工具的論斷可以推導出它具有的營銷價值)?;谇笸娈惖脑瓌t,我先從這點開始。
時至今日,很多商家和品牌都有在線客服工具。但真正遇到緊急狀況時,你會選擇在線客服、微信、還是撥打電話?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選擇直接撥打客服電話。因為雖然要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要等很久、客服MM態(tài)度還可能很惡劣,但客服電話仍然讓我感覺很靠譜 – 只要找到了人,我的問題就能很快被解決。
再考慮一下投訴的場景。以發(fā)微信的方式來與品牌互動,與寫一封石沉大海的投訴信在形式上其實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否要回復你不僅是個資源問題、同時也是個心情問題。與此相對的是,微博上的投訴你是否敢不回復?
說完以上這兩個場景,現(xiàn)在來說“微信是CRM工具”。我覺得更準確的問題應該是,什么樣的商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更適合把微信做為CRM工具?個人認為,微信因為有接近性和語言兩個特點,比較適合作為情感交流類或者是標準服務流程的工具。在實際的應用上,情感交流的例子是明星和粉絲傳遞感情;標準服務流程如產(chǎn)品的使用說明。而微信不太適合的場景則是緊急狀況和投訴。
微博同樣能夠被拿來作為CRM工具。由于微博擁有微信所不具備的‘公開性’,微博比較適合用來處理投訴、危機公關;而情感交流恰恰是微博的弱項。所以結(jié)論是,做為CRM工具而言,微信和微博之間并不具備可替代性,互有合適的應用場景。
- 微信作為運營商服務的可替代性
短信是電信運營提供的一項基礎服務。通過手機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覆蓋面后,由此產(chǎn)生了短信群發(fā)的業(yè)務。自從有了這項業(yè)務,人民群眾都不堪其擾,收到的垃圾短信不堪其數(shù)。但即便如此,我們通常的做法向運營商投訴(基本沒用)和裝額外的插件來屏蔽垃圾短信,但從來沒有聽到有人會因此而不用短信業(yè)務(因為不想收到垃圾短信而不用手機的人倒是聽說過)。我們可以找出更多類似的例子:如QQ每天都彈促銷信息(雖然確實有少部分的人因此而棄用QQ)。
在對電信和QQ惱羞成怒之余,一個核心的問題是,為什么他們敢這樣做?道理非常的簡單,因為短信和QQ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從這些核心業(yè)務的不可替代性上,衍生出了很多有可替代性的業(yè)務。
而目前的微信,更多是做為一個方便的存在,對于電話、短信和QQ,在可預見的將來微信并不具備可替代性(你要非說微信有我也沒辦法,不過想想運營商和QQ,貌似兩個都是燙手的山芋)。只要人們相互之間還是在用手機溝通,微信就沒有取代運營商的機會。最多也只不過是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一部分本可以通過短信或電話發(fā)送的信息現(xiàn)在通過了微信發(fā)送。
在主營業(yè)務還不具備不可替代性之前去發(fā)展可替代性的業(yè)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探路的行為;而別人還在探路時就一頭扎進去,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自尋死路的行為。
- 最后,微信替代的是什么?
微信和微博之爭主要是在微信的新版本開放了公眾帳號之后開始的。在此之前倒是相安無事,并無多少糾葛。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一個平臺多了一項功能,就能夠取代以此功能做為主要賣點的平臺?
微信從本質(zhì)上來說仍然與QQ一樣,是款便于聊天的工具。在聊天之外,有些功能我可以用,可以不用。如果我使用這些額外的功能,更多的是因為我的使用偏好。但不管怎樣,我使用這些功能都是小概率事件。例如我一定會用QQ聊天,但從來沒用過QQ網(wǎng)購;同時,我也很少用微博來聊天。
微博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社會化媒體。這兩者在某些屬性上(如CRM屬性、媒體屬性)有可比性,但作為兩個同等量級的平臺,兩者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互相之間的可替代性。微博一定會被替代,但替代微博的一定是另一個社會化媒體(或可能的新媒體)。
來源:虎嗅網(wǎng)
說微博像大海,微信像游泳池。我看,微博=水,微信=山。微博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自己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