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廣告片咋玩?美團這支7min的TVC走心了!
編輯導讀:如今的廣告講究短、快、直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前段時間的七夕,美團出了一則7分鐘的廣告,引起廣泛討論。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前段時間七夕節(jié),美團的一支超長廣告片出街了。和以往的標志黃、直給內容不太一樣,這次的TVC走心了,時長7分多鐘。
長視頻的廣告片其實并不稀奇,最近幾年開始火起來的應該是《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轉賬》,那時不論是銀聯(lián)還是其供應商都在圈內的輿論制高點,能夠出圈也是意料之中。
但后續(xù)相信大家也能感知的到,超長廣告片《川流》在傳播上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雖然有吳宇森、張大鵬等名導加持,大制作、大場景、精內容,但其實真正的傳播效果也并未像大家以為的那么出圈,甚至很多人連《川流》是啥都不知道,更別提完播率了。
在這樣的一個傳播背景下,美團能夠用7分鐘時長來蹭七夕這個熱點,也確實勇氣可嘉,很有魄力。
但在今天這個時代,長達7分多鐘的視頻真的會有人看完嗎?如果一支7分多鐘的視頻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到底是策略的問題,是創(chuàng)意的問題,還是內容本身的問題呢?
01 內容再怎么優(yōu)質,也只能是擊中一部分人
美團這次核心的主題是「一座城,幫我照顧一個人」。咋一看多少帶著點文藝氣息,但一旦與美團聯(lián)系起來,就覺得這個洞察其實很高明。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座城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資源,都可以幫你照顧好那個你在意的人”。
因為這支視頻是在七夕上映的,同時視頻的內容分為三個小故事,所對應的人群又是三種不同類型的情侶/個人,一種是異地的掛念,一種是創(chuàng)業(yè)的關懷,還有一種是聚焦北漂個體的復雜情緒。
一個核心概念對話這么多人群,且都能精準的捕捉到三類人群的共鳴點,個人覺得這個主題是非常nice的。
而且創(chuàng)意層面上也無可挑剔,不論是創(chuàng)意洞察、表演、視頻風格、文案等等,這些點確實都可圈可點,其代理商W正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不論是之前小肥羊《我們很快就熟了》的創(chuàng)意案例,還是李宗盛New balance《每一步都算數(shù)》的刷屏案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度洞察在里面,所以內容層面毋庸置疑,就是頂級。
那頂級的內容在今天這個時代為什么也很難出圈呢?核心還是兩個點:
一方面是平臺端基于算法推薦,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媒介費用,而且主動推的廣告用戶接受度其實并不高;另一方面是用戶端,當用戶習慣了更快更刺激更博眼球的節(jié)奏后,很難再靜下心來看這樣的長視頻。
所以不是內容的錯,也不是用戶的錯,在今天這樣一個更為復雜的傳播時代,很難再用“刷屏”這個詞來比喻當下的任何一個廣告案例,廣告?zhèn)鞑ニ茏龅降膬H僅是擊中一部分人。
02 短視頻、非走心內容就是主流傳播的流行形式?
拋開像這樣的長視頻、走心內容,廣告短片其實還有那種常規(guī)的30秒到3分鐘大概這樣一個時長,這種其實與當下的短視頻時長是相差無幾的,同時風格上也是以段子、搞笑的方式呈現(xiàn)。
比如《1百萬元找王元》就是帶著一種沙雕的氣質去呈現(xiàn),但這種類型往往不能在深度上給人以共鳴,只是簡單的把用戶逗笑,深入不了大眾記憶。
其實仔細盤點一下近幾年出圈的廣告案例,你會發(fā)現(xiàn)還是偏走心的多,哪怕像《小豬佩奇》這種帶著荒誕的硬核朋克外形,本質上還是在想法設法共情大眾情緒,在觀眾的嬉笑聲中勾起內心那一抹暖意。
所以形式于出圈而言,其實并無太大影響,畢竟出圈是需要帶著一點運氣的成分的,關鍵是內容本身是否洞察到當下網(wǎng)絡輿論的點,能夠精準捕捉到大眾的情緒。
但不管怎樣,個人覺得不管什么風格,什么形式,能把人逗笑,能把人感動哭,都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表達。
因為所有的營銷其實最終所聚焦的都是人,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是好的產(chǎn)品或廣告,滿足人們的精神所需同樣是好的產(chǎn)品或廣告,從物質層面往精神需求層面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方式。
因為品牌不再去強調產(chǎn)品怎么怎么好,而是表達一種情緒,一種感受,這種感受讓消費者覺得它跟我是一樣的立場,跟我是有共同的感受。
基于這種長期的陪伴,進而占據(jù)用戶心智,我覺得當下品牌應該拋去帶貨的浮躁氣氛,更應該沉下心與用戶形成這種精神的羈絆。
03 如何才能走出圈層,走向大眾?
出圈的內容往往有三個關鍵點,事件、話題、UGC,但就此次美團的操作來看,既不像事件,也不像做話題,感覺只是單純的做了一波內容。
像之前火爆的《后浪》就是借官媒渠道走向大眾,既把價值觀的內容做成一個事件,又通過官媒的渠道把話題給打了出來,而后形成“人傳人”的現(xiàn)象,而美團顯然沒有這樣做。
另一個值得疑惑的點是時長,在短視頻夾擊的傳播環(huán)境下,7分鐘的傳播時長我很好奇有沒有人看的完,而且這種走心、些許小清新的視頻多少有點像電影市場里的文藝片,一方面較冷門,另一方面對應的票房往往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對于這一點我多少有點持疑態(tài)度。
在這一點,如果品牌沒有特別多的預算,不建議去做特別新的風險嘗試,即便那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為當下短視頻對整個傳播環(huán)境的沖擊真的特別大,時間特別長的視頻除了執(zhí)行制作的成本,還要有大預算大投放的傳播,投入越大意味著風險越大,而且這本身也是與主流趨勢相背的做法,我們承認個性,但對于商業(yè)傳播我們更應理性。
所以回到傳播本身,品牌想要出圈的內容,尤其是這種大預算大制作,核心還是兩條思路:
思路一是抓大放小,就是類似《后浪》《可愛中國》那種一上來就是走官媒渠道,就是本著億級曝光的戰(zhàn)略去從上往下吸引用戶,這樣的好處是內容一丟出基本上就是王炸,只是這個王炸的方向要與內容本身強相關,要選那種正向的大眾的議題,往往偏價值觀比較多,品牌/產(chǎn)品比較少。
思路二就是抓小放大,像蜜雪冰城那種,雖然也是有一點玄學味道在里面,但其圈層和UGC充分利用的思路可以學習和借鑒,出街的內容要先把圈層打透,只要圈層打透了,在當下的傳播環(huán)境中其實這場傳播本質上就已經(jīng)算是成功了。
只是一旦圈層打透,一定會有圈層間的相互滲透,只要品牌能把控好輿論方向,傳播只會愈演愈烈,核心還是在于如何能把圈層的議題做到極致,同時又要給大眾議題留下發(fā)揮的空間。
其實做內容于品牌而言真的很難,在各大平臺做內容,依靠純內容撬動流量的概率特別低,找供應商做內容,要么太貴,要么數(shù)據(jù)太水,我覺得這也是當下品牌與廣告行業(yè)的一個基本矛盾。
從基本矛盾中能找到的最優(yōu)策略就是品牌依據(jù)自身的情況選擇自己做內容,還是找供應商,還是兩者兼并。
不論哪種方式,品牌們應該始終圍繞兩個點,一個是“內容”,一個是“用戶”,兩者相輔相成。
內容聚焦的是好的內容,有洞察的內容,有用有趣有料的內容,而用戶是為了提醒品牌不要做自嗨的內容,不要說“我家產(chǎn)品非常好”之類的話,同時還要想內容如何讓用戶產(chǎn)生自傳播,而不僅僅是過度依靠媒介,畢竟“傳播”才是連接用戶的關鍵步驟。
本文由 @社區(qū)營銷研究院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