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決策上,年輕人開始回歸豆瓣和點評了
編輯導語:前些日子“濾鏡景點”、“拔草榜”在互聯(lián)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年輕人的消費決策是否受到影響?本篇文章作者將從三個方面告訴大家,當下年輕人消費邏輯,消費習慣等內容,大家快來閱讀一下吧!
種草容易,拔草難。
因為方便存在的“種草”平臺,正在變成新的決策成本。
“經常會好幾個平臺一起看吧,先去一些網紅打卡攻略多的平臺搜一下有什么,然后再去大眾點評看看評論和圖片。還可以多看視頻,視頻里的濾鏡相對沒那么夸張離譜?!?6年出生的陳華經常會在線上或主動或被動種草,然后去線下拔草,除了上述告訴我們的平臺主動去濾鏡方式,她還補充到:“那種美到不真實的,照片顏色飽和度特別高的,基本直接略過?!?/p>
本地的咖啡店、烘焙店打卡,出行旅游景點去哪里玩、住哪里、吃什么,這些決策陳華基本在各大線上平臺決定,而決策的成本卻因為“濾鏡”問題,變得高昂。
近期,某平臺“虛假種草”“濾鏡景點”等爭論不斷。關于該平臺濾鏡問題和相關的報道,很多地方都已有報道,這里就不多贅述。在該事件曝出之前,不少觀點將年輕人消費觀與網紅跟風等同,感性、沖動消費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標簽。但該事件側面反映了如陳華這樣,對種草有直接需求的不在少數(shù),而當年輕人回歸線下真實消費場景后,去濾鏡后的素顏消費更是理性需求。
企鵝智庫報告調研報告顯示:22.6%Z世代表示自己目前沒有過非必要消費,而認為自己每月的非必要消費占總支出1%-20%的Z世代比例已超過半數(shù),僅13.4%表示自己的非必要消費達到了30%以上。該報告還指出,整體而言,Z世代的消費較為理性,平均非必要消費比例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
理性消費是年輕消費群體的主要特征。
那么,在此背景下,回到種草本身。年輕消費群體尤其是Z世代的消費決策邏輯到底是什么?種草在他們的消費需求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目前消費決策領域存在哪些模式?
一、決策路徑:從種草到拔草
消費是年輕人表達價值觀的途徑之一,個性、熱情、潮流、好奇、想象力、活力,這些關鍵詞無一不在闡述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
10月,剛進入職場正軌的陳華接連出差,去了上海、成都、廣州等地。
“之前沒什么機會出差,換了份工作后,突然到處跑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想體驗些當?shù)氐奶厣朗?,但如果總是踩雷,對這個城市印象也會減分?!本吐氂诤贾菽硰V告公司的陳華說到。
“一般會先去小紅書這樣的地方看看有什么,然后在抖音上搜一下,有沒有視頻之類的,再去大眾點評上看看這家店的評價,印證下小紅書、抖音上的內容對不對,和真實情況有沒有出入?!标惾A告訴我們。
拔草達人陳華熟知幾個平臺的特點,比如小紅書上的新品多,很多新潮的東西來自那里,同時也魚龍混雜需要好好鑒別,又比如抖音上,以美食或旅行博主的攻略或打卡視頻為主,還有大眾點評、豆瓣,上邊用戶的評論多。
陳華的決策路徑很簡單:先從某些網紅種草平臺查詢,綜合了解看看有什么,再去大眾點評這類UGC為主的平臺上,看用戶評論和榜單,繼而綜合做出決策是否要去線下拔草。
我們試著將陳華的決策路徑和普華永道報告中大多數(shù)人的購物路徑結合,畫出了從種草到拔草的相對完整的路徑。當然,其中包含不少有行動力的人,線上被種草后,直接到線下拔草,看一看這些地方是否與實際相符,是否是“坑”。
其路徑基本可分為“在網絡平臺種草-翻看產品評論內容-評論互動詢問相關產品信息-收集產品其他相關信息-收藏-在不同平臺搜索交叉印證-重復上述查詢信息步驟-詢問身邊好友意見-拔草”。
從種草到拔草的決策路徑,盒飯財經制圖
種草,年輕人邁出消費決策第一步,在消費主義洗禮下,變成了獨到的儀式感。
普華永道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碎片化社交的驅使之下,年輕人的消費模式也正在發(fā)生改變。被圈子中的朋友或喜歡的KOL種草,剁手也不過區(qū)區(qū)幾分鐘。年輕人因為興趣而沖動消費,也通過消費樹立圈層。
但種草容易,拔草難。種草與優(yōu)質拔草之間,還存在著多條鴻溝。
二、網紅向左,大眾向右
種草平臺的底層需求,是降低決策成本。
“就算去大眾點評上看評論,我也會看好幾頁,然后好評、差評都來回看,帶圖的更是會仔細看圖中的細節(jié)?!?陳華指著手機APP上一家餐廳評價說到,“你看這家餐廳名字下顯示是該區(qū)地方菜人氣榜第1名,但人氣榜這個榜單只能說去的人多,不能直接等同于好吃,所以必須看看評價?!?/p>
我們看到該餐館共有716條評價、418張曬圖、低分的有44個,評分是4.2星。
“七百多條評論不算多,但也能看出一二。這種情況要去看看差評來自哪里,你看這個差評集中在服務上,要是不介意服務,其實出差時,把這個作為體驗當?shù)靥厣惋嫷膰L試,我也可以接受。” 在陳華眼中,沒有從服務、產品、氛圍、體驗十全十美的店鋪,看你能接受什么,需要什么,最好是提前通過這些APP避開坑。
然而,在降低決策成本的需求下,越來越多的平臺出現(xiàn),加上真假難辨的信息,拔草變成了一種碰運氣。
從艾瑞資本研究院的報告中能看到,根據內容生產模式來分,目前內容消費平臺可大致分為3類,分別是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專業(yè)生產內容)、PU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 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幾年流行的內容消費平臺基本為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網紅、明星等PUGC模式,和以大眾點評為代表的大眾UGC模式,本次我們主要分析這兩種模式下的種草邏輯。
以KOL、明星、部分明星主播為主的PUGC種草模式,主要通過內容輸出帶動號召力和購買力,借助內容生產主體的帶動效應,使粉絲、用戶對內容產生興趣,從而完成種草、傳播和變現(xiàn)的鏈路。
簡單來說,PUGC就是介于專業(yè)團隊和散戶之間的內容產出,我們通常說的MCN機構下的達人、團隊,達人用戶、KOC以及明星都屬于這個范疇,他們通常以UGC形式,產出的相對接近PGC的專業(yè)視頻、圖文內容。
普華永道認為:爆棚的個性表達力最終也需要群體認同作為落腳點,這意味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眾市場”或者“亞文化”得到了走向舞臺中央的強大推力。品牌在進行產品研發(fā)或推廣時,不能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目標受眾需求,也要為更廣泛和細分市場的用戶提供與產品連結的通道。這些用戶往往對于自己認同的價值表達有著無與倫比的忠誠與信仰。
這種情況下 “消費意見領袖”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近年來網紅、KOC等模式火爆的原因之一。新消費浪潮下,近期“濾鏡風波”涉事平臺便屬于PUGC這種模式。
網紅經濟下,當“好看”“顏值”成為流量密碼,和無冕之王。網紅、KOL、KOC等在不少線上流量平臺分享種草好物,因距離生活方式更近,其內容也更容易商業(yè)化變現(xiàn),即為之消費,導致不少內容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分享生活——由此濾鏡內卷成了一種剛需。
UGC的種草模式,則以普通消費者為主,消費者主要對使用、消費和體驗進行打分和評價,淘寶店鋪下的評論、大眾點評、豆瓣、亞馬遜的評價體系都是如此,分享目的是借大眾的消費體驗,輔助用戶消費決策。
據美團年報披露,截至 2019 年底,消費者已在美團、大眾點評等App上寫了 77 億條消費評論,為本地生活服務行業(yè)的用戶消費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決策參考。
除內容上的差異之外,這兩種模式的運營思路差異也體現(xiàn)在各自產品中。
PUGC的這種依賴網紅、KOL、KOC的種草模式,其運營邏輯基本是,通過算法和內容紅利去和平臺流量博弈,以獲得更多曝光,形成種草,從而帶動品牌、廣告營銷。在相關平臺算法和推薦機制的共同助推下,打造“網紅爆款制造機”,再以網紅文化帶回更多流量,形成源源不斷的流量回滾。
也因此,通常PUGC的內容生產模式,依靠一整套平臺技術支持、流量扶持、商業(yè)化模式支持等等。首頁也會根據興趣、標簽做推薦,視覺上通常是精美圖片/視頻+文字。
而UGC的種草模式,算得上互聯(lián)網內容消費的經典模式。普通消費者在消費體驗之后,用評分和評價方式給出看法和觀點,省略了如網紅、KOC、KOL這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以此實現(xiàn)去中心化的消費決策。
但純UGC則因為大多內容來自普通消費者,內容專業(yè)性上大多不如PUGC,產出頻次也沒有規(guī)律。不過借助龐大的用戶體驗積累和低門檻的創(chuàng)作,可以得到相對真實且符合大多數(shù)人預期的評價。
這是大數(shù)定理給出的道理,當數(shù)據越大的時候,越接近真實的情況。
從產品來看,通常UGC的內容需要檢索,內容創(chuàng)作依賴的是用戶的認同。此類平臺,通常是不會以強推薦算法為主。以大眾點評為例,其店鋪評價的決策參考路徑為店鋪名稱-星級評分-評價(文字、圖片、視頻),和前文提及的年輕人消費決策路徑有諸多重合之處。
至于KOC產出的內容,是不是屬于UGC范疇?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KOC實際屬性更偏向PUGC,因為他們的實際內容創(chuàng)作動機是以商業(yè)化目的開展。而這些KOC與頭部主播、頭部網紅而言,又欠缺了議價、質量把控等話語權,在推薦上也容易出現(xiàn)變形。
本是同一消費決策流程上的兩種路徑,走到了岔路口。
三、線下種草更要素顏去濾鏡
我們先來回答一個問題:為何線下的本地生活消費領域、新消費領域或者相關旅游服務行業(yè)中,很難出現(xiàn)絕對頭部的格局?
原因很簡單,這些行業(yè)都是分散型產業(yè)。
導致分散型產業(yè)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缺乏規(guī)模經濟,分散型產業(yè)具有低進入障礙的特性;二是某些產業(yè)具有規(guī)模不經濟的特性,如偏好、需求不斷改變和多元,標準不一;分散型產業(yè)的進入障礙低,所以新公司得以經常進出。(《策略管理第九版》朱文儀 陳建男 黃豪臣譯)
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比如餐飲、旅游、美容美發(fā),涵蓋了大大小小多種需求。拿餐飲行業(yè)來說,國人眾口難調便是常態(tài),再加之受當天體驗的心情、周邊環(huán)境的作用,直接影響當天的就餐體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論證了為何某些平臺會出現(xiàn)大量濾鏡問題的原因——線下的本地生活消費決策參考內容并沒有那么好做。
如何在出門消費前,找到相對接近現(xiàn)實的評價,方法變得十分重要。
第一,需要更多樣本,讓結果趨向真實
當一家餐廳、一個目的地集合了海量普通用戶的真實反饋,給到大眾消費者參考時,得到的信息比網紅千篇一律的“絕絕子”“YYDS”要更有價值,對降低踩坑幾率也有幫助。
第二,PUGC外,在做決策前還需要看UGC的內容
如果PUGC的作用是告訴有什么,那么UGC就是告訴你值不值得去。
還是以大眾點評為例,算法機制上決定了大眾模式不會批量、集中產出網紅打卡的集合,非推薦算法機制下標簽是次要的,用戶的評論數(shù)、評論質量等對消費決策指導的意義,才是重點。所以,這就好理解如大量貼上“小鐮倉”標簽的景點,會在小紅書等平臺上崛起,而沒有在大眾點評上誕生。
第三,參考多種意見,好評、差評都要看
多數(shù)人的實際體驗意見,有好評也有差評,比網紅帶有濾鏡式的一致好評更有實際參考意義,對于普通網友來說參考性更強,畢竟一家餐廳、一個旅游景點讓所有人都滿意,也是不太現(xiàn)實。多看看不同用戶的實拍圖、差評,再決策是否買單,此類內容變成現(xiàn)在網絡上流行的反種草、反濾鏡攻略。
再來看年輕人個性化的需求。去中心化的用戶消費決策模式,可以歷久彌新,本質上是對當今審美趨同傾向的一種叛逃,呈現(xiàn)出來的多元、豐富的狀態(tài),正好與當前年輕人彰顯獨特、個性的消費態(tài)度吻合。
年輕消費者在網絡沖浪以后,終會回歸線下消費,看見去濾鏡后的真實現(xiàn)實。大眾點評、豆瓣的評價模式,算是給消費者提前做了“劇透”。
“相比去之后發(fā)現(xiàn)這是個坑,我寧可早一點知道,多花點時間就行。分享一個多年在平臺上做攻略且沒怎么踩坑的秘訣——不要只相信某個平臺上一個人的評價,網紅的也不行。不同的評論越多,可能更能接近真實的情況。”陳華說到。
對陳華來說,其實哪種種草模式、種草邏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她的問題——快速、高效地發(fā)現(xiàn)真實的好去處,少踩雷,最好。
作者:徹諾;公眾號: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本文由 @盒飯財經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一、決策路徑:從種草到拔草
二、網紅向左,大眾向右
三、線下種草更要素顏去濾鏡
總結:總感覺你是在給我種草,做短視頻去吧,我說的這幾方面就可以
現(xiàn)在點外賣和買衣服其實也是一樣,不敢不看評價,銷量不代表質量,更何況銷量也許會有水分
我覺得有時候種草容易,拔草也容易,就是你可以想一想種草內容里自己最不能忍受的點,如果還是拔不了草,那就放大一下這個點。
種草容易,拔草難。其實哪種種草模式、種草邏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她的問題——快速、高效地發(fā)現(xiàn)真實的好去處,少踩雷,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