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與內容營銷、社媒營銷如何區(qū)分理解?
廣告與內容營銷、社媒營銷的底層邏輯是不同的,不同的營銷方式需要有針對性的對策。本文介紹了廣告與內容營銷、社媒營銷如何區(qū)分與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源于一個成員的提問,他的意思是,他公司的思維和方法,停留在廣告思維上,并且以廣告營銷的邏輯來做社媒、做內容,他與公司是有分歧的,問我應該怎么溝通……畢竟我又不是他公司的人,我只能是科普一下,怎樣才算是正確的理解他們。
01
首先要認識到廣告與內容營銷、社媒營銷的底層邏輯是不同的。
如果將文字、視頻、語音等信息載體叫做內容,進而說運用這種載體的營銷就叫做內容營銷,那實際上來討論就沒有意義,當然了,那些是不是內容?是內容。那中國好聲音、奧運會、超級碗是不是內容呢?也是內容。但如果將那什么平面的視頻的廣告、或者發(fā)個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甚至寫個新聞稿等等,就說是內容營銷,那就太不合時宜了。
內容營銷首先是一種思維的變化,與其相契合的是內容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生的角色變化。廣告當然是內容,怎么做廣告怎么分發(fā)廣告怎么監(jiān)測廣告當然可以被視作內容營銷的一部分,但是,時代變了,角色也變了。
早期,電視就是視頻、報紙就是門店,后來有了互聯(lián)網,開始轉戰(zhàn)到門戶網站和在線視頻上,再后來移動互聯(lián)網,大家都被一個個APP切割了……IMC整合營銷傳播,講了很多次,以前所謂的整合其實就是做媒介的整合,然后所有媒介只傳遞一個聲音——想要達成這種效果,只能靠內容。如果說只靠把媒介綁在一起,就想達到某種效果,是不可能的。
再到現(xiàn)在,我們實際上是處于一個泛社交的時代——沒有內容,怎么留得住人?并且還是一個算法加成的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尋找消費者,到消費者來找你。以前做廣告,最多的無非就是主觀的追求把廣告本身做的“好”,再做一下人群定向、地域定向之類的,完全沒有考慮內容本身有沒有影響。
而現(xiàn)在是,你只要生產出目標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算法就能幫你匹配到目標消費者——生產的“對”的內容越多,內容就會越多的被推送到目標消費者那里。
以前人們追求的是將廣告做成藝術品,廣告要制作精良、要有創(chuàng)意,是傳統(tǒng)廣告業(yè)心照不宣的共識,為什么要這么強調呢,因為這樣創(chuàng)意代理才能賣得出價。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內容不需要創(chuàng)意,而是說如果將廣告要精良要有創(chuàng)意全部視為內容生產的框架,將社媒看做是廣告的一個發(fā)布平臺,這是不合時宜的。
現(xiàn)在的情況是,廣告越來越沒有壽命或者說轉瞬即逝,現(xiàn)在的廣告平均壽命連3天都沒有,消費者平均只需要0.4S就可以判斷是廣告還是內容……我們所看見的廣告越來越多,本身是因為廣告的壽命越來越短,所以以前一個月可能只需要1個廣告,現(xiàn)在得10個,廣告成本可不得大幅增加?而反之如果企業(yè)能自己生產和分發(fā)內容,成本則會降低很多。
02
社媒營銷是內容營銷的一部分,內容營銷是數(shù)字營銷的手段,理解了內容營銷其實就等于理解了社媒營銷,至少必須得清晰認識到:社媒營銷不是廣告,用廣告的思路并不能準確的指導社媒營銷。
廣告的底層邏輯:是基于大眾傳播中的槍彈論展開,立場是傳播者本位,通常將消費者/受眾作為無差別的人,進行飽和傳播。強調獨特賣點(USP)、簡單清晰的內容高頻、反復的觸達,發(fā)揮作用的機制是建立品牌認知、占領消費者心智,通過漏斗模型對銷量產生貢獻。
傳遞是品牌主張,意在讓消費者知道價值統(tǒng)一且恒定的內容。雖然我們也強調廣告數(shù)字化,要精準廣告,雖然廣告內容會基于目標用戶做個性化推送,但傳遞的信息,整體還是一樣的。
社媒營銷的底層邏輯:基于人際互動傳播展開,立場是受眾為本位,以社交圈層和KOL為中心展開。
社媒營銷是互動增長的工具,要通過和KOL共創(chuàng)多種場景、多種形式的多元化內容,融入圈層,增加與用戶的互動(轉評贊收藏等),提升用戶好感度,刺激購買轉化。而且社媒是一個人人可發(fā)聲的輿論場,因此營銷內容也不可以千篇一律,如果有兩個KOL發(fā)一模一樣的內容,你也會反感……
這樣的環(huán)境更適合內容化的營銷,而不是企業(yè)視角的廣告,哪怕是廣告也要原生化,講究讓消費者參與進來內容共創(chuàng),不然大家會很反感。
至今為止,能讓人看廣告還看得樂呵呵的,我覺得華農兄弟是佼佼者。要是按照傳統(tǒng)廣告的思維,那華農兄弟這種土了吧唧的,應該要被他們千刀萬剮了。做內容營銷和社媒營銷,不能完全以傳統(tǒng)廣告理論來進行生產,如果是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怪圈:價值觀/公益廣告>創(chuàng)意廣告>產品展示廣告(贊助植入>KOL種草>直播帶貨>硬廣)。
這種思維的慣性,會導致品牌在自己心里,在消費者心里總是端著的狀態(tài),這會導致不放心KOL、擔心品牌主張被稀釋、不漂亮的內容不出街,并將大量的資源放到價值觀廣告和創(chuàng)意廣告中去,而結果大概就是:內容成為廣告,人不看;內容份量少,想看都看不到,想和你互動都找不到……
03
內容營銷中,通常我們所說的內容,分為品牌自己生產的BGC,和與平臺、以及KOL,KOC合作的PGC、UGC,但其實UGC才是每個品牌的終極目標,有沒有UGC其實是品牌與消費者關系夠不夠緊密的一種象征,畢竟消費者對你無感的話,會愿意為你產出UGC?
社媒營銷的內容應該遵循一種從上到下的類似金字塔模型,可以將內容簡單的劃分為頂端的價值觀/創(chuàng)意內容,中端的產品營銷內容,底端是直播帶貨、KOC種草等,該思維下,越是接近頂端,內容價值越高。
另外對于BGC、PGC、UGC的劃分,只是從產出者的身份上來說的,它并不是說內容本身需要分成什么樣,所以還需要放棄主觀的情感判斷,對內容只做適合與否的價值判斷。
這是因為,內容要與圈層融合,而圈層是沒有特別的色彩的。
這就是開凱迪拉克的大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經常去KTV、洗腳城……難道凱迪拉克,就應該停產么?
社媒是以受眾為本位,圈層往往是興趣相近的受眾構成,不同圈子有不同的表達,因此內容需要基于平臺和圈層的特征,與KOL內容融合,投其所好,建立立體、豐滿的品牌形象。
小紅書的中產白領和快手老鐵,就是不同的,他們喜歡的內容風格差異很大,品牌要進入這兩個平臺,必然就需要不同的內容,難道小紅書的內容就比快手更高級么?
再比如B站,即便是同一個平臺,UP主也是千差萬別的,假如你是食品品牌,要去和不同的UP主合作,比如華農兄弟、綿羊料理、和其他的游戲UP主,能用一樣的內容么?難道華農兄弟就比綿羊料理的內容差?難道他們的拍一個食品開箱就比品牌自己的廣告要差?
顯然,你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再比如花幾百萬的做一條視頻,讓策劃設計禿頭幾個晚上的廣告,就一定能打得過小紅書上的種草視頻?甚至有可能還不如你鄰居和你閑聊時候,推薦的某款牙膏……
還有一個問題,很多人覺得做內容營銷社媒營銷,就是要像杜蕾斯那樣……其實這完全是扯淡,就像所謂的新媒體營銷,就是請個小編天天寫些公眾號,并且還希望以此杠桿。
想做好內容營銷,首先得有正確的內容營銷思維,除了開頭講到的,你的產品是不是內容?你的產品包裝是不是內容?你的產品被使用后的感受、評價是不是內容?
我很肯定的告訴你,這也是內容,因為內容的影響力邊界早就擴散到廣告之外的領域。
比如渠道,渠道越來越碎,比如在線下,便利店、商超、社區(qū)團購、無人零售、還有其他的新零售形態(tài),再比如線上,以前只有淘寶、京東,現(xiàn)在呢各種自媒體電商、社交電商、以及越來越多的媒體電商比如抖音、快手……甚至說李佳琦,你怎么定義他,是主播還是渠道?
再一個,你看渠道本身也在發(fā)生變化,天貓京東有各種各樣的營銷IP,營銷IP的本質是希望借助內容來驅動用戶,以撬動流量增長,他們每一次的IP活動,需要的是一波一波的內容生產,而不是品牌你交錢就完事了,品牌還需要創(chuàng)造契合IP的內容。這一點,尤其可以去看看小紅書……
再比如產品,哪怕是同一款產品,放在寫字樓里面的,和放在大學里面的,你覺得他們對產品的偏好是一樣的么?男性和女性對同一款產品的偏好是一樣的么?那么你的產品是否可以像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的促銷活動那樣,對產品進行改造呢?我覺得是可行的。比如可以針對女性做一些好看的聯(lián)名,至少將產品包裝改變一下,進行內容化的改造……
再深層次往大了說,你的企業(yè)戰(zhàn)略是怎樣的?你的品牌和營銷戰(zhàn)略是怎樣的?那么你的內容營銷戰(zhàn)略呢?進而你如何去做內容營銷的規(guī)劃?
如何做好品牌自己的內容,首先你當然要做好BGC,從內容的根本來理解,BGC就是品牌的官網、社交媒體,更大的還包括你的產品、產品包裝、品牌表達、內容矩陣、甚至是創(chuàng)始人的言行故事……說來無非就是了解消費者會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品牌要作為專家把這些信息放出來,讓他們能看得到。
和BGC目的不完全一樣,PGC也是能吸引消費者主動關注的優(yōu)質內容,作用主要在于擴大品牌認知、獲取流量……那些大V、KOL啥的,其實就是在PGC。理論上來說,那些什么綜藝節(jié)目、電視劇、活動啥的,經常搞什么冠名、贊助也是一種PGC合作的形式。當然,終極目標,還是UGC產出了。
本文由 @王不白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