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度璩靜事件,談談全員營銷的四大困境與思考
最近幾天,百度副總裁璩靜的短視頻事件上了熱搜。據(jù)了解,做短視頻包裝個人IP,已成為百度公眾溝通部的全員KPI。這篇文章,作者從一個普通同行的角度,談談全員營銷時代的四大困境與對這件事的思考。
近日,百度副總裁璩靜上了熱搜,她因在抖音發(fā)表不當言論被“網(wǎng)暴”,最后又刪除了所有短視頻。
據(jù)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記者了解,今年4月,璩靜便要求部門全員推個人網(wǎng)紅IP,如果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制作短視頻號,可能面臨離職或績效打折的風險。
換言之,做短視頻包裝個人IP,已成為百度公眾溝通部的全員KPI。
一些圈內人士指出:“企業(yè)IP這件事除了老板本人,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再高級的打工人也代替不了老板,打工人最后要么引火上身,要么把自己引火,然后跑路?!保弧按伺e也可能意味著是百度關鍵產(chǎn)品、平臺、服務升級前的隱形營銷?!?/p>
此外,據(jù)坊間傳聞,還有人內部舉報璩靜的違法失德行為,包括要求下屬嚴重超負荷工作,使用PUA工作方式,對下屬進行身心雙重推殘、踐踏百度“簡單可依賴”的企業(yè)文化等。
事已至此,小事變復雜,最后好像又上升到勞資對立的層面了。
下面,我就站在一個普通同行的角度,談談全員營銷時代的四大困境與我對這件事的思考。
一、能力困境:全員營銷簡單,全員公關難
就事論事,我認為百度搞“全員營銷”本來是好事一樁,但換到璩靜本人和百度身上,讓所有人都為你和公司說好話,就不太容易了。
因為,“全員營銷”是銷售或業(yè)務部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不是公關部的責任。換言之,你可以做到“全員營銷”,但無法做到“全員公關”。
原因很簡單:東西誰都可以賣,但話不是所有人都能講、都愿意講。
做生意和做聲譽本來就是兩碼事,何況公眾還不喜歡你。與璩靜老師相比,90后的姜茶茶老師就顯得柔和多了。
很多人認為,在自媒體時代,公關和營銷已經(jīng)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了,但我還是認為兩者就像一對孿生子,聚焦的目標是不太一樣的。感興趣可以翻我的另一篇文章:《公關和營銷就像一對孿生子,但他們的目標是不同的》,里面有更詳細的闡述。
所以這件事情,如果放在百度商業(yè)化部門,我覺得倒能講得通;但放在百度公關部,不僅沒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
當年的“魏則西事件”,已經(jīng)為百度帶來了諸多輿論后遺癥,公關部給業(yè)務部門擦屁股還來不及,這回相當于再次把屎攪渾了。
這下好了,不僅沒有完成公關部的責任,還讓自己成了“背鍋俠一號位”。
我倒是覺得,以璩靜的背景和身份,最理想的辦法是自己開一家MCN公司,再把百度變成其中一個客戶。
這也是在AI+自媒體時代,所有公關高管求自保的唯一解。
同時,這件事也給廣大同行敲響了警鐘:當你的老板不是一個公關型人物時,你出位的風險比不出位更高。
能代表百度價值觀的,只有李彥宏他本人,誰站出來誰倒霉。
二、生產(chǎn)困境:員工和公司,永遠有矛盾?
說個冷笑話,我已經(jīng)忘記百度什么時候宣稱“All in AI”了,現(xiàn)在看上去反倒像是“All in 短視頻”。
確實,在當下這個節(jié)點,百度這套“短視頻+全員營銷”的組合拳,看似是一個不錯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但如果企業(yè)管理和分潤機制沒想清楚,你很難推動一群人心服口服跟你干活。
諷刺的是,去年我去拜訪百度,他們最想把AI業(yè)務通過短視頻推廣出去,但現(xiàn)在看來,AI并沒有給他們的員工帶來“減負”,反而勞資矛盾還加大了。
現(xiàn)實告訴我:AI確實帶來了生產(chǎn)力的提升,但沒看到合理的生產(chǎn)關系去適配。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員工因為工作效率高(不管是因為使用AI還是執(zhí)行力強),原來一周的工作量只需要花3天來完成,那么多出來的時間,你要怎么給他帶來更多利益呢?
如果AI帶來的只是勞動力的無限壓榨,那他可能寧愿選擇不用AI,或者在偷偷摸魚、躺平或找副業(yè)里去自由支配了。本來3天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他還是可以說他要用一周的時間。
畢竟,一個人誠實是他自己的災難,但一群人裝傻就是老板的災難。
站在打工人的立場看,我才不會關心你要不要下場做IP,我只關心自身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以及我有沒有自己支配個人數(shù)據(jù)資產(chǎn)的權力。
這個數(shù)據(jù)資產(chǎn),包括新媒體賬號、內容、粉絲、社群等。否則,從大廠離職后,除了經(jīng)驗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我還能帶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所以,“全員營銷”不是不能做,而是首先要考慮如何重構生產(chǎn)關系,激發(fā)員工積極性。
三、管理困境:4天工作制 vs 阿米巴,誰是最優(yōu)解?
璩靜事件還反映了百度公關部最大的問題——員工做IP的積極性不高,否則也不需要一號位來牽頭打樣了。
有些工作本來不需要太多人,但在不合格的管理下,就是能硬生生堆出很多人。如今,AI技術爆發(fā)后,這層遮羞布就再也起不到作用了。
一個廠商自己天天嚷著要推廣AI產(chǎn)品,結果自己都沒通過AI降本增效,你又如何說服客戶呢?
在公關部門不能直接帶來收入、或工作不飽和的情況下,企業(yè)想降本增效,本來也無可厚非,但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否則很容易吃力不討好。
最后,不僅治不了偷懶的員工,還會逼走真正做事情的人。
對此,西方給出的解法是“一周4天工作制”。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全球四天工作制”(4 Day Week Global)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了一系列試點,探索4天工作制的可行性和效果。
這些試點表明,通過合理規(guī)劃和調整,在不降低工資的前提下,4天工作制能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同時減少企業(yè)的運營成本。
而日本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解法——“阿米巴經(jīng)營模式”。
稻盛和夫提出,將企業(yè)劃分成多個小的、自主經(jīng)營的單元(稱為“阿米巴”),強調小團隊的自主經(jīng)營、獨立核算和對利潤的關注,旨在提高企業(yè)的靈活性和市場反應速度。
選擇4天工作制還是阿米巴經(jīng)營模式,作為企業(yè)管理機制的最優(yōu)解,并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這取決于企業(yè)的具體需求、文化、員工特性以及行業(yè)背景。
參考過去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做法,我認為,百度完全可以順勢提出“讓一部分員工先富起來”。
畢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中國古典哲學,同樣適用于一個龐大的成熟組織內部。
兩種模式不是對立的,還可以相互補充。這樣,既能激勵員工給你做“全員營銷”,又能為高效率員工創(chuàng)造假期,讓偷懶的員工主動提升效率,最后還降低了企業(yè)運營成本。
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算法困境:踩中算法 vs 討好老板,哪個更容易?
最后,璩靜為什么要大張旗鼓搞全員營銷,無論從甲方還是代理商角度來思考,背后反映的都是“流量焦慮”難題:為了節(jié)省投流成本,只能靠員工自建媒體矩陣。
講到這個,我想到某投資人說過的朋友圈段子:“超級個體和公司雇傭制的根本矛盾,在于算法官僚主義已經(jīng)超越了資本官僚主義。”
以我淺薄的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是想表達:
1、一切營銷活動已經(jīng)離不開算法的驅動,老板或投資人用錢給你刷的流量,永遠比不上平臺給你免費推薦的流量。
2、現(xiàn)在的流量平臺比老板/投資人給打工人帶來的價值更大,能做超級個體的人可以選擇跟平臺完成簽約合作。
簡言之,如果你踩不中算法,花再多錢也沒有用。對很多品牌主或超級個體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悲劇。
那么,打工人是應該賭對算法,還是討好老板/投資人,哪個更“簡單可依賴”呢?
我只能說,你下場做了以后才知道。
市場上,有一小波的超級個體可能表現(xiàn)確實亮眼,但大部分僅僅承擔了“臺前唱戲”的作用,背后依然是一個團隊在支持業(yè)務體系的運作,也需要資本投入的常規(guī)操作,才能完成商業(yè)閉環(huán)。
典型如,張琦老師與博商管理。
博商管理的眾多子公司@愛企查/網(wǎng)絡
那么,依靠平臺算法帶來的回報,和依靠資本運作帶來的回報,哪個更大?
帶著這個疑問去思考,如果一家公司要求所有打工人成為超級個體,并作為績效考核條件,那么打工人首先得問問:公司能給自己帶來什么算法推薦紅利或資本投入。
如果什么都沒有,那就擺明是公司出于ROI考量,無力養(yǎng)你,但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
最終,通過讓打工人“自相殘殺、優(yōu)勝劣汰”的方式,把一道經(jīng)濟題變成一道生物題或政治題。
作者:金鑫YOYO;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
本文由 @一個符號工作室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