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神級營銷,把保時捷價格直接打到了40萬!
小米汽車發(fā)布后,保時捷和眾多車企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還有保時捷入門車型價格拉到了40萬,卻依然賣不動。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分析下雷軍的營銷策略,是怎樣的打法,才能積累這么大的勢能?
一貫在國內認可度和口碑都不錯的優(yōu)雅豪車品牌保時捷,最近被曝出因銷售指標和補貼等問題跟經銷商未達成一致,導致國內經銷商公開”逼宮”德國總部,拒簽銷售目標計劃停止進車。
而此次產生沖突的根源還是保時捷在國內的業(yè)績不盡人意,并處在銷量持續(xù)下跌的境況;有經銷商甚至把保時捷的入門款車型價格拉到了40萬,卻依然賣不動。
保時捷的銷量遇冷,跟前陣子被網友稱為“保時米”的小米SU7熱銷搶爆的盛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于小米SU7的外形設計和保時捷的Taycan比較相似,但兩款車的價格卻相差數倍,讓人不由產生懷疑:原本打算買保時捷的顧客,難道真的都跑去買小米SU7了?
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拉就會發(fā)現,保時捷銷量低迷跟小米SU7橫空出世,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能還真不大;因為保時捷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疲軟,從去年就已經展露出來了:
“2023年保時捷在中國全年交付79283輛新車,同比下滑15%,其最大銷售市場也由中國變成了北美;而進入2024年后下滑趨勢仍未停止,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交付16340輛,同比下滑24%?!?/p>
當然作為營銷人,老泡這篇文章并不是來唱衰保時捷的,也沒有什么真知灼見或建設性意見,能夠挽救保時捷的業(yè)績于水火之中。
這里主要是想聊聊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很多傳統(tǒng)的造車豪強們表現得步履維艱,而作為后起之秀的小米SU7為何能夠一炮打響,成功實現名氣和銷量的雙豐收?
一、雷軍營銷的“極致”三板斧
相信提到小米SU7成功的核心要素,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因為有雷軍的存在!
雷軍超強的資源實力以及超前的戰(zhàn)略眼光,讓小米SU7在產品研發(fā)和設計方面,絲毫不弱于那些頭部的造車勢力;并且在營銷和造勢方面的優(yōu)勢,雷軍則顯得鶴立雞群,一眼望去看不到對手直接吊打所有人!
小米SU7一夜爆紅之后,網上涌現出不少介紹雷軍的傳奇經歷、總結小米SU7的營銷手段、以及分析雷軍如何造勢刷屏等報道和文章。
但我發(fā)現大部分文章,都還停留在介紹小米SU7的營銷傳播戰(zhàn)術、或者記錄此次小米SU7營銷全過程的層面,導致大部分文章和報道的內容千篇一律,也缺少一些更底層更深度的研究。
因此這篇文章,老泡希望帶著大家去層層剖析雷軍此次的營銷策略、去窺探雷軍做營銷的方法;以便我們能夠學會其背后真正的邏輯和思路,而不是學到一些浮于表面的戰(zhàn)術手段,這樣才能在實戰(zhàn)當中做到學以致用。
先拋結論,老泡認為雷軍營銷方法的大獲成功,可以提煉為“極致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把個人和公司IP,用到極致!
第二板斧:把產品性價比,做到極致!
第三板斧:把話題和流量,炒到極致!
下面老泡會逐個詳細介紹,這所謂的“極致三板斧”應該怎么理解?以及在實戰(zhàn)過程中,如何具體運用和實操落地?
二、把個人和公司IP,用到極致!
1. 借勢個人IP和公司標簽
雷軍本人作為一個現象級的企業(yè)家IP,在大眾心理一直都呈現出“踏實、親切、珍惜用戶、懂感恩、靠譜、努力“的正面形象,這種認知形象的根深蒂固,是雷軍多年來日積月累經營而成的結果。
這就致使雷軍每次推出新的產品或投入一個新的事業(yè),都會引來大眾的自發(fā)關注和媒體的主動報道;更厲害的是雷軍人設的成功,讓大眾對與他有關的事物都產生天然的信任感,這種大眾心智層面的信任感以及主動吸引過來的流量,比打多少廣告、做多少宣傳都更有效。
而SU7這款新車沿用了小米這個母品牌,目的就是把小米“產品好用且價格實惠“的品牌標簽嫁接到SU7身上,從而大大減少了大眾對SU7的認知成本,提升了對SU7的心理信任:小米的數碼家電產品都是高配置高性價比,那車子的品質自然也會很不錯。
2. 把情懷和經歷故事化
在經歷小米SU7發(fā)布會被瘋狂轉發(fā),以及會后半小時創(chuàng)造5萬訂單的狂熱之后,本以為雷軍造車事件的高潮已告一段落。
殊不知突然冒出了“雷軍10集爽文男主”的傳奇故事,被網友在社交平臺瘋狂追捧和討論,其熱度絲甚至毫不亞于SU7的發(fā)布會:
第一集《一不小心高考中了狀元》
第二集《武大課程不過如此》
第三集《大學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第四集《上市公司大佬邀我當總經理》
第五集《財富自由后的迷茫人生》
第六集《熱臉貼老黃屁股之我第二天就單干》
第七集《令人激動的十萬塊人民幣投資》
第八集《印第安粉絲見面會單曲are you ok》
第九集《八年完成上市并進入世界五百強》
第十集《北漂九年買了34.8萬平方米》
后面發(fā)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隨著爽文男主傳奇故事的口口相傳,讓雷軍和小米SU7有關的話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霸占著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榜和話題榜,再次迎來一波話題和流量的高潮。
三、把產品性價比,做到極致!
談到“性價比“這個詞,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跟價格便宜劃上等號,殊不知這是對”性價比“一詞很大的曲解和誤會;在很多現實場景中,消費者心中真正認可的性價比,跟嘴巴上說出來的性價比往往不是一回事。
拿一個具體的購物場景舉例,買一個容量10000毫安的小米充電寶價格大概是99元,但在拼多多上買個同等容量的充電寶可能只需要9.9元,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拼多多9.9元的充電寶比小米充電寶更具性價比?
答案顯而易見,拼多多9.9元的充電寶雖然便宜,但消費者對這款充電寶的性能預期和要求會很低,即便它存在體積大、使用壽命短、外觀丑陋等缺點,消費者通常也能夠接受,畢竟價格擺在那里。
而小米的充電寶因為花了99元,因此消費者對它的使用壽命、外觀、充電速度、體積重量等使用方面的體驗會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滿足這些條件之后消費者才會滿意。
因此前者只能叫低價,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性價比;它們倆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因為性價比是要在保證商品品質的前提下,盡量去壓縮成本和降低利潤空間,從而讓消費者買到品質好且價格合理的商品。
回過頭來看小米SU7這款車的發(fā)布過程,雷軍一直號稱它是50萬以內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的轎車;而當公布出來的價格只要20萬出頭的時候,自然會給消費者帶來一種極高性價比的感受:性能/駕駛體驗/外觀等堪比50萬豪車,售價竟然只要20萬出頭。
除了外觀媲美保時捷、配置勝過特斯拉model3之外,雷軍在發(fā)布會上還特意強調了很多貼心的細節(jié)設計,比如一體壓鑄、8層上漆、水滴大燈、防曬車窗、半隱藏式門把手、3個手機收納位、2個水杯放置區(qū)等。
再加上限定時間內大定,還能免費贈送車載智能冰箱等配置,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把小米SU7這款車的性價比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把話題和流量,炒到極致!
當然僅憑個人IP故事和打造產品性價比,依然無法讓雷軍在營銷界稱神;個人IP和產品可以理解是威懾力十足的武器,但必須把武器成功發(fā)射出去并精準命中,才能真正實現殺傷力和破壞力;因此對話題和流量的持續(xù)炒作,成為了小米SU7持續(xù)破圈刷屏的催化劑。
讓我們來梳理下雷軍宣布造車的這一路,是如何維持話題和熱度的:
小米SU7對話題的炒作,可以追溯到2021年雷軍宣布造車的那場發(fā)布會,他哽咽道”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chuàng)業(yè)項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zhàn)?!敝率勾蟊姾兔襟w這幾年來,一直主動關心著小米的造車進度。
2023年底小米召開SU7技術發(fā)布會,承包了一線城市的地標建筑來致敬中國電動車的先行者們;同時把小米SU7價格的懸念留在最后,最后讓“SU7到底會賣多少錢?“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的談資和競猜游戲。
后面又接上了一系列刷存在感的操作,比如讓小米汽車模具登上春晚,雷軍每天在自媒體上更新小米SU7產品細節(jié),兩會期間雷軍作為人大代表不忘宣傳小米汽車,發(fā)布視頻帶領參觀小米汽車超級工廠等。
直到發(fā)布會當天,邀請了多位電動汽車友商大佬參加(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等);隨著發(fā)布會的不斷推進,網友更是把友商大佬心理狀態(tài)變化做成一系列表情包,賺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搜。
最后就是發(fā)布會結束后的常規(guī)操作,把雷軍在發(fā)布會上的金句二次包裝炒作,把情懷直接拉滿,比如“造車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渾身都閃耀著樂觀與自信的光芒“等句子在朋友圈引發(fā)無數人共鳴被瘋狂轉發(fā)。
雷軍造熱搜話題、吸睛引流的這套打法,可謂是一步接一步有條不紊地推進,每一招都能夠直擊要害引發(fā)討論或共鳴。
在營銷實戰(zhàn)操盤過程中,這些戰(zhàn)術打法我們是可以直接學習和模仿的;不過是建立在某些前提之下,比如你也有一個影響力的IP做支撐,同時能夠協(xié)調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龐大的陣容。
雷軍每一次的神級營銷,表面看上去是一炮而紅,實則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影響力、人設、資源、人脈、經驗等因素的集中綻放,這才是雷軍“極致營銷三板斧”得以落地的真諦!
專欄作家
老泡,公眾號:老泡O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超十年甲方和乙方的品牌營銷策劃經驗,操盤的品牌營銷項目多次斬獲大型廣告賽事獎項,擁有豐富的營銷策劃和實戰(zhàn)操盤經驗,多次擔任虎嘯獎 TIGER ROAR、艾菲獎EFFIE AWARDS、上海國際廣告獎、麒麟國際廣告獎、DMAA國際數字營銷獎、梅花創(chuàng)新獎、金梧獎等多個權威獎項的評委。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