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該如何擁抱新零售?

0 評論 1883 瀏覽 2 收藏 14 分鐘

自從新零售概念被提出后,行業(yè)內前仆后繼者數不勝數。未來,新零售行業(yè)的方向并不明朗。

零售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它總是在不斷循環(huán)中進化。

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它的循環(huán)來源于設計、生產、配送、銷售的流動,來自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經濟周期;另一方面即使在一個個循環(huán)中,也會產生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思維,不斷的整合著供應鏈,不斷的縮短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不斷推動著產業(yè)的前行。

這兩年新零售的概念鋪天蓋地,從阿里的菜鳥網絡開局,自從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后,掀動了行業(yè)內前仆后繼的弄潮。直至今年騰訊集團架構大變局,馬化騰也表示要將集團的重心轉到產業(yè)互聯(lián)網上,這更進一步的揭示了新零售的實質,以及巨頭平臺想要達到的格局。

平臺是焦慮的,也是深謀遠慮的。如何找到后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新模式,成為幾乎所有的電商平臺都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說零售經歷過兩次變革,第一次是超級市場和連鎖超市的出現,代表是沃爾瑪和711,改變了零售的業(yè)態(tài),無數的鄉(xiāng)村小店紛紛倒閉。第二次是從亞馬孫的創(chuàng)始人開設第一家網上書店開始,近些年來電商的形態(tài)席卷了整個零售行業(yè),重構了生產、推廣、物流、銷售方方面面的形態(tài)。

就像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燃氣動力,第二次是電力,那第三次呢,是所有的變革,它還在進行中。零售行業(yè)的這次變革也不再是一種形態(tài)的變革,而是從供應鏈、物流、銷售終端全面的變革,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人、貨、場的關系。

對于平臺方而言,由于直面消費者與商家,掌握了大量的數據與應用這些數據的技術能力,在這次變革中具有前瞻性的優(yōu)勢。應對這種將改變業(yè)態(tài)的變革,設計了一系列的規(guī)則,最終希望將品牌、供應鏈、消費者囊括到其中,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繼續(xù)在其生態(tài)圈內運轉。而這些開始于最初級的線上流量紅利的消失后,如何獲取線下流量。

作為品牌的運營和技術提供商,我們也在思考,站在品牌的立場,該如何擁抱新零售。

零售的關鍵點始終有一項是C端和B端的關系,首先我們來看目前時市場上C端目前在發(fā)生什么變化。有幾個簡單的關鍵詞:個性化、社群性、全渠道。

消費者的需求個性化和社群性是一個矛盾而又統(tǒng)一的現象,其本質是個人在不同的群體中流動,個人的特征存在與趨同性在不斷的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消費者的個性表達訴求越來越強,每個人的消費需求與其文化水平、經濟情況、性格特質具有強相關性,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但人畢竟是社會性的,一方面具有各個群體的共性特征,一方面本能的會希望融入到群體中,隨著人與人交流的便捷,更加強了群體消費的共性和傳播的快速性。

而另一個特性在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消費者與商品實現了一定程度上且越來越強的緊密連接,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我們現在不僅可以在超級市場、門店、PC上進行消費,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已經形成了超過50%的購物在手機上完成的業(yè)態(tài)。

再回到B端,包括M端正在面臨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由于買賣雙方市場的切換,消費者不再只是需要有就好,市場上的消費品極度充裕,產品的生命周期變成了峰值持續(xù)時間非常短暫的『鉛筆型』。面對這一現狀,假設和驗證工作變得非常重要,以滿足消費者潛在需求為基準,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把握,盡可能的降低機會損失和成本損失,獲取最大收益。

應對這些變化,需要品牌從戰(zhàn)略、組織、流程等等各個方面擁抱新的常態(tài)。新零售和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演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積極的參與到其中,將為品牌贏得未來10-20年的黃金發(fā)展期。

而這一切的開端,是與消費者的連接。

隨著電商的發(fā)展,消費者與B端之間的連接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但依然不能滿足越來越復雜的需求。主要可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更全面的了解消費者;

當我們在各個渠道各個場景了解到的消費者信息是割裂的時候,就無法形成一個個完整的具象的用戶卡片。當顧客在各個渠道的瀏覽記錄、消費習慣、支付信息、好友關系、收貨地址,常光顧的商圈、門店等等信息均集中在同一個會員中心,經由同一個ID進行唯一識別,我們可以追蹤到顧客的所有信息,分析其經濟狀況、人格喜好、消費習慣、家庭關系、好友關系等等,從而形成一個健壯的用戶卡片,在品牌的面前將成為一個鮮活的人。這樣的顧客才是品牌真正能夠去根據個體的特征進行精細化運營的,實現品牌與個人的緊密連接,完全個性化服務。

2. 滿足更多的消費場景;

電商的優(yōu)勢在于無地域的局限,無時間的限制,消費者可以快速檢索或瀏覽大量商品,下單后可以送貨上門。而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無法體驗到實物,無法與客服人員進行多維度的溝通交流,無法獲取部分定制化的服務。

在人文上,則無法實現其社交連接與逛街購物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如果能夠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則可以實現在不同場景和需求下的契合,甚至衍生出新的場景。顧客可能在逛街的過程中,看中了一件衣服,下單付款但是不方便帶走,那門店是否可以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

看起來似乎門店就可以完成這件事情,但背后的邏輯可能會有更多的可優(yōu)化空間。顧客是否可以直接在手機下單支付,而不用在收銀臺排隊呢?門店是否有充足的庫存呢,會不會在其他倉庫有積貨?門店快遞費用是否比倉庫快速費用高呢?這些就是涉及到C端的體驗和B端的優(yōu)化,一個小的場景就可以有許多優(yōu)化效率、提升顧客滿意度的空間。

3. 消費預測與合理庫存;

暢銷款的缺貨通常來自訂貨不足、庫存分配不合理、補貨不及時,如果暢銷款缺貨,會給顧客造成非常不友好的感覺,不僅僅是會影響暢銷款的銷售,甚至會對所有商品均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種情形需要從門店區(qū)域或渠道顧客的消費偏好進行預測。需要合理分配庫存,庫存的合理分配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銷售過程中不斷去優(yōu)化。

需要將所有渠道的銷售和庫存情況進行匯總分析,進行持續(xù)的補貨以避免備貨時間過長,從而在增長期和成熟期失去最佳補貨機會。當銷售渠道、門店數量、商品SKU、訂單量達到一定量級后,需要一個強健的BI中心根據業(yè)務需求的模型進行運算。

4. 洞悉消費者開發(fā)新產品;

僅僅是買得更多、更高級已經不夠了。消費升級之下,消費者對于新品之“新”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個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成為新零售時代“好貨”的標準,這也使得C2B的新制造成為大勢所趨。

縱觀整個市場,產品的生命周期正在不斷的縮短,然而實際上,稍作觀察就會發(fā)現人氣總是聚集在某些特定種類上。

大數據中心的實施將助力調研從業(yè)人員從數據收集抽身出來聚焦數據分析,更高效、精準地完成研究。對消費偏好的分析和消費趨勢的預測,在人群包中提取關鍵影響因子,將幫助品牌根據消費數據靈活調整市場策略。

品牌從前期調研、集中研發(fā),到投入生產、流進市場的研發(fā)模式將得到革新,幫助品牌商以一種更立體的視角理解消費者,進一步提升創(chuàng)新效率。

5. 需求下沉,連接更多消費者;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紅利的消失,整個零售行業(yè)正由增量市場轉變?yōu)榇媪渴袌?,零售理念也從經營“流量”逐漸轉向經營“人”。但移動互聯(lián)網紅利期已過,并不意味著C端已成為紅海。新零售至今仍屬于一二線城市的居民,而三線以下城市似乎還沒有被覆蓋。

事實上,互聯(lián)網的普及與收入的提高,讓低線城市居民的消費潛力正逐步得到釋放,而新的商機也盡在于此。門店、經銷商、網絡如何進行更好的結合,切入三四線城市,搶占、教育、釋放購買力將成為新零售新一波的增長來源。

6. 與消費者的連接更加緊密,最終實現產銷合一,消費者可以是我們的設計師、宣傳者。

造成產品滯銷、生意蕭條的原因只有一個,即使現在的工作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時代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而這些,并不是通過優(yōu)化業(yè)已形成的供需兩端的對接渠道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深度介入到商品生產的具體流程里,從而實現行業(yè)效率的再度提升。

新零售首當其沖的是中臺系統(tǒng)的變革。傳統(tǒng)上,電商有一套OMS系統(tǒng)去處理電商的訂單流轉,門店有一套POS系統(tǒng)去處理門店的庫存、訂單、賬務。這些系統(tǒng)的數據非實時的匯總到ERP里,作為匯報的數據。

ERP再根據匯總的數據交由運營人員進行之后的商品運營。這種運作方式是割裂的,滯后的。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的中臺系統(tǒng)應該實時匯總處理所有渠道的訂單,通過訂單的拆分、分配,實現庫存的最優(yōu)利用與物流的最佳實踐,通過訂單數據的分析,再反向優(yōu)化門店倉、區(qū)域倉、中心倉的倉儲分配。

無論是顧客、品牌還是合作方,都應該能夠在每一個觸點每一個場景看到訂單的實時情況。

其次則是線上線下的會員設置統(tǒng)一的唯一標識,整個中臺系統(tǒng)識別同一個人。將用戶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信息、交易信息進行匯總,線上線下的權益可以每個渠道共享。

門店和線上發(fā)展的會員都匯集至云端會員中心,門店和線上都可以從云端獲得會員信息用于各自渠道的營銷。推動營銷方式的變革和客戶服務的變化。

涉及中臺、會員、門店、BI、商品中心的各個部分和流程上的改造都在工作中逐步實施,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值得一點一點記錄下來。而對于供應鏈和物流的部分,也期待著在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能夠有所涉獵。

當一切都還是處于迷霧中時,我們手執(zhí)利斧,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踏去。

 

本文由 @Justi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