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已經涼涼?你看不到的冰山才是真相(1)

6 評論 18157 瀏覽 28 收藏 11 分鐘

數據下滑,口碑變差漸漸成為了常態(tài),媒體關于知識付費的負面報道也越來越多,難道知識付費真的遭遇了它的滑鐵盧?也許只是你沒有看到它的真相。

一、知識付費的滑鐵盧?

連續(xù)火熱了2016、2017兩年的知識付費,在18年依舊是許多業(yè)內人士推崇的行業(yè)模式。短書查閱的公開數據顯示,在去年年底,僅“知識付費”平臺用戶規(guī)模即接近5000萬,有知識付費意愿的用戶暴漲了3倍之多。

以我們熟知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簡七理財筆記》、《精英日課》等理財、職場相關的課程為代表,其在過去的兩年備受關注,明星示范效應使得同類如理財、職場、成長相關的課程如雨后春筍一般在每一個平臺上大量涌現,知識付費平臺及內容的主流評價開始由盛轉衰,媒體關于“知識付費”相關的負面報道也越來越多。

“知識付費只能解決都市白領的焦慮,實際意義并不大”,成為了對知識付費類內容的新的主流看法。

究其原因,是越來越的用戶發(fā)現無論是投資還是職場,一些大咖的專欄閱讀下來,并不能讓我們真正實現“財富自由”或者職場上顯著的提升,在看似無止盡的學習和付費過程中逐漸感到了厭倦。

許多用戶開始懷疑,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的身上?而是這種碎片化的知識付費的模式,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價值?

數據下滑、口碑變差漸漸成為了常態(tài)。以至于當頭部自媒體咪蒙推出《咪蒙教你月薪5萬》時,遭遇了一邊倒的負面評價。咪蒙況且如此,這種厭倦在非頭部內容身上表現的則更加明顯,這正是許多人并不看好“知識變現”行業(yè)發(fā)展的原因。

二、知識付費變化從2018年開始

知識付費在許多自媒體唱衰的情況下,正在悄悄地快速發(fā)展。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知識付費約等于成功學的代名詞。依靠KOL在專業(yè)領域權威性的信任,通過付費獲取其對于相關領域的內容輸出。理財、投資、情商、思維能力…… 似乎就是知識付費的全部。

短書找到了2017年的一些統(tǒng)計數據,根據新知榜的全網知識付費內容排行榜單來看:

2017年6月熱門知識付費節(jié)目中,財經、商業(yè)、成長占據一半以上,而如果除去全網top10、top100的頭部內容來看,超過80%的知識付費內容都與成長、財經兩大方面有關。

而到了2018年,許多東西慢慢變得開始不一樣。無論在知乎Live、千聊、短書、喜馬拉雅,平臺上的課程種類越來越豐富,非理財、職場相關的課程正在快速發(fā)展起來。

短書統(tǒng)計了2018年5月的新榜知識分銷課程列表top100,包括財富投資、職場技能等相關課程占據45個席位,而讀書、健身、旅游、攝影、寫字等更加貼近生活類課程占據55個席位。

從大分類來看,興趣類占比超過50%。如果從內容種類來看,100個課程覆蓋了30種以上不同類別的內容。這樣的比例和數量,在半年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由于知識付費數字化、輕量化的特征,使得較實體書和線下培訓更加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習慣。加之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生產鏈條短,成本和庫存壓力較低,拓展知識變現的類別相對容易。

因此知識變現內容的多元化、豐富化和層次化,正在快速的倍數增長中。

三、知識付費的冰山和下沉

知識付費的冰山效應是現狀,知識付費的下沉則是未來。

艾瑞咨詢在《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及發(fā)展趨勢分析》中,提到了“學習途徑從線下向線上拓展,知識付費促進出版業(yè)效能提升”的觀點。

可以說,知識付費的內容生態(tài)在快速的構建中。值得注意的是:知識付費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僅體現在內容的豐富層級和生態(tài)的完善中,其快速下沉的特點才是知識變現未來最大的發(fā)展空間。

知識付費的快速下沉不僅體現在用戶下沉中,其主要表現有三點:內容下沉、生產者下沉及消費用戶的下沉。

  1. “內容下沉”更多的表現在內容的豐富程度和層級上,不再是目的性極強如財富和職場等類別,會有更多的藝術類、文化類,也會有化妝、養(yǎng)花、烹飪等更貼近生活方面的知識。
  2. 生產者的下沉表現在內容的生產者不再都是頭部的流量大V、業(yè)界知名人士,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獨到且值得分享的生活方式,他們可能不知名,但他們可以將自己擅長的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
  3. 消費用戶的下沉則指知識付費的主要消費者,正在從一二線城市往三四五線城市轉化的規(guī)律。

短書認為:三四五線城市由于人群基數大、互聯網滲透率低等特征,能為相關互聯網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而知識付費行業(yè)尤甚,在三四五線城市有著巨大的拓展?jié)摿Α?/p>

其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

  1. 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生活節(jié)奏相對較慢,階層焦慮程度較淺,但伴隨著碎片化、長期化學習的習慣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普及度提高,在線知識付費平臺產品的滲透率不斷提升。
  2. 獲取動機差異。三四五線城市人群的知識付費側重點也不同與一二線城市用戶,長期來看,貼近其生活場景、應用門檻較低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將成為其關注度較高的品類。

三四五線城市人群實際上是中國網民的主體,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符合“不知名但有能力分享有價值的知識”這樣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數量甚至比一二線城市還要多,而這些人群正是短書未來希望覆蓋的主力目標用戶。

知識付費的“三個下沉”,為知識付費帶來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同時正在構建一座巨大的冰山。

光環(huán)下被人高度關注的內容和作者,是吳曉波、羅振宇等為代表的精英、財富和商業(yè)體系,他們構成了冰山水面上的部分——而除此之外的內容、作者和更大量的用戶,正在漸漸成為冰山之下的巨大主體。

除此之外,不同的產品伴隨的品牌效應也有所不同。在得到、小鵝通上面,大多是頭部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以吳曉波、萬維鋼等為參考對象,而在短書等知識付費平臺上,大多都是腰部和長尾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盡管無法和頭部內容媲美,但更多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能在自己的市場里更加輕松的獲取收益。

如“最塔羅”在微博有35萬粉絲,在短書上開設10個專欄,5次直播,直播場均觀看人數超過7000,單次收入超過5萬,數字不大,但對于更多的中小型創(chuàng)作者而言是不錯的收入。


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知識付費的商業(yè)模式也將越來越豐富,為內容創(chuàng)作者提供更好的符合需求的服務,將是各類產品競爭的核心。

得到、喜馬拉雅、千聊等平臺流量型明星項目由于規(guī)模效應,再出現類似的競爭者非常難,而更廣大的戰(zhàn)場和機會,將屬于冰川海面下的那部分 —— 或許那才是行業(yè)的主體與未來。

 

本文由 @李曉.Steve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比較認同三個下沉,但對以功利心為牽引的發(fā)展模式不看好,其與互聯網的共享精神是相悖的。同時,如果縱觀歷史,知識在全球得以傳遞從來都不是以金錢為目標的。

    回復
  2. 三四五線城市用戶愿意為哪類知識付費,不看好功利性弱的知識對他們的吸引力。

    來自廣東 回復
  3. 三個下沉觀點還是不錯的

    回復
  4. 直接轉載吧,注明來源即可

    來自廣東 回復
  5. 新媒體的知識付費沒有監(jiān)管也沒有橫向比較,哪個是胡說八道哪個是有點道理消費者很難辨別。為了不花冤枉錢~不買。

    來自北京 回復
  6. 成都是幾線?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