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響力》的角度,看微博的蒸發(fā)式降溫

1 評論 2498 瀏覽 30 收藏 7 分鐘

編者按:微博從紅極一時到現(xiàn)在日趨沒落,最終逃離不了社交的“蒸發(fā)式降溫”。而網(wǎng)上流傳著各種分析版本,這一次,我們看看作者如何用《影響力》一書的內容,去分析微博的“蒸發(fā)式降溫”。

有一種很奇妙的社會效應叫做“蒸發(fā)式降溫”。

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在社交圈中,每一個社交組織,從一開始大家加入“很熱鬧”,過一陣子,人數(shù)多了、時間久了、討論久了,“熱度”會突然“降溫”。很多文章里提到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

在新浪微博上,用戶可以通過網(wǎng)頁、WAP頁面、手機客戶端、手機短信、彩信發(fā)布消息或上傳圖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話博客”。用戶可以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一句話,或發(fā)一張圖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分享給朋友,一起分享、討論;還可以關注朋友,即時看到朋友們發(fā)布的信息。(這段話來自度娘對其的解釋,私下認為比較合理)新浪微博于2009年內測,根據(jù)2010年官方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新浪微博每天發(fā)博數(shù)超過2500萬條,其中有38%來自于移動終端。每天發(fā)布微博數(shù)量超過兩千五百萬條,微博總數(shù)累計超過20億條。2012的數(shù)據(jù)看下圖:

圖片2

一、移動終端給微博創(chuàng)造的機會

要知道,2010年,智能手機開始全面普及了,那個時候的人們開始選擇更加方便、小巧的方式接觸新事物——移動終端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具,進一步打開了新浪微博和大眾的大門。

手機和電腦的區(qū)別,最簡單粗暴一點就是:手機可以拿在手上玩。因此新浪微博所傳播的實時資訊或者別的信息必須符合這一點。沒有多少人愿意盯著一個小屏幕大段文字去獲取信息的。所以140個字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安排。

引用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一書的重要觀點——短缺來看,“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想要的東西的想法會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而從另一個層面看,140個字是一個范圍、界限,也是微博有區(qū)別于以往博客的最大不同點。大多數(shù)的人們不愛發(fā)表長篇大論,而是喜歡短小精煉的東西,這也是驅動微博140字的內在核心。

二、名人的使用

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一書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權威的強大力量,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東西。(這里引用似乎有點夸張)一開始,微博里注冊使用的名人、明星還沒有那么多,但是隨著微博漸漸的強大,加入的名人、明星,甚至社會機構等越來越多。當你注冊好一個微博賬號,微博會主動地像你推薦一些名人微博,這也就是微博所開發(fā)的功能:名人堂。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明星式運營的爆炸效果”變得有說服力了。

一開始關注名人堂里的名人,是出于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追隨、好奇、八卦······然而隨著名人堂里的名人(特別是一個明星)開始明顯地在推銷或者為某種產(chǎn)品做廣告時,關注這些名人、明星的人便開始猶豫了。為什么上頭條的永遠是這些大V?真正有價值能夠傳播信息的微博去哪了?留住的時間不長,話語權沒有掌握在草根手上,盡管一開始大V效應可以很好的推動運營,但是人類天生具有尋找存在感的特征也隨之被磨滅了。甚至會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蒸發(fā)式降溫”:

  • 我推薦了B和C注冊新浪微博,可是我沒有存在感,我發(fā)布的東西沒有價值,不說話了。
  • 都是轉發(fā),沒有什么新意,干脆閉嘴沉默

……

三、復雜還是簡單

新浪微博的雛形很簡單,就是用戶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寫成一句話,和朋友交流,看看資訊,了解新鮮事。而隨著B2C普及和人們觀念的改善,微博逐漸開發(fā)了例如搶紅包、游戲、微博支付等功能。那么用戶真的需要這些功能嗎?每次看到微博有更新版本,>40M的時候我開始猶豫是否要更新,那些支付工具、搶紅包(幾率未知)的功能我真的需要嗎?

圖片3

一切以用戶的體驗為基礎。

這里引用一下在知乎看到的評論:

“因為怕了,支付寶越升級安裝包越大,功能越多。特別是uc瀏覽器,自從被阿里收購了之后,一開uc瀏覽器就連帶著后臺啟動阿里全家,越更新功能越多,很多功能我根本就不需要,廣告越來越多?!薄w雨臣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因為,因為,因為,我的需求根本沒有變化啊。自從裝了你們那個APP后,我還是我?!薄瑯s

 

本文由 @明月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多平臺類社交產(chǎn)品不也是如此嗎?Instagram?Facebook?有那個話語權是在草根手上的呢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