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老子思想,帶你玩轉社群運營!

5 評論 11386 瀏覽 8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讀:微信成為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工具,每個人至少都擁有了兩個以上的群。其中很多群也許一時熱鬧過,但是很快就沉寂下去變成死群。作為社群運營人員,我們需要知道怎樣讓社群保持活力。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結合老子的思想,作出了這篇文章,一起來看看吧。

我依稀記得大一年級上學期就開始慢慢的接觸社群運營工作,當時是做類似淘客工作的兼職,其全鏈路是先app推廣,然后把推廣來的用戶拉進微信群,然后弄活動促活,促活后開始分發(fā)商品優(yōu)惠券淘口令,我從中抽取傭金的這樣一種模式,這也是我第一次運營社群,也是不成體系的,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有專業(yè)名詞叫“社群運營”,我當時認為自己就是社交電商,一名正宗的電商,現在想想還挺有趣!

大二年級我正式地接觸學習社群運營相關知識,從各個平臺看文章看視頻學習大神的社群運營方法論,具體的一般的社群運營方法論不在這里贅述,不了解的可以去自行搜索。

后來我把在各路大神那里學來的方法論作為自己的一項附加技能,之后進行了運營崗位相關工作的實習,實習其間參與了一個活動,我主要負責把吸引來的流量引進社群進行促活轉化,但是有一點很難做的事是把吸引來的流量沒辦法轉化,因為在當時活動也弄得比較急,引來的流量沒有可以承載的小程序或者別的可以承載的地方,不知道促活后朝向哪個方向轉化,只能靜靜地在微信群沉淀著,也不知道朝向哪個方向運營,最后我對這些微信群逐漸失去了熱情,也不想促活了。

后來逐漸的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也加了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QQ和微信社群,但是發(fā)現99%的社群都沒有營養(yǎng),并不能給我?guī)硎裁磧r值,然后我就開始自己建立微信群,拉新促活等,并且融入了我所學習的道家思想。

結果社群的運營效果超乎我的想象,先不說別的維度,僅活躍度這一項指標日常一天幾百條甚至上千條群聊信息,群聊發(fā)言人數日常日達20+,我用淺薄的道家思想運營僅不到100人的社群便是這個效果。

我當時認為一個微信群人數過多,每個人的存在感就降低了,氛圍也會下降,后來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接著我重新弄了兩個微信群試著再做了下實驗,效果依舊很棒,于是我慢慢總結凝練出了這個社群運營的方法。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向水學習,上善若水,一說這個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真的會實踐嗎,能用起來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我公眾號里有一篇文章專門講過“上善若水”這四個字。

社群運營全鏈路大致是拉新、促活、轉化、裂變四步走,我的這個方法主要針對促活及其轉化這兩步設計的,大多數社群也都是死在了這兩步上面,把人拉來了結果沒幾天社群成為了死群、廣告群……拉新不講,只講促活轉化及其裂變。

社群就是一塊土地,每一個用戶就是這塊土地上的一顆莊稼,運營人員就是澆灌莊稼的水。

當把用戶引流進社群后,用戶就是一個新人,需要歡迎下,企業(yè)微信有自動歡迎語的功能,這個可以用,但用戶更想得到的是尊重感、被重視感,而那個冷冰冰的自動歡迎語只能告訴用戶這個群是做什么的,并不能感受到溫暖和被重視感,這個就需要運營人去主動歡迎下,哪怕發(fā)個歡迎的表情包或者打“歡迎歡迎?。。 彼膫€字也好,用戶都能感受到與這個社群的連接,這就像一顆新的莊稼被轉移到這塊新的土地上,需要澆水,運營人員就需要先去滋養(yǎng)呵護下。

接著就需要日常的運營維護社群了,有很多方法說弄些活動促活什么的,在我個人看來,一個新社群的促活不能操之過急,因為活躍得越快,社群也就涼得越快,慢慢滋養(yǎng),社群才能活得長久,建群初期,先有幾個朋友在群里呆著,促活可以采用每日一語的方法,另配一張圖片,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社群必備的東西,然后需要運營人員展示真實的自己,這其實也在側面的打造自己的個人IP。

運營人慢慢的和用戶聊天,可能一兩天沒人回應你也沒事,對于一個新社群來講這是正常的,可以讓在社群的朋友回應下你,不顯得那么突兀就好,慢慢地會有人搭理,劃重點,最重要的不是話多、閑聊,而是真正的解決用戶的問題和需求,無論是情緒也好還是別的問題,就像一顆莊稼,成長時需要水了,水去滋養(yǎng)它,它就會在這塊土地慢慢地深扎成長。同樣地,這個用戶的需求被解決后,慢慢的會依賴上這個社群,時間長了,這個社群的用戶粘性就出來了,運營人員便會有“中心化個人ip”的角色。

這時候,在用戶沒有需求閑聊天的平時,運營人員需要做的不是和用戶閑聊,而是試著去把用戶之間相互連接起來,去中心化,比如把話題扔給另一個人,慢慢地讓他們相互連接起來,就像打太極一樣,說得通俗點就是和稀泥一樣,運營人員這個主要IP就要跳出來,不能什么話題都參與進去,否則個人IP就被弱化了,管理社群時會有一定的阻力,沒人把你當回事。

在用戶有需求的時候,運營人員出面解決,沒有需求的時候,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就和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莊稼不需要澆灌的時候自然生長,需要澆灌時,水就變成雨水或者井水去澆灌莊稼,不需要時,不能去澆灌,否則會淹死莊稼,社群會涼涼~

當用戶粘性和個人IP出來了,轉化和裂變那還叫問題嗎。轉化也好,裂變也好,都是要真正的呵護關心用戶,用戶才會買單,給莊稼澆灌好水,莊稼自然會結出果實回饋給土地。

在平時也要不定時地發(fā)個紅包什么的,但不能常發(fā),最好不定時地發(fā),偶爾來一個,因為定時地發(fā)紅包,人性使得用戶不會感激,會習以為常會覺得理所應當,所以尊重人性,利用人性,發(fā)紅包也不要發(fā)一分錢兩分錢的了,顯得運營人員很扣門,有損個人ip的形象,不如不發(fā),要是發(fā)紅包發(fā)多少自己掂量著來就可以了。

平時也要注意收集用戶評價,最好不用問卷的形式,要直接私聊用戶,每隔一段時間抽出十來個用戶去私聊關心下用戶,問問社群的優(yōu)缺點,和用戶聊聊天,根據反饋來的需求再改進社群的相關規(guī)則以及社群走向就可以了,社群的走向也是在不斷調整方向中行進的,不可能剛一建群,社群的走向就非常正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向水學習,用心呵護每一位用戶。

 

作者:晨陽陽,公眾號:晨陽陽不靠譜

本文由 @晨陽陽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社群的概念及定位更清晰了

    來自福建 回復
  2. 感覺說了半天

    回復
    1. 沒說清楚,是嗎

      回復
    2. 感覺,說的很對,說的點也很對,就是只講社群管理,沒有傳達社群變現的方式,或者,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傳達運營者的目的,用戶會更容易接受

      來自河南 回復
    3. 連同您下方的兩條評論,我解釋下有關社群營銷的問題。
      我自己的管理方法論更適用于打造個人ip或者品牌ip的社群,有了ip,加上有溫度的“安利”,是可以變現的,人們相信的不是貨,是這個ip。
      以“分享”的心態(tài)去做,發(fā)心的和用戶交流互動分享,用戶是能感覺到運營人的溫度的,用戶也會自發(fā)的傳播。難點在于僅這個“分享”的心態(tài)就很難真的做到,畢竟大多數人都背著各種指標。道,術,器三個層次,術和器容易學會,這個道很難。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