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三個星期挑出50+個案例,我總結了打造內容的九個方法

0 評論 8532 瀏覽 42 收藏 21 分鐘

這篇文章我們來講講怎么打造內容,這個話題得從很久以前開始講起,那個時候《百家講壇》剛剛開始播出,再往前幾年今何在正在金庸客棧寫《悟空傳》,再往前86版《西游記》正在以迅雷之勢橫掃全國,而再往前幾百年則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及金圣嘆點評水滸等系列。

內容打造一:注評補完及通俗演繹

先說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一書,全書40卷30多萬字,以《水經(jīng)》為綱的一部地理志,詳記一千余條河川典故,內容打造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內容打造最早的玩法就是注評補完,通過對前人著作的注釋來成就自己的內容,它有兩個趨勢:一個是注評補完,一個是通俗演繹。

《水經(jīng)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及金圣嘆點評水滸等系列是注評補完,或以前人作品為綱寫出自己的作品,或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來補完原著作品未盡之事。從這個層面來說,歷史類書籍皆是如此類型,它有一個好處,所有的內容都有一個基礎的母體存在,對于內容創(chuàng)作者來說,需要做的就是將原著未展開的內容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評論。

但是注評補完的門檻卻是很高,要求內容創(chuàng)作者有海量的知識積累,能夠道出不說超越前人至少讓人眼前一亮心下一嘆的東西來,這很難。于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就是通俗演繹,也就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傳播前人的智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國演義》就是《三國志》的一個通俗版本。

后來我們有了一個《百家講壇》的系列節(jié)目,將這一流派推向了高峰,易中天、于丹、劉心武以及紀連海等開始走紅,在學術之外獲得了鮮花與掌聲,品三國、講論語、說紅樓和正說清代名臣等你方評罷我登場,傳統(tǒng)文化的通俗化傳播走上了一個小高峰。這些內容能火除了各名家學識超然和央視影響力強大之外,更多的是年輕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愛無能”,“我想懂你但我真不懂你”。

內容打造二:將高閣的普惠大眾

古人十年寒窗尚且不易,脫離了古文化環(huán)境的當代人,再想弄懂先人大智實在太難。當然也不能怪環(huán)境的變化,這當中因素實在太多,比如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碎片化閱讀快餐化學習等等,要討論這些又是一大片文字,我們略去不表。我們單說內容打造的一個趨勢,也就是在“我想懂你但我真不懂你”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來幫他們讀書,將那些厚重部頭的內容變成快餐化的碎片,這也正是《羅輯思維》能夠走紅的大環(huán)境基礎。

《百家講壇》如此,《得到》亦是如此,除了偶像魅力之外,大眾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最典型就是《雪楓音樂會》和王勝寒的《企鵝和貓》,一批成長中的新中產急需這樣的節(jié)目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常與人玩笑說這是一個“裝逼經(jīng)濟”,古人說“窮生極惡富養(yǎng)良心”,其實“富”不僅養(yǎng)良心還能養(yǎng)品味,即便新中產還談不上“富”,但是品味正在覺醒卻是趨勢。

土豪之所以手持重金橫掃歐美奢侈品專柜,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脫離“沒有品味”的生活,他們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包裝自己,同時也需要一些內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而那些正在成長中的新中產同樣需要這些東西,他們正在進入一個社會新階層,想要在那些階層里面站得更久更穩(wěn),就需要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想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求學知,另一種是求品味。他們共通的地方在于,他們看不懂那些高閣里的東西,他們需要有人去幫他們消化和傳授。

內容打造三:將晦澀的變成白話

究竟是誰最先開始已經(jīng)無處可考,但是趨勢卻是明顯的,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內容創(chuàng)作都在走向通俗,令尹、知縣、郡首以及總督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公務員,為了讓聽書的人能夠易懂,越來越多人的開始用現(xiàn)代化的名詞去替代古文中的稱謂。現(xiàn)代白話文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產物,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從楚辭、漢賦、到后來的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時的小說頂峰以及戲曲盛世,內容大體的走向就是用詞越來越通俗易懂。

這事還得感謝金圣嘆的“六才子書”。他將《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以及《水滸傳》和《西廂記》逐一點評而過,稱之為“六才子書”,讓小說戲曲有了和傳統(tǒng)經(jīng)傳詩歌并駕齊驅的機會,無怪乎他被稱之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這事正應了白居易的那句:“老嫗能解”,只有老太太都能聽懂的內容才是好內容。竹簡時代書寫不易自然是惜字如金,于是內容晦澀難懂,但是當書寫不再是問題了,內容本身自然獲得了解放,因為晦澀本就不是創(chuàng)作內容的目的,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傳播。

當傳播的媒介可以觸達萬民之后,最先火起了的是二人轉,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因為二人轉并不晦澀,是個人基本上都能聽得懂。趙本山也因此成為最早的“國民偶像”,制霸央視春晚舞臺近二十年。相較于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京劇秦腔等戲曲則不是那么容易聽懂,自有電視以來,我們在電視上能夠看到的,傳播最廣的戲曲無外乎二人傳、信天游以及黃梅戲等,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看起來不累。

內容打造四:嚴肅的變詼諧

開篇有提到今何在的《悟空傳》算是個代表,《西游記》是舊老的內容,而今何在用一種全新的筆法和新的思想觀做了全新的演繹,借助網(wǎng)絡這個新的媒介載體從而大火。同一時期相似的作品其實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臺灣作者羅森的《風姿物語》,他們把舊老的內容打碎重揉,加入自己的世界觀塑造成了全新的作品。

這篇文章在第一部分講了內容的通俗演繹,而這一部分是一種顛覆式的演繹,他們都是基于舊老的內容為母體創(chuàng)作出來的。那個把皇上弄成萌物的淘寶故宮本質上也是依循這個思路而玩出來的,而且是這兩個思路集合的產物,通過一種更通俗又更有趣的創(chuàng)作方式去傳播舊老的傳統(tǒng)文化。自稱“亂世繪本”擁有138萬粉絲的微博大號“老樹畫畫”也是如此,用一種打油戲虐的風格去吟詩作畫。

老樹畫畫11月22日微博寫了這么一首打油詩:“世間多少相遇,就是喝酒吃飯。能有什么正事,基本就是扯淡?!?/b>配圖上兩人對酒吃火鍋,畫中墻上掛了一幅裸女圖,詩文綴在留白之處古韻古香羞澀臉紅,觀圖看詩思考人生頗有所感。若你覺得這詩不夠押韻,老樹還有一首:“兔子買支槍,設伏在山崗。打個老獵人,弄回嘗一嘗。”。配圖是一只設伏捕獵的免子,獵人獵物的身份對換,古風十足的畫作讓人不自覺心生一股反差萌來。

內容打造五:補小白需求,作指路“明燈”

縱觀一眾微信大號可以看到有兩大流派,一類的是勵志雞湯(包含毒雞湯),一類的技能培訓類,幾乎占據(jù)了內容創(chuàng)作的大半壁江山。咪蒙、靈魂有香氣的女子、以及百家講壇時期的于丹等莫不如此。不久前和幾個朋友吃飯時我開玩笑說了這么一句話:十個新媒體,九個商學院。也許還不只是新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TOB類公司也是大量興辦商學院,這是個以獲客為目標的趨勢。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數(shù)量非常龐大的群體,我們稱之為小白,他們對于自己的工作、事業(yè)、情感和未來一無所知一片茫然,他們急需要有人來為他們指明自己前行的道路。在傳統(tǒng)市場當中,陳安之火遍大江南北,全國各地技能培訓學校遍地開花,書店的架子上最多的永遠都是成長類、創(chuàng)業(yè)類、勵志類和學習類的書籍,這些都是“小白經(jīng)濟”催生的果實。

為小白提供成長資料是內容打造的主流方式,這或許也會成為教育普及的一種手段,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出現(xiàn)降底了小白學習的門檻,也同時解放了學習資料,讓很多以前只能在教室里傳授的東西可以更方便的傳播出去,也讓那些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比如新近冒頭的公眾號“科學隊長”,專門邀請各領域的科學家們?yōu)楹⒆觽兇蛟焐鷦佑腥さ目茖W普遍內容。另一方面的這也導致了新媒體時代講師遍地。

內容打造六:打破次元壁

12月2日《你的名字》在國內上映,而在那之前,在市場上推出了一個小的H5游戲,你只要上傳一張室外的圖片,就可以自動生成一張和《你的名字》風格一模一樣的圖片,在影迷們的朋友圈里刷了屏。2016年刷爆朋友圈的H5還有很多,比如我和微信的故事、結婚證生成器、該新聞已被寶馬刪除、穿越故宮來看你、里約大冒險、我說的比唱的好以及薛之謙史上最瘋狂的廣告等(具體內容可以看梅花網(wǎng)年終盤點:2016年刷爆朋友圈的十大H5)。

和二次元的結合已經(jīng)成為了內容創(chuàng)作不可逆的趨勢,淘寶故宮、老樹畫畫和王左中右都是將傳統(tǒng)內容次元化后火起來的。市場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經(jīng)被8090乃至00后占據(jù)了,這三代人都是在浸泡在二次元世界中長大的,對于這類人,傳統(tǒng)文化遙遠而陌生,而二次元文化卻如手腳般熟悉。所以在內容創(chuàng)作的時候,融合進二次元的內容,打破次元壁模糊現(xiàn)實世界和二次元世界的邊界,可以很快速的讓新生代接受這些內容。

《你的名字》上映前的H5游戲就是將新生代最熟悉的二次元和最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成功的引起了新生代在朋友圈中的傳播。1996年由喬丹本人主演上映的電影《空中大灌籃》和今年7月上市的AR游戲《Pokemon Go》能夠大火正是如此,它們給予了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之所以熱衷與二次元和游戲,是想要體會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這也是穿越、變身和身份對調等元素持續(xù)火爆的原因,背后的道理其實都是一樣。

內容打造七:意想不到和反差

前文有提到一些有關于變化的東西,正好是我們第七部分要講的,意想不到和反差。人性本能是喜新厭舊和追求新鮮的,我們需要一些超出自己認知范圍的東西滿足感觀刺激。我曾經(jīng)在一個分享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在案例的最后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原來還可以這樣!”配圖的畫面上是一個巨大的嬰兒頭顱,無論是視覺還是心理上都給人一種滿滿的刺激,因為那一類沙龍都是嚴肅的,這種語言和圖片都顯得不合時宜。

我們永遠都會被意想不到的東西所震撼,也總是在第一時間看到不合時宜的反差,被它占據(jù)我們的所有思維。穿越劇持續(xù)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反差感帶來的,在古裝的場景下現(xiàn)代詞匯不斷的蹦出來,另一些古裝人配合著的懵逼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詼諧感。要想塑造這種反差必須要有一個最熟悉的場景,比如現(xiàn)代人在古代,中國人在美劇里,都會有一種出離感和反差,但是如果是美國人在美劇里,那能體會到一種異界的感覺,但體會不出反差的感覺。

反差感最核心的地方在于意想不到,你以為AR游戲就是給小孩子玩的那種圖書冊,你以為《神奇寶貝》是你童年的回憶,卻想不到“有生之年”你還能在現(xiàn)實世界里看到它們,甚至是親手抓上一只來;你以為傳統(tǒng)文化一定是中規(guī)中矩的,卻想不到“有一只”搞怪賣萌的皇上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到處出沒;你以為字畫就該是高高在上的,詩歌就該是古色古香的,卻想不到老樹畫畫跟你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

還記得《冰雪奇緣之隔壁王叔叔》嗎?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感身空》呢?還有那幾個在酒桌上喝多了開始唱歌劇爆紅網(wǎng)絡的叔叔阿姨你還有印象嗎?他們之所以爆紅網(wǎng)絡就是因為把我們最熟悉的內容做了一次全新的演繹,讓我們產生了一種“原來還可以這樣”的驚訝感。當然意想不到并不一定全是惡搞型的,還可以是一本正經(jīng)的,比如在上一遍文章里提到的味全果汁推出來的產品包裝,包裝盒上一句“不巧我在等你”讓它迅速竄紅,讓產品本身脫離了貨的概念,兼具了社交上的價值,用產品直接和用戶交流對話。

內容打造八:歸類策展

以上七個部分所講的內容打造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原創(chuàng)能力,那若是沒有內容創(chuàng)作能力是否就不能做內容了呢?這個問題自然是非也,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職業(yè)叫編輯。編輯這個工作做好了,同樣可以補全內容創(chuàng)作上的不足,并且在運營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新浪有一個編輯叫陳彤,正是在他帶領的編輯團隊的努力下,新浪一躍成為了中文第一門戶網(wǎng)站。

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不缺的就是內容,但是缺少懂能將內容進行策展的人,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歸納總結的活,但是需要有對內容全盤把握的能力。不生產原創(chuàng)內容但是依然有大量粉絲的公眾號也有很多,比如十點讀書、眼洞以及各類科技媒體的公眾號,都是通過轉載、付費或者投稿UGC的模式,將相同屬性和價值觀的內容搜集起來,進行統(tǒng)一發(fā)布。

在尊重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可以全網(wǎng)去找自己需要的內容,沒有你想不到的內容,只有你找不到的內容。內容就像構成這個世界的山川河流大樹百花一樣,散落在這個世界的各地,等待著你去發(fā)現(xiàn)挖掘和歸類重塑,你所需要的是一顆發(fā)現(xiàn)好內容的眼睛。公眾號時代大談內容的新媒體,似乎越來越少有人去提編輯了,大家漸漸遺忘了論壇和社區(qū)。那是一個編輯為王的時代,每一個論壇的編輯都在兢兢業(yè)業(yè)的進行內容的整理和歸類,將他們分布在不同的板塊,設置論壇的積分制度和榮譽感,鼓勵用戶們進行UGC的創(chuàng)作。

內容打造九:內容與產品

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一段內容,梧桐樹協(xié)議之后,華爾街開始門庭若市,人們忙著交易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于是有一家飯店的老板創(chuàng)造了快餐。可口可樂原來是放在柜臺里一杯一杯賣的飲料,后來被裝成了瓶子里,從此行銷全世界。這一部分對于內容的打造,有點偏向產品層面了,產品運營和內容運營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在上一遍文章里也提到,任何可被用戶感知的東西,都屬于內容的一部分,產品本身也是內容。

內容打造這篇文章最后一部分,其實是前面部分內容的一個產品化總結,將那些內容層面上的理論運營到產品打造上。比如可口可樂的標簽瓶和百事可樂的表情包瓶,淘寶故宮的周邊產品,都是次元文化的結合。而可口可樂的自拍瓶則是顛覆了我們對于飲料的認知,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和反差。

最典型的將內容打造運營到產品上的,其實是十字繡,它是典型的將高閣里的東西普惠給大眾,降底學習門檻的一個產品,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繡”這一傳統(tǒng)文化。相同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黃燜雞米飯、瀏陽蒸菜和桌上足球等。如果要對內容打造做一個總結,我覺得當是降底認知成本和使用門檻。如何能夠快速方便的讓用戶看懂,知道怎么使用這個產品是最重要的,畢竟這是一個爭搶國民總時長的時代。

最后留首打油詩:

先賢遺留皆為綱,閱字行文可補償;

千字文拆重規(guī)矩,脈絡明晰重生長。

#專欄作家#

范子龍,微信公眾號:內容指南針(ID:ahey1314),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互聯(lián)網(wǎng)觀察員。自06年起持續(xù)關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發(fā)展,對互聯(lián)網(wǎng)各種商業(yè)模式和案例有些粗淺認知,長期混跡于各大新媒體,發(fā)表一些淺知拙見。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