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社區(qū),需要社交嗎?
編輯導語:內容社區(qū)是指通過內容傳播的差異化,來順應和促進目標受眾的分化與融合的。關于如何做好內容社區(qū)這個問題,業(yè)內不少玩家都在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本文就內容社區(qū)的社交展開了分析。一起來看看。
內容社區(qū)很火,火到出圈成為常態(tài)。
B站里的故事,不再只是小眾人群的專屬。從“最懂年輕人的跨年晚會”到“后浪三部曲”,再到何同學、羅翔等知名UP主,“破圈”無疑是近年來B站的最鮮明標簽之一。
從二次元領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伴隨著內容形態(tài)的豐富和用戶群體的多元化,B站成為年輕人不可或缺的主流平臺之一。
作為種草社區(qū)的小紅書,也走向出圈的路。時尚美妝比重降低,生活潮流飛速生長,借奧運會契機,體育內容實現爆發(fā)。
與此同時,在這個女性審美追求高度自由的社區(qū),男性生活方式的邊界也在不斷被拓展和完善。內容泛化的小紅書,正在變的更加完整。
問答社區(qū)知乎,借過去十年高質量問答知識內容的沉淀,從一個小眾社區(qū)變成數億人的知識導師。如今又將海量的“硬核知識”庫存,由圖文轉移至視頻化方向。
內容社區(qū)在破圈,在成長,在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的在這里沖浪。它們以獨有的內容生態(tài)和社區(qū)歸屬感,牢牢抓住了年輕人的心。
現在的內容社區(qū),就像一座城市,公園、廣場、商城、建筑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提供著各種服務。用戶在這里消費內容,通過內容產生交互、連接。
另一個現實是,內容社區(qū)養(yǎng)成周期極長,單純依靠內容培養(yǎng)用戶習慣,實現用戶增長的過程十分漫長。這也導致了目前內容社區(qū)普遍盤量較小,大多數平臺還保持著“小而美”的狀態(tài)。
豆瓣,部分文藝青年心中的“圣地”,用戶粘性極強,但直到2021年4月,平臺月活僅有1079萬,這個數字在相關領域平臺中并不靠前。
為了尋找增長第二曲線,內容社區(qū)開始探索社交。在互聯網中,最吸引人的賽道無疑是“人—人”連接的社交賽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社交具有非常大的粘性,所以流量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
在內容社區(qū)“人—內容—人”的連接關系中,似乎是最接近社交關系的。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相結識,對內容社區(qū)來說或許能打開新的天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內容社區(qū)努力向社交靠攏。
2020年,B站就推出“一起看”和“同城交友”功能,滿足用戶陪伴和交友需求。去年又推出“放映室紅包”玩法,給了用戶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雖然并沒有引起太大波瀾,但這仍是B站在社交方面的“破圈”嘗試。
內容社區(qū)能讓用戶在數字世界里找到一些切實的共振,依靠內容聚合用戶,但是在點對點的社交上,卻還是走不出一條寬闊的路。
一、內容社區(qū)的價值
在互聯網發(fā)展過程中,內容是重點。優(yōu)質的內容能為平臺帶來流量與時長,從而能帶來收益。平臺對于用戶的爭奪,本質上也是對內容的爭奪。
對于內容社區(qū)來說,內容是錨定物,經歷了數年的發(fā)展,小眾及高質量的內容屬性為平臺筑成了一條廣而深的護城河。
用戶進入社區(qū),大部分原因是這里的內容能滿足自己的部分需求。小紅書上的生活方式,知乎里的海量知識,B站內的萬千興趣,都在為用戶提供有用的內容。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小紅書上很多優(yōu)質的帖子,收藏數往往大于點贊數。反映出的就是內容的實用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用戶把小紅書當成搜索引擎使用的原因。
同時,圍繞著內容,社區(qū)也完成了對人群的篩選。優(yōu)質的內容吸引著有感興趣的用戶,創(chuàng)作著進一步生產相關內容,逐漸形成具有明顯風格的社區(qū)氛圍,社區(qū)生態(tài)由此建立。
對用戶來說,其個人身份也會隨著社區(qū)調性和自我主體的認知發(fā)生變化,這也就是社區(qū)標簽帶來的身份認同。
現代社會學家滕尼斯說過,社區(qū)的形成來自成員之間具有強烈的認同意識,他們共守傳統(tǒng)價值、共享生活方式、共通社交聯系,是人的有機集合。
內容社區(qū)通過內容驅動連接人與人,讓這座充滿建筑物的城市多了一份歸屬感。內容社區(qū)也形成了一個共有的特質:圈子內的個性化,用戶間的認同感。
另一個方面,則是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以前我們常說“為愛發(fā)電”,熱愛是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但現實是,他人的認可更是創(chuàng)作的源動力。
我們現在所說的優(yōu)質內容,大部分是基于一定的共鳴特質或固有價值,而被普遍認可的。創(chuàng)作者與用戶基于同好、有趣、高質量輸出和點贊評論建立互動,進而構成獨有的社區(qū)親密關系圖騰。
比如B站UP主@羅翔說刑法 ,用細節(jié)生動的刑法案例為用戶帶來專業(yè)的法律知識,案例之外還有對社會、人性與哲學的思考,傳道受業(yè)解惑讓點進視頻的人都能滿載而歸。
滿屏的彈幕就是用戶一個無意識的狂歡現場,熱愛與贊美溢于言表。一鍵三連更是對內容和人格的雙重肯定。正如羅翔在百大UP主獲獎感言中所說“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不過是一顆渺小的塵埃,風把我?guī)驈奈聪蛲母咛帯薄S脩舻恼J可為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提供實用的內容、為用戶建立身份認同、為創(chuàng)作者樹立價值,內容社區(qū)的出入口,只有內容。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只是一種興趣文化的柔性連接。
二、用戶的社交選擇
加強內容建設,是內容社區(qū)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但是隨著用戶增長天花板的到來,內容社區(qū)意識到用戶之間互動越頻繁,用戶對平臺的粘性和歸屬感越大,平臺的競爭力也越強,社交化成為強化競爭優(yōu)勢的不二利器。
互聯網用戶趨于年輕化,他們有相同愛好、樂于表現自我,為內容社交打下了良好的用戶基礎。所以社區(qū)里的社交,是先有內容后有交流,這種關系是去角色化的,大家更注重聊什么。
而在常規(guī)意義的社交中,人和人是第一關系。這種關系是角色化的,優(yōu)先注重的是和誰聊。
以社交平臺Soul為例,用戶注冊時需要完成靈魂測試,給自己塑造一個人格,最后再給自己打上個性化的引力簽。基于前期的個性特征Look,在智能推薦引擎下,用戶與畫像相似的人便更容易建立交流。
與此同時,體驗也是社交產品的核心特征之一。廣場、朋友圈為用戶充分表達提供場所,游戲、互動讓用戶沉浸融入其中,他們的目的都是更快建立關系。當穩(wěn)定關系存在時,用戶也會更容易留存。
用戶在社區(qū)和社交間的選擇,無非就是在社區(qū)中獲取內容,在社交中獲取關系和表達。這便是內容社區(qū)難做社交的原因之一。
在眾多平臺中,微博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現在我們給微博的定義,最多的就是社交媒體平臺,這個定義中,涵蓋了內容和社交兩個方面。
微博曾這樣解釋自身用戶增長的原因“通過自身在熱點和社交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保持穩(wěn)定的用戶基數”,還有就是“通過加強內容消費的協同性和社交關系構建效率,保持用戶的活躍度和留存”。
圖文、視頻、連麥、社群、超話……基于平臺開放性和產品裂變,微博用產品創(chuàng)新打開了用戶間的壁壘,撬動了社交杠桿,也實現了自身的進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區(qū)都能成為社交,廣告界有一句經典的話:用戶需要的不是電鉆,而是電鉆打出來的孔洞。套在內容社區(qū)上就是:用戶需要的不是平臺的內容,而是內容帶給他的滿足感。
用戶在這里,想要得到也就是內容,至于社交需求,自然有其他產品來滿足。
作者:閆一;公眾號:TopKlout克勞銳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w0Z4FRpEy5sdMKM1j77dEQ
本文由 @TopKlout克勞銳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啵啵甫,公眾號:知著網(ID:covricuc)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oGYK1Ceb_miy0A-rJawJQ
本文由 @知著網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寫的很好 學到了!
小紅書真的可以給我?guī)砗芏酀M足感!每天收藏喜歡一大堆,都在我的收藏夾里吃灰
1111
社交可增加一定用戶粘性,但最主要的還是內容質量
當然需要了,現在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種,上網進行內容輸入也是其中的一種,對我來說,內容社區(qū),第一是內容,其他才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