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AI——智能互動設備的探索設計
設計也需要在每個場景中分別做出判斷,行業(yè)通用的部分沉淀,以及行業(yè)特性的個性化設計思考,都是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和打磨的。而智能互動設備作為一種趨勢,也是設計師去發(fā)揮所長的沃土。
5號小蜜:智能互動設備的初期準備
在如今智能硬件設備,語音互動的大趨勢下,我們針對實體智能互動的硬件,從想法?–?設備?–?技術 –?設計 – 場景,總結沉淀了部分探索經驗。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
在阿里小蜜語音助手的形態(tài)下,延伸出了很多智能相關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智能硬件也是我們想要去發(fā)展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以“5號小蜜”為名稱的智能互動硬件設備應勢而生。
(名稱解釋:在決定做這個產品的初期,是以落地到公司的5號行政樓為場景的前提下進行的設想,所以叫“5號小蜜”)。
在有了這個想法后,5號小蜜進行了1.0版本的研究和設計,在項目初期我們的承載硬件主要是以55寸,比例為16:9的液晶屏幕為主,用機器人的虛擬形象進行語音的互動,其中的場景設定也是在訪客進入到5號行政樓進行互動的能力。
智能互動設備的框架拆解
在有了初步的進展之后,我們以設計師的視角總結了智能互動類設備的基礎框架,為我們之后的升級和完善進行了整體的方向指導。
首先智能互動設備的核心支撐能力一定是算法的能力,而當前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大多數(shù)是以語音助理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因此對于設計師來說,VUI是重要的一環(huán),5號小蜜不單單是語音的交互,也是視覺上的交互。因此在感知層面的設計上來說,是“VUI+GUI”也就是聽覺和視覺的互動(但在硬件多樣發(fā)展的今天,觸覺類也應該是要考慮到感知層面的一部分)。
VUI+GUI對比傳統(tǒng)語音交互會有一些優(yōu)勢體現(xiàn):在互動方面,語音可以理解為面,單一面?zhèn)鬟f信息是有限的,如果語音和界面結合起來,就是從兩個單一面形成了空間,可以承載更多的信息。
舉個例子:人與人在交流中不止是語言傳遞的互動,可以從面部表情、傳遞出喜怒哀樂;肢體語言傳遞出興奮度和性格特質。綜合起來,我們的交流才會更順暢。
在物理層面而言,是硬件設備的選擇:液晶屏幕、玻璃屏幕(透明、非透明)、全息投影等。
在初期,我們的選擇是液晶屏幕,這個是最基礎的承載硬件,也是成本最低的硬件。而其它選擇的硬件也有優(yōu)劣之分,透明玻璃屏適合導購的場景,背后是否有商品的出現(xiàn),是從傳統(tǒng)的觸覺互動進行了更多承載信息的進化。非透明玻璃屏適合更沉浸的助理場景,全息投影會更接近真人的感受,也是智能感受最強的一類,每一種硬件方式都有適合的場景,這個是我們需要去權衡的。
在以設計師的身份參與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以設計的視角和硬件、場景、技術等進行搭配合作,所以在過程中,會參考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最后落地的結果。
感知層面的設計策略:視覺層
在2.0初期,我們先整理了最直接的感官層的一部分——視覺感受,以此為基礎為產品定調,以最直接的表現(xiàn)層為手段幫助產品建立視覺體系。
首先我們內部腦暴統(tǒng)一同步了本次升級的目標:讓小蜜更智能,更有服務感。一個是本身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智能相關的研究,另外在落地的場景訪客中心承載的也是服務的屬性,所以在設計方面就抓取了兩個心智方向的關鍵詞:智能、服務。
在關鍵詞的引導下,先建立情緒版,整合出表現(xiàn)層的特性。
抽出智能感受類的關鍵詞,可以是抽象或者具象的描述。
接著整理出服務相關的視覺屬性。
根據(jù)關鍵詞的延展,得到了視覺語言的方向,但是在推導中我們發(fā)現(xiàn)智能和服務有些畫面更像是互補色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對立面,所以要從中調和每個關鍵詞在界面中的占比。同時要考慮是不是有減少兩者沖突的辦法,所以在多次嘗試后決定將1.0版本中的機器形象換成真人。
首先在行政樓場景中,真人會帶來更多的親切感,與服務場景更契合;
其次界面關鍵詞的分配方面也會有考量,在氛圍中我們更希望帶來智能感受、在對話中我們更希望是親切的服務感,因此真人的形象出現(xiàn)是一個比較合適的策略。
而且服務的視覺概念也從我們常常感知到的二維變成了多維的角度,從單一的界面變成了人設、服裝、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多方結合的綜合體。因此這兩個關鍵詞延展出來的部分就有了各自的分工:智能感更多的體現(xiàn)在界面氛圍上;服務感更多體現(xiàn)在人物上,兩者結合的會更加潤滑。
下圖是關鍵詞占比的界面嘗試過程灰機稿。
在嘗試過程中,畫面一步步清晰了起來,智能+服務也能更多體現(xiàn)出來,最終通過提煉過程中的視覺語言,形成了最終的畫面。
在整體視覺感受設計的同時,人物的視覺點也在同步進行,我們對人物進行了性別、著裝、動作、面部表情的設定,整體目標以之前服務感中總結出的友善、輕松為關鍵詞。
最終畫面(其中一款服裝是考慮之后場景的拓展性,整個以智能感受為主)。
感知層面的設計策略:聽覺層
在描述完視覺設定后,來看一下聽覺的方面,也就是語音的互動。
首先,語音互動的核心能力還是在算法上面,因此語音交互也是和技術能力相輔相成,5號小蜜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豐富,主要是以下幾種:ASR、TTS、QA、面部跟蹤、面部重塑面部跟蹤渲染等AI技術模塊。理論上只要獲得充足的人物視頻+語音數(shù)據(jù),技術可模擬任意指定人物。數(shù)據(jù)越多,面部和語音的還原度越逼真。
其中,為獲取原始數(shù)據(jù),需要進行數(shù)據(jù)的采集,主要是在采集室里對語音、圖像進行收錄,大致技術的流程如下所示:
在這些技術背景下,語音的互動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在與真人的對話中,體驗更加順暢。
下圖為核心的Flow:
在小蜜與用戶交流的部分做了標記,也是語音交互的核心內容區(qū)。為了方便整個流程連貫起來,還是從最初的部分開始,講述一個完整的劇本。
用戶從行政樓走進,一般會有幾種意圖:開會(查找會議室)、來訪(了解阿里文化等)、參觀(閑聊)根據(jù)這些場景我們進行了兩個關鍵節(jié)點的設定:吸引、交流。由于結束對話屬于弱互動,所以暫不列入重點。
以上為語音互動的核心部分,其余還有用戶結束對話的聲音動作反饋——“再見”+揮手等;未知問題的回復處理——進行多種兜底話術的配置;中途離場的用戶——小蜜15S內回復初始狀態(tài)等。
物理層面策略:硬件、場景
在考慮界面語音互動的同時,也要考慮硬件方面待給體驗的影響,比如設備的主要構成,MIC、音響、支架、外觀顯示器等主要硬件。
MIC的技術手段是單軌拾音,因此需要保證在有效距離內收音(機器前會張貼最佳距離的腳印貼紙,以保證對話收音)。顯示器會制作可調整的15°角傾斜,考慮反光、身高視角等情況。機器總高度控制在1.8M,用戶眼睛與小蜜眼睛保持平視,最佳觀看高度在1.7M左右的平均值,以覆蓋大部分用戶的使用感受。
(年會亮相圖)
下圖為整個硬件的構成部分以及運作傳輸圖。
在硬件組裝完畢后,會進行收音的測試,在實際使用場景 – 公共環(huán)境(嘈雜環(huán)境)下用錄音(ASR識別)的方式來收集不同位置的收音狀況(保證同等條件下,比如分貝相同)來收集數(shù)據(jù),最后判定這個MIC的硬件是不是最合適的。
經過綜合多方位設計后,設備才能見到雛形,本身智能互動領域就是多維度的綜合體,設計師參與在其中也會從單一的視覺、交互維度去向更全面的維度思考,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起來,打造更好的UX體驗。
最后的思考
從這次的項目來看,我們在做事情的初期就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目標定義,Lot設備的應用場景考量等等,這次綜合升級只是考慮了單一的行政場景,解決的是咨詢類的問題,因此設計的鏈路也是單一且淺薄的。但是產品的發(fā)展一定是要向商業(yè)化邁步的,比如:熱門的導購場景,與淘系新零售的戰(zhàn)役契合,結合淘寶生態(tài)配合多種垂直行業(yè),機器人作為智能客服出現(xiàn)在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等等。
設計也需要在每個場景中分別做出判斷,行業(yè)通用的部分沉淀,以及行業(yè)特性的個性化設計思考,都是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和打磨的。而智能互動設備作為一種趨勢,也是設計師去發(fā)揮所長的沃土。
本文由 @喵了個汪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xié)議
底層的東西和天貓精靈是同一個嗎
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