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模型(工具產品設計及體驗模型) | How it comes?
工具類產品通常使用門檻較高,產品邏輯較復雜,在交互及體驗上的要求也會更為苛刻,尤其對于設計工具而言。面對這種類型的產品,設計師該如何著手呢?
我們查找了已有的設計方法,發(fā)現(xiàn)并沒有專門針對生產力工具的設計方法與體驗衡量的方法論,因此推導出專門適用于生產力工具產品的設計與體驗模型,歸納為:2大要素、4個核心維度、4個體驗目標與9大體驗原則,希望可以給同行們帶來一些幫助及新的思考方式。
提煉生產力工具2大要素
首先,生產力二要素論認為生產力由人和生產工具構成,人通過生產工具產生新的勞動資料。作為設計師,生產力工具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Sketch、Axure、C4D等設計工具,設計師通過設計工具生產出新的界面、模型、原型等資料。
圖三:建模師常用的設計工具-C4D截圖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文檔、筆記、視頻、特效軟件等生產其他的內容資料的生產力軟件。因此,生產力工具通常出現(xiàn)在工作場景之中,服務于專業(yè)人員,有固有的使用流程,最終產出符合用戶期望的輸出物。
其次,如何定義工具產品,尤其是注重能效的to B類生產力工具產品?
“工具原指工作時所使用的器具,后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在工具所代表的手段背后,其核心是幫助人們提升達到目標的生產力。因此,除了工具本身及使用工具所需要達到的生產力目標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是使用工具的人,那么,對于工具類產品最重要的是“人”與“工具”兩大要素以及“人”、“工具”、“生產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圖四:生產力工具2大要素
從上圖可以看出,影響生產力結果最重要的要素是“人”與“工具”,人來操作工具達成期望的目標,得到生產結果,工具則反向引導人,提供如何實現(xiàn)生產結果的方法與流程。
于“人”而言,即工具產品的用戶,包含不同的用戶角色以及角色擁有不同的心智、行為模式;就“工具”而言,橫向的“功能”與縱向的“性能”則是最核心的內容,功能達成用戶的場景目標,性能則幫助功能穩(wěn)定、高效的實現(xiàn)。
那么,對于目標是提升生產力的設計工具來說,最重要的四個維度則呼之欲出——“角色”、“心智”、“功能”、“性能”。
圖五: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
解讀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
接下來,需要對這四個維度進一步定義并拆解。
(1)角色,即使用工具的目標用戶,依照用戶的目標、行為和觀點的差異分類為不同角色,詳細拆解下來還會包括角色列表、角色屬性、以及角色的行為。以酷家樂裝修設計軟件為例,該設計工具的使用角色有專業(yè)型家裝設計師、銷售型家裝設計師、硬裝設計師、繪圖師、門店導購、普通業(yè)主等等。就建筑信息化設計軟件而論,該設計工具的使用角色有專業(yè)型家裝設計師、管理人員、項目經理、施工人員等。
圖六:建筑信息化工具使用角色
(2)心智,指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心智會影響用戶如何認知周遭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心智取決于對應角色的認知情況、記憶、主動獲取教育與被動教育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基于角色的競品使用習慣等。
比如:家裝行業(yè)有一套固有的設計和實施流程,影響著行業(yè)中所有從業(yè)人員的基礎認知和心智模型。
圖七:建筑信息化行業(yè)設計流程
(3)功能,便是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系統(tǒng)解決方案或提供的服務;包括功能列表、功能的使用場景、使用頻度、功能的重要等級等。例如,酷家樂裝修工具向用戶提供了戶型繪制、模型添加、渲染等功能,來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完成高質量的方案。
(4)性能,說的是系統(tǒng)在指定時間和使用資源的條件下,在需完成的工作上的表現(xiàn)情況;可以考察的維度是系統(tǒng)相關數(shù)據(jù)、硬件的使用情況、BUG情況以及可用性等。比如:在酷家樂裝修工具中,對于工具的顯示幀率是影響性能的重要因素,當幀率低于一定閾值的時候,用戶在場景中的模型操作會感到明顯的卡頓。
圖八:生產力工具4個核心維度解讀
匹配生產力工具4個體驗目標——四象模型
被拆解出的4個核心維度只能提供工具產品體驗思考的方向,卻無法成為衡量體驗的目標??捎玫捏w驗目標一定是具有清晰的目標結果以及定義說明的。以生產力為出發(fā)點,將工具(包含功能、性能)與人(包含角色、心智)作為橫縱2個軸進行4個核心維度的交叉匹配,即產出具有各自側重點的4個目標象限區(qū)塊的目標關鍵詞。
- 適用性:當“功能”匹配“角色”時,我們需要考量的是同一工具產品是否可以滿足其不同角色使用者的需求,以及需要考量同一功能是否可以匹配適用不同場景和關聯(lián)工具,這里凸顯的則是“適用性”這一體驗目標。
- 效率:而當“性能”與“角色”交叉考慮時,產品需要幫助不同角色在多種使用場景中均以高性能滿足使用者對于效率的要求,一方面縮短完成典型任務的時間,另一方面提升工具產出物的質量,即“高效率”。
- 學習成本:統(tǒng)籌交叉考慮“功能”與“心智”時,體驗優(yōu)秀的工具產品應該盡可能做到功能形態(tài)與心智模型的完美映射,符合行業(yè)的一般規(guī)范,從而便于用戶理解、認知與學習,以達到降低工具的“學習成本“的目標。
- 穩(wěn)定性:同樣的,當“性能”與“心智”匹配時,工具產品的體驗目標則聚焦在“穩(wěn)定性”之上,即以工具性能的穩(wěn)定性保障心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tǒng)一,無論用戶在何時何地不同系統(tǒng)不同瀏覽器上使用工具,都應該保證統(tǒng)一的反饋,提供穩(wěn)定的體驗。
這便是應用于生產力工具的設計及體驗衡量的四象模型。
圖九:四象模型
反觀這4個被拆解出的體驗目標與生產力的關系,雖然沒有推導出嚴謹?shù)暮瘮?shù)公式,但它們之前的關聯(lián)關系已經非常清晰:適用性、效率、穩(wěn)定性這三者與生產力呈正相關關系,學習成本與生產力為負相關。
圖十:生產力與核心維度關系
所以,用戶對于生產力工具的核心訴求為提升生產力時,設計師需要從適用性、效率、穩(wěn)定性提升和學習成本的降低這四個維度來考慮設計目標。綜上所述,工具產品最核心、最通用的體驗目標可以即為“高適用”、“易學性”、“高效率”,以及“強穩(wěn)定”。
圖十一:生產力工具4個體驗目標
拆解生產力工具9大體驗原則
那么,目標再如何轉化成可指導、檢驗設計的原則呢?
Google的GSM模型目標(Goal)→信號(Signal)→指標(Metric)是交互設計師比較熟知的數(shù)據(jù)模型,通過確立目標從而判斷目標對應的信號,繼而拆解為可量化的信號指標,完成目標到指標的轉化。
借鑒GSM的思維方式進行拆解映射,四象模型便可由“高適用”、“易學性”、“高效率”、“強穩(wěn)定”四個通用的工具產品體驗目標,拆解為更為聚焦的“體驗原則”,以及后續(xù)更為詳細的“體驗細則”,再通過體驗細則劃分的具象信號來使用適當?shù)闹笜藬?shù)據(jù)進行體驗衡量。
圖十二:四象模型9大體驗原則
由上圖可知,對于生產力工具類別的產品設計、框架設計、界面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需要被考量原則有:適用廣度、可擴展性、認知匹配度、界面效率、學習與幫助、產出效率、操作效率、信息深度、資源占用等9大原則,幫助設計師和工程師在產品研發(fā)的不同階段評價方案。
小結
四象模型的理論支撐及推導過程就介紹到這里,關于如何使用四象模型應用在實踐的產品設計中,可以輔助設計在哪些產品階段達成怎樣的目的,請關注“四象模型第二篇——How to use it”。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生產力”詞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4%BA%A7%E5%8A%9B
作者:惟塵、啊咦、牧丫,公眾號:酷家樂UED
本文由 @?TThinking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四年了,等到我都離婚了 還沒等到第二篇。哈哈哈
厲害~
從工具類產品的本質出發(fā)做設計,不做表面功夫。這樣的UED團隊值得學習~
清晰。實用。謝謝。 ??
寫的好 ,期待后面的第二篇~
圖11:生產力工具4個目標,圖例中的高效率、強穩(wěn)定有文字錯誤,應該是角色*性能、心智*性能
感謝您的仔細閱讀及提醒,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