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不喜歡用微信
微信改版,成為最近大熱的熱點;我也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下,但是我個人并不看好這次微信更新,下面給出我的分析理由。
微信在周五晚上進行更新,7.0.0來的轟轟烈烈。先是微博熱搜#微信更新#、張小龍的朋友圈、第二天則是熱搜#后悔更新微信嗎#引起又一輪討論。雖然不知道更新的數(shù)據(jù)怎么樣,但我一看到消息就進行更新、迫不及待地體驗新版微信。
打開時,確實和QQ很像,音樂+圖片。圖片的配文“因你看見,所以存在”,則呼應張小龍朋友圈的王陽明的詩?!澳阄纯创嘶〞r,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浪漫。
從發(fā)出的版本變化以及試用的效果來看,微信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
一、微信改版變化
1. 界面改版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界面的改變,新版頁面淡化了綠色和黑色的使用,整個頁面由白色和淡灰色組成。視覺上來說,更清晰直觀,也易于操作。
2. 看一看
新版微信將公眾號文章的“點贊”改為“好看”,同事能在“看一看”中查看好友認為好看的文章。
我個人并不是很喜歡這個功能。如果用戶覺得文章內(nèi)容非常精彩,愿意分享的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但是點贊的話,有可能只是單純地想支持作者。如果每個人的點贊文章都能被朋友圈好友看到,那么相信用戶在之后的點贊中會越來越謹慎。就像到最后越多,越少的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生活點滴。
而從“精選”的內(nèi)容來看,作為一個閱讀資訊頁面,先不談大部分用戶已經(jīng)習慣在特定App上閱讀資訊。微信的“精選”功能入口過深,以及內(nèi)容的把控不當,都很難讓用戶使用它。
3. 強提醒
對特定好友設置強提醒后,當接收消息后,會有聲音和震動提醒,打開微信后,會顯示消息強提醒頁面。點擊查看消息后,強提醒會自動關閉。
這個功能,更多地是讓用戶不錯過重要的人的消息,能夠及時看到及時回復。當然我并不會去開啟這個功能,一個是強勢打擾會制造噪音,另一個是似乎并沒有太重要的消息需要等待。
4. 時刻視頻
時刻視頻更像抖音視頻,錄好視頻后,好友能夠看到你的時刻視頻。這也是微信繼“微視推廣”后又一次引入視頻的推廣操作。騰訊似乎總給人一種錯過短視頻的風口,我要加倍補回來的感覺。從如今重金推廣微視,到使用QQ、微信等多渠道為微視引流,都給人一種對短視頻“意難平”的感覺。
今年以來,我發(fā)覺使用微信的時間越來越少,微信對我來說也沒有那么重要。一開始是微信公眾號的閱讀改版后,閱讀微信公眾號的內(nèi)容的興趣也降低下來。等到自己關閉了朋友圈后,微信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消失了。再加上自己朋友不多,日常微信上的交流更沒有那么頻繁。
所以微信于我而言,我需要它,不會卸載它,但我打開它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對它的依賴也越來越小。
微信固然是一個偉大的產(chǎn)品。從外界的解讀中,它體現(xiàn)著張小龍的產(chǎn)品追求。盡管那些令人不便的功能,還是能有人解讀出一些內(nèi)涵的深意。在我使用的過程中,遇到這些不便的時候,當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邏輯和場景的時候,我還是認為微信做的不夠好。
三、不好用的功能
1. 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
這個功能是一個全局配置。一旦設置某個參數(shù),那所有人的可查看范圍都是這個參數(shù),但這又是一個比較讓人詬病的配置。
比如說,我剛認識某個人,跟他不是很熟,對他關閉朋友圈的話又不是很禮貌,想對他設置“最近三天可看”,但是如果我進行了設置,那所有人也就只能看我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我還是想讓一些要好的朋友能夠看到我所有的朋友圈的。所以說:這個配置不夠靈活。尤其是當微信成為一個主流的社交工具,初中朋友、大學同學、親密好友、社交場合加的好友、工作同事、客戶等等所有人都匯集在這,這個時候對于朋友圈可見設置就需要更靈活的配置,這樣才能對陌生好友禮貌地保持分寸,而對親密好友分享生活。
2. 不可刪除他人的評論
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只能刪除自己的評論,沒有辦法刪除其他人的評論。記得剛開始玩微信的時候,覺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如果評論的用戶兩人不是好友關系的話,是看不到互相的評論的。
那個時候覺得微信的私密性是遠優(yōu)于QQ的。但隨著微信越來越主流,共同的好友圈也越來越擴大。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些令人不悅的評論,是會有很多共同好友看到的。
所以刪除他人評論這個功能確實很重要,畢竟現(xiàn)在的微信好友,很多人都不是好友。萬一真有幾個令人不悅的評論,還是先刪為好。
3. 不能提醒誰刪除了我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以下經(jīng)歷。一開始興致勃勃地給一個久未聯(lián)系的好友發(fā)消息,卻看到提示“您還不是他的好友”。一開始的開心變成不敢相信、傷心,最后就是憤怒地互刪。
其實被對方刪除了好友后,對方還在我的好友列表里真的沒有意義。與其等自己發(fā)現(xiàn),還不如在對方刪除的時候進行提示,自己也能果斷瀟灑地刪除對方。
4. 缺少朋友圈內(nèi)容搜索
當你想要查看或他人在某個時間段發(fā)的某條朋友圈,目前的一個方法是一直刷朋友圈去找,如果朋友圈內(nèi)容數(shù)量較多的話,這是一項很大的工作量;另一個方法就是在搜索里通過關鍵字查詢,在“搜一搜”里進行查找。
這種方法只能通過關鍵字查詢,無法查詢某個時間段內(nèi)的朋友圈內(nèi)容。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在朋友圈內(nèi),可以通過選擇時間段來查詢該時段的朋友圈內(nèi)容。這樣的話,不管是查看自己的朋友圈還是好友朋友圈,尤其是朋友圈內(nèi)容較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搜索。
5. 群發(fā)消息不可按照“標簽”進行群發(fā),只能單獨勾選
群發(fā)消息這個問題是前兩天在為“年度專欄作家”拉票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當我想給某個標簽的人群發(fā)拉票消息,我發(fā)現(xiàn)沒法直接選擇“標簽”群發(fā)。我只能一個一個好友去選擇。
更氣人的是:在選擇好友時,并不會展示好友的標簽,我還需要點開好友的個人信息也去看他的標簽是什么,再決定需不需要群發(fā)。我覺得這個功能真的很一言難盡。首先,如果想要便捷地群發(fā)消息,那肯定是按類型進行全選群發(fā),目前對好友分類只能通過標簽進行分類。但是目前需要我一個一個勾選群發(fā)的對象,那這個群發(fā)功能可以說是比較僵硬了。
比較靈活的應該是可以按照標簽進行群發(fā),當然也可以單個單個選擇,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想發(fā)給標簽里的某個人,就可以不用發(fā)給他。這樣群發(fā)的操作會非??旖荨?/p>
6. 朋友圈內(nèi)容無法更改可查看朋友范圍
當發(fā)布朋友圈內(nèi)容的時候,選擇分類后,看似是按照標簽進行分類,但其實最終的查看屬性是到定向到朋友。這意味著如果之后將某位成員從A標簽刪除,該成員還是能夠看到這條朋友圈。
以及如果之后有成員加入A標簽,他依然還是無法看到之前的朋友圈。這個隱藏屬性是在是太隱藏了,因為用戶選擇可見朋友的時候,是按照標簽進行選擇,會習慣性地以為可見設置是按照“標簽”這個屬性來設置的。但其實是按照定向成員來設置的。這很容易讓用戶誤解,而且標簽這個分類屬性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新增加的標簽下的成員是無法看到你之前進行了分類的朋友圈的。已發(fā)的朋友圈無法對可見朋友進行編輯,這也是一個比較僵硬的邏輯。舉個例子:一個用戶的微信好友比較多,比較雜,他發(fā)朋友圈的時候會進行分類來屏蔽那些在社交場合遇到出于禮貌地加好友的人。
但是當他進入一個新公司,他新建了一個表情,這樣的話,新公司的同事壓根就看不到他之前的朋友圈。他頁面沒辦法通過編輯讓新的好友可見。當新同事想點開你的朋友圈多了解了解你,卻發(fā)現(xiàn)自己能看到的內(nèi)容少之又少,這其實違背了“朋友圈”的意義了。
7. 電腦版微信強制“掃一掃”登錄
這個問題是常見的問題了。電腦版微信的登錄只能通過掃一掃或者手機確認進行登錄,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手機,就算手邊有電腦還是無法登錄微信。
雖然有很多解讀,認為“微信的定位是移動端”或者說“是為了賬戶安全”。但是當你真正地遇到那種需要登錄微信但是沒有帶手機的情況的時候,你只能望著面前的電腦想哭。
總結
微信并不完美,沒有一款產(chǎn)品是完美的。也沒有一款產(chǎn)品能夠完全的做到人性化以及用戶友好?;蛟S很多不便的操作是產(chǎn)品設計者為了產(chǎn)品戰(zhàn)略故意而為之,但是對于我們用戶來說,這些確實是一些讓人不方便、也令人不悅的功能。但當一個產(chǎn)品成為主流,大家在無形中被強制地使用它的時候,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更應該著重考慮用戶體驗。
#專欄作家#
異彩,微信公眾號:一只蝸牛慢慢跑,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從事房產(chǎn)管理系統(tǒng)的產(chǎn)品工作,關注To C產(chǎn)品的交互設計、運營、結構設計和商業(yè)模式。在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產(chǎn)品人的路上努力前行。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可能是習慣的束縛,被新版微信丑哭后點進來,對新版功能評價比較樂觀,但對現(xiàn)有功能的需求提出有很多沒必要的功能點。作者一定有自己的公眾號或者平時經(jīng)常推送消息吧!
文中涉及到的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作為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張小龍不可能不懂這些淺顯的道理,就算他本人沒有時間理解不到這么多,也會有龐大的微信客服收集用戶的反饋意見。所以說,這些問題大概率是知道但不愿意為了犧牲某些產(chǎn)品理念而做出犧牲。有時,大家依賴一款產(chǎn)品,并不是他的功能有多么齊全,而是還沒有其他APP能夠取代它。產(chǎn)品只服務于它的核心用戶,而不是所有用戶。所以張曉龍不會滿足所有人的用戶需求,這樣會丟失做微信的初心。不按你設想的軌跡迭代,這是他的產(chǎn)品哲學和魅力。
大部分不好用功能都不是必須的,微信畢竟不是生產(chǎn)力工具
主觀性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