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教我的關于產品設計的那些小事(上)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85.jpg)
如果你是像我一樣的產品設計師,那么當你將產品“變重”時,你很可能被要求走“輕量級”設計風格。這些設計可能是一個“A/B測試“,也可能是一個小的像“給現(xiàn)有的產品里加入一些東西”的設計需求。
有時候我對這些需求嗤之以鼻,并且我覺得有時候我是對的。這些需求有時候對于更大的問題來說,是短視的。有時候他們的測試,就我所知,產生不了什么積極效果。有時候,制定產品設計方向時忽略了更多來自系統(tǒng)級別的經驗。有時候在某一個層面上的成功案例會將我們誤導到某個死胡同,因為它的成功只是在該粒度級別的層上,而沒有延展到更高級別層面的應用中。
所以,如果再有人來問我,是否可以將某個按鈕從“綠色“換為”灰色“,或者在某處拋出一個”鎖定“來測試(是否優(yōu)化了設計),我一定會抓狂。屏幕前的你也一定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吧。
把這些東西推回去好嗎?我們是產品設計師,我們有很好的直覺,我們的方向就應該是正確的?是這樣嗎?
有時候不是這樣的。
通過一些小事情,我們有機會來驗證我們所認為的一切。在臉書中,我們用定量和定性數(shù)據(jù)來引導我們的方向,但我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如何去嘗試,直到我們把一些東西“拋出去”。我們的直覺是不夠的。
用小事情作為實驗和途徑來對我們想要攻克的大事了解的更多。
我知道,當大的步驟是顯而易見的時候,“走小步”是讓人沮喪的。它消耗時間,它不能總是讓作為核心設計師的我們展現(xiàn)出專業(yè)的知識水平。而彩虹卻是隨后而來的。我們成功完成的細節(jié)為我們認為重要的大事情(瘋狂的想法或是大賭注)鋪平了道路,使順利完成它顯得水到渠成。這是因為我們所做的細節(jié)的事考慮到了所有的角度,對某些角度的問題提出質疑,并解決和審核通過。
學習做好細節(jié)讓我成長了很多。我學到了高效執(zhí)行,我學到了為真正的用戶設計而不是為我自己。我也學到了通過支持我跨職能的同事,我們交流并合作得更好。我學到了要講述一個令人信服的產品故事,可作支撐的細節(jié)是必須的。我也學到了,實驗是創(chuàng)造有想法有意義的事物的基礎。
下面是一些我從“細節(jié)設計”里學到的關鍵點:
沒有壞點子
你需要一系列的想法來了解“實驗是什么”以及“怎么進行實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設計師,產品經理,開發(fā)人員,工程師,內容策略師,數(shù)據(jù)科學家,研究人員,營銷人員,甚至是實習生都有不同的和有價值的觀點。
如何得到想法?有兩種可參考的方法:被動和主動。被動收集可以包括諸如通過列表或在線群組或論壇之類的途徑整理獲得;主動生成可能包括工作會議和頭腦風暴。你需要養(yǎng)成這兩種習慣。
我在臉書的隱私團隊工作。我們的工作需要處理很多細節(jié)的事情。(正確處理)隱私很難,它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空間。這里有很多需要做的事。這不是影響力靠前的,有利于使大量產品產生變化的工作。我們不可能將我們做的工作大張旗鼓地宣布給人們,說“嘿!世人啊,我們完全改變了你的隱私!”你們很多人都能夠理解我的意思,也能夠理解這種感受。
為了讓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想法,有意義,產生有益的影響。我們首先需要將所有可能性拿出來思考和討論,確定其潛在影響,在從我們傳播到世界之前,將它解決掉。我最近了和團隊進行頭腦風暴,更好地理解了我們能做什么來改善隱私。我們開始引導一個陳述:“如果我們____________,人會在臉書上感到____________事關隱私”。這個練習非常簡單,規(guī)則是這樣的:沒有壞的想法。
我先發(fā)言,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如果我們向人們展示我們隱私團隊的照片,人們會覺得有這么一群真實存在的人在為他們的隱私服務,從而認為自己的隱私在臉書上在被更好地保護著?!?/p>
好吧,這或許是一個愚蠢的想法。我敢肯定沒有人愿意看到一個關于隱私的對話。我們是一群奇怪的人。但這是我建議的兩點理由:
首先,它允許我拋出一個丑陋的方式,從而暴露出了人們的潛在需求:感覺到有真實的人在關注著他們。第二,它為其他想要加入進來的人提供了便利。
也許如果我們認為人們想要為保護自己的隱私有所行動,還有另一種方式去做。可能一個同事聽到“照片”這個詞,產生了關于照片隱私的想法。又或者有一陣令人尷尬的沉默,無處不在,但它給予了其他人勇氣去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的想法不可能比我的更糟了。
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是好的,因為這里沒有壞點子。
使用你的假設,但要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忽略(否定)它
這很容易,特別是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無論是憑借你的直覺,專業(yè)知識還是經驗。我們的工作是去了解什么元素在交互模式,可用性和用戶愉悅感上起作用,而什么不起作用。我們在這片屬于我們的專業(yè)領域流露出自信,但是讓我提醒你,我們并不總是對的。
當在設計實驗時,你不可能對于什么(你認為的)會引起效果變化有足夠的自信。你可能有一個想法,你可能有一個預感,你可能有一個非常有力的觀點,但你不去測試它你永遠也不會知道真正的結果。
讓我們求實一點,你可能不太清楚你的想法,你的直覺和你強有力的觀點之間的差異。讓你的這些假設(他們確實是假設)引導你尋求真相,而不是你被他們驅使。
啟迪我的一點是:使用知識。使用你從調查結果的組織內外結構或其他實驗中獲得的發(fā)現(xiàn)。使用這些知識去制定你的假設。你百分百毫無懷疑的事情就在身邊的東西將會不起作用,所以你要測試他們。我敢保證,將會有一個這樣的時刻:你感到十分地震驚,你的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你堅信有效的東西不會起作用也沒有起到過作用。如果你是聰明的,你會從中獲得知識,并更新你的認知庫。
最近我很擔憂,我怕我們最近推動的一款教育類產品不會成功。我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從用戶研究得知,如果我們給人們太多要讀的東西,他們將不會去閱讀它。我們經常聽到“太長不看”這種話。所以當這個設計被用來測試這件事時,我笑了。
你猜結果怎樣?是我錯了。實驗表明,人們的閱讀態(tài)度是積極的。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正確的條件下,人們的確在閱讀。我的假設更改成了,如果教育的內容是優(yōu)質的也是讀者所關心的,那么他們會去閱讀。
但誰知道呢?可能我是錯的。
(未完待續(xù),敬請期待,下篇)
作者:Jasmine Friedl
來源:Medium
英文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facebook-design/what-i-ve-learned-designing-small-things-at-facebook-ba2b7c6499f8
本文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團隊@陳怡然 翻譯發(fā)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美女,說話可以不要這么文藝嗎,看半天不知道你在講什么,你寫的文章也是一件產品,讓讀你的文章的人都能看懂是最基本的需求
國外文獻看中文翻譯都好累啊,文章大體就是說 ,不要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用戶以為的,不要以為你喜歡的就是用戶喜歡的,線上的數(shù)據(jù)測試是必要的,是這樣么
同感呢,很多語句看著不明白,不過文章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