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筆記:產(chǎn)品的5個類型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68.jpg)
我把產(chǎn)品分5類:內(nèi)容型、關系型、娛樂型、工具型、電子商務型。我自己主要的興趣在內(nèi)容型,同時輔修關系型,對其他三類只是淺嘗輒止。但最近看了篇電子商務的相關訪談,長,很長,萬把字我都耐著性子看下去了,說明有收獲。這年頭找篇“有收獲”的IT文章多難啊,個把月能遇到一篇,我覺得,也不能吃獨食。不僅不吃獨食,還把讀書筆記總結出12345來,證明我人品很好。
這篇文章采訪的是趣玩網(wǎng),一家專做“有趣的小玩意兒”的B2C,成立不到一年,不出名也不紅火,但CEO周品講得很棒。我對印象深刻的幾個觀點整理了一下,用自己的話復述在下面。也不排除我出于個人傾向性,歪曲周品觀點的可能。
1、商品為王
電子商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商品本身,商品的競爭力以及用戶對商品的信任感。正如媒體行業(yè)常說,內(nèi)容為王。別的都是花頭?;蛘吣愕膯渭唐酚惺袌龈偁幜Γ蛘吣愕纳唐肪酆闲问接懈偁幜?,然后用戶在一個透明的信息環(huán)境里(互聯(lián)網(wǎng)很難不透明),他信任你有這種商品優(yōu)勢,你就能發(fā)展下去。
所以電子商務企業(yè)應該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商品實體上,從選貨到定價到運輸,其實還是一個特別傳統(tǒng)的銷售理念。正統(tǒng)的商務模式不會一“電子”就“維新”了。如果你的商品競爭力不行,靠的是推廣促銷、網(wǎng)站優(yōu)化這些花活兒,很難長期玩下去。
換個角度來看,商品競爭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轉化率也好,社會化傳播也好,本質(zhì)上依賴于商品的消費吸引力。但市場上的反面教材很多很多,說白了就是耍小聰明,因為建立商品優(yōu)勢是很難的,需要綜合實力,玩花活兒卻相對容易。他覺得自己腦子靈嘛,要靠“個人才智”來突破經(jīng)營瓶頸。這叫什么?這就叫投機。
2、實體優(yōu)先
說到電子商務,常常聽到的幾個指標是注冊率、轉化率、二跳率、ARPU等等。倒不是說這些指標不重要,但我一直懷疑老盯著它們是否正確,后來看到周品的話就很開心,他說:“我們更關注的是缺貨率,物流的妥投率,包裝的破損率以及準時的到達率,跟客戶密切相關的數(shù)據(jù),因為這些指標會直接影響他購買商品的體驗?!蔽襾G下鼠標拍巴巴掌,好贊。
我們經(jīng)常說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很多時候講究的其實不是用戶的體驗,而是設計師的體驗。用戶根本不在乎你這個那個,他是來買東西的,他的核心體驗與線下購物其實沒什么分別。不管你的網(wǎng)站設計如何精妙,他想買的東西缺貨,運輸時間太長,拿到手的包裝太差或者商品破損,用戶就毛了。用戶的核心體驗是和商品實體密切相關的那部分,有些人關注的卻是和頁面、流程相關的那部分。說到底是因為他不懂商品啊,他就懂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當然要賣弄長處。
術業(yè)有專攻,產(chǎn)品人員搞好網(wǎng)站產(chǎn)品是對的,但重點并不在這里。購物就是購物,即便沾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仙氣,用戶的重點也還是在“挑選、付款、收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上。別的都是錦上添花。如周品所說,商品缺貨和運輸破損足以打死所有的用戶體驗。電子商務的決策者自己多看看“實”的那部分,授權給專業(yè)人員去搗鼓“虛”的那部分,別被頁面指標的時髦性給迷惑。
3、壓力即動力
傻瓜都知道,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流行的是“社會化推薦”,10個用戶的意見勝過10碗專家的口水。但用戶意見又是雙刃劍,遇到差評怎么辦?電子商務最怕的就是差評,一個人罵兩句,可能澆滅了10個人的購物沖動。所以做B2C的都有一招必殺技,刪帖,一看見你開罵就刪帖,留下都是夸獎的,或者咨詢問答。就連我也覺得這再正常不過。
但周品在訪談中說了一段話,讓我感到很羞愧。他說:“有用戶在上面罵你,有用戶說,你這個東西比淘寶還貴。我們定下一個原則,用戶只要不是在罵臟話,只要不是涉及到法律法規(guī)不允許的東西,我們就保留他的這個評論,我們要去解決這個東西而不是隱藏和逃避?!碧炖玻婺茏龅剿吞珔柡α?,至少是太勇敢了。
我也做產(chǎn)品,我也經(jīng)常把用戶罵我們,質(zhì)疑我們的聲音給掖起來。老這么干是有問題的,你把差評都刪了,只剩下好評,自己就會麻痹,哄自己說“只有少部分用戶不滿意”。其實有可能只是少部分人上來罵你,更多人不滿意,他拍屁股走了,不搭理你。如果我能勇敢一點,把罵我們的意見都公開出來,昨天今天明天都能看到,多刺眼啊,就能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去解決問題,直到用戶不再罵你為止。
下決心去作一些麻煩的改進,一定是需要壓力的,即便你選擇不改進,也應該出于審慎的權衡而不是懦弱逃避。用戶罵我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說明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是督促自己解決問題的動力。但你把它都刪了,眼不見為凈,裝成好像沒發(fā)生過一樣。你以為“這些問題我都知道”,其實你知道得太膚淺。當你能抬頭面對罵聲,臉紅成豬肝色的時候,才能真正了解用戶之痛。當你感受到用戶之痛,你才能為他們做到更多。
4、信任即安全
所有的電子商務都涉及退貨這個環(huán)節(jié)。國外的公司比較狠,比如賣鞋的Zappos,提供一年無條件退貨,還包往返運費。我以前講這在國內(nèi)是不可想象的,因為中國沒誠信的買家太多了。對消耗品來說我現(xiàn)在還堅持這個觀點。但趣玩網(wǎng)賣的不是消耗品,是趣味玩具,周品有幾句話對我很有啟發(fā)。
他說:“以前我們的退換貨率在2%左右,其中用了以后感覺不太喜歡,這種退貨的情況(主觀上不喜歡商品)占20%。在這2%里面的20%,也就是0.4%。后來我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用戶有一個心理,退貨時間越長他越敢去買。真正做了以后(延長退貨期),退貨率一點兒都沒有上升,主觀原因導致的退貨率反而在下降。從0.4%降到了0.2%。
我們后來跟一些用戶溝通,發(fā)現(xiàn)并不難理解。你買了一個東西,如果告訴你三天退換貨,你肯定馬上就會拆包用,發(fā)現(xiàn)這個東西有什么樣的問題。但如果時間長一點,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用這個商品,反而會產(chǎn)生更強的信任感和適應度。有的東西剛拿到的感覺和用一段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退換貨時間變長以后,實際上他是把自己的心態(tài)變得更open,接受這樣的商品。”
以上這段話,我作了點簡單的文字剪輯,原話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不用我補充什么??傊砣婚_朗,豁然開朗吖!當然領悟之后也不能濫用,必須參考商品性質(zhì),用戶特征等環(huán)境因素。
5、社會化傳播
做B2C的人都覺得用戶獲取成本太高了,廣告費那是嘩嘩地流。有種說法是一個用戶的獲取成本為80塊錢。故而大家一窩蜂玩社會化傳播,那是很能理解的心情。推廣方面我不太懂,搬個小板凳看趣玩的案例。
他們玩的花招其實很簡單,通過廣告把少量目標用戶拉進來,來了做什么呢?抽獎。每個人抽3次,抽到的發(fā)小獎品(趣味玩具),抽不到的給優(yōu)惠券。看起來很庸俗對不對,有一點不同,就是他們認為來這里的都是目標用戶,對用戶要好一點,抽獎要玩真的,真給你實物,連運費都不用付,幾十塊錢的獎品就寄你家了。
我自己上了12年的網(wǎng),抽獎這種破事做過很多次,從來沒抽到一次。身邊也沒人有獎品實物寄上門的經(jīng)歷。大家被哄啊騙啊已經(jīng)習慣了,但如果真讓我撞到一回彩頭,一定很得意,一定要講給很多人聽。獎品是搞怪玩具嘛,也適合我到處去炫耀把玩。然后通過新用戶邀請機制,獲獎者還可以再得到抽獎的機會——原來幫趣玩宣傳也是有甜頭賺的,而且他已經(jīng)拿到獎品了,他信任趣玩。這樣就把花在廣告上面的錢直接投在用戶身上,真正促進了社會化傳播。
以上的推廣手段,周品自己說特別有效,它太簡單了,唯一難點就是玩真的,真給你寄獎品去。用戶不是傻瓜,你真心對他們好,用戶會感恩的,會記住你,喜歡你,宣傳你。如果你的商品確實有競爭力,有需求的用戶就會優(yōu)先選擇你。在一個沒誠信的社會,講誠信反而成了一大賣點。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結果抽獎這種低級招數(shù)也能起奇效。用戶可能會被耍小聰明的伎倆給迷惑住,但哄得了一時哄不了一世,真正爭取到用戶的關鍵是什么?誠意,你有沒有打動用戶的誠意。
6、總結
我整理的要點大概就到這里,原文約1.5萬字,有興趣就慢慢看吧。
http://tech.qq.com/a/20100325/000398.htm
因為電子商務并不是我感興趣的產(chǎn)品類型,所以沒細看他們的網(wǎng)站,瞄了一眼,UI不咋的,乍一看吸引不了我。當然我們都知道UI未必是那么要命的事情,別被自己“專業(yè)人士”的身份給套住。
至于周品和趣玩,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把以上的觀點貫徹下去呢,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從這篇訪談里了解到一些我喜歡的觀點,這就夠了。
最后補充一點題外話,我很喜歡騰訊科技的《新產(chǎn)品經(jīng)理系列訪談》。我本來是新浪科技的死忠,讀了這個系列的幾篇,對騰訊科技印象大好。這就叫“內(nèi)容為王”,扎實,深刻。新聞這種東西你有他有大家有,快幾分鐘慢幾分鐘與我又有球相關。你有沒有獨到的,能吸引住我的內(nèi)容,你的內(nèi)容編排形式是否方便我高效率地獲取信息,這些因素才決定了我的閱讀體驗。其實網(wǎng)媒是很少講用戶體驗的,網(wǎng)媒之間的競爭往往是畸形的,我一定要比你更多,更快,更全——問題是讀者需要看更多更快更全嗎?不一定。但“更多更快更全”是一個可視化的對比結果,拿來邀功領賞很趁手;而“閱讀體驗”的概念說起來太虛,同行吹水掙不來面子,季度考核也報不了功勛。最終內(nèi)容為王的口號在畸形考核機制下變成了指標為王,面子為王,噱頭為王,標題為王。推廣位+主題噱頭+標題聳動=UV。一切可量化的指標都要拼死超過對手,卻不在乎內(nèi)容是否深受讀者歡迎。對此我就給兩個字的評價:狗屎。
源地址:http://firecacada.blog.16……0231105230134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