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平凡:做自己的設計管理者
很多互聯(lián)網公司都會給產品設計新人配備一個/多個靠譜的mentor,幫助他們完成入門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實習工作以來遇到過的mentor們也給我?guī)砹朔浅6嗟膯l(fā)和引導,幫我建立了不少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一直以來都很感激他們。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在主管和mentor后面亦步亦趨,缺少獨立的思考、執(zhí)行與承擔意識,則容易長期困于新人的心態(tài),通往「獨當一面」的道路會變得更加曲折;而如果選擇自己做自己的設計管理者,在完成基本職責之外不斷自我驅動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的話,雖然這個目標一時半會有難度(下文所寫的內容中,我有不少地方就還處于「同志仍需努力」狀態(tài)),但在追逐的過程中,會不斷發(fā)掘出自己更多的潛力、看到更大的世界,即使失敗了,也能得到更多的成長。
主動
我在本文中對主動(Proactive)的定義是:不滿足于僅僅達到他人預期的標準,主動研究新知識、面對合適的機會主動爭取實踐機會,在項目中能主動思考、發(fā)現(xiàn)、提煉問題并驅動改進落實。
也許主管和mentor會給我們設一個預期的標準,公司里對應的崗位層級要求也算這種標準的具象化,但我覺得僅僅就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是不夠的(本身就是高要求的另說,我以前害怕過被這樣的人帶,但后來發(fā)現(xiàn)這樣的成長幅度其實最大)。我更傾向主動朝層級高一階的同事看齊,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自己不具備的優(yōu)勢(有人溝通說服氣場強大,有人除了設計還懂開發(fā)懂產品,有人畫得一手好插畫,有人思維邏輯特別嚴謹較真),主動進行請教,用他們的標準自我要求,而非安逸于「我就是個小實際生/我就是個校招新人」的念頭。
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有非常多的汲取新知識的途徑,而BAT這樣的大公司內部更是有非常豐富的前人經驗沉淀,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不過是蜻蜓點水地接觸一下(或者mark然后再也沒看過)。很多知識只有結合項目認真深入地進行研究并實際應用,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所有,否則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我在校時接觸過很多用戶體驗設計工具,但在漫長的實習生涯中卻基本無法施展,只要求我畫畫Wireframe & Mockup就交付,我也一度為此感到深深的困惑乃至失望;后來獨立承擔起某大型復雜網站的產品設計工作,發(fā)現(xiàn)之前那種簡單的設計流程開始走不通,于是在并未被人要求的情況下,自發(fā)重新研究和拾起了這些設計工具(如用戶體驗地圖、多角色任務分析等),并說服他人這些工具的好處,主動爭取到了在項目中的應用實踐機會。
在項目中,也不能滿足于被動地接收需求然后執(zhí)行,而是在前期就主動介入、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并驅動問題改進落實,尤其是落實這點,否則前面的工作會白費很多(這一點我目前做得還不夠好,希望能在之后的項目里爭取到結果)。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很多次,再次不再贅敘。
習慣
以往我比較忽視工作之余的自我提升,常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現(xiàn)在則在業(yè)余時間逐漸培養(yǎng)起更多良好的、有利于自我提升的習慣。在每個階段給自己設定一個「踮一踮腳能夠到」的小目標(而不是妄想一口吃成胖子,設一大堆不切實際的高大上目標),然后持續(xù)不斷地堅持下去,直到目標形成習慣為止。
比如給自己設定「每周至少寫作一篇」的目標,如今已經堅持八月有余,從一開始的「總找不到靈感」(所以那時候寫作以讀書筆記為主,因為沒什么好寫的),到慢慢有一些穩(wěn)定的思考輸出、形成習慣?,F(xiàn)在我又給自己設定了「每周練習一次板繪」的目標,從數(shù)位板零基礎的菜鳥起步(作為理工科背景學生,繪畫基礎一般)開始練習,已經堅持了五六周,希望未來也能夠像寫作一樣固化成習慣。這種循序漸進逐個擊破的方式對自我的管理更加專注到位,相比過去總是想做一大堆事情結果一個都做不好,成效要明顯很多。
視野
這是我自覺做得很不夠的地方,在過去喜歡僅僅抓住狹義的交互設計這個點深鉆,卻忽視了縱橫兩個方向的知識面拓展(縱向的商業(yè)技術角度換位思考,橫向的其他領域設計知識),導致視野受到局限。
縱向上,我一度對「商業(yè)思維」非常排斥,不理解別人為何推薦設計學生閱讀一些商業(yè)、經管領域書籍,缺少主動研究應用的動力,后來被市場上一些「設計精美然并卵」的項目失敗事實沖擊,才放下清高的態(tài)度,開始重拾這些書籍、認真閱讀和思考,甚至提出一些質疑;視野打開之后,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接近本質,更愿意在非常前期的階段主動去思考和介入項目,也在思考深入這點上得到了合作產品經理的肯定。
橫向上,在接觸和閱讀過一些年輕設計師朋友的觀點和文章后,我越發(fā)覺得自己在交互設計之外的「大設計」領域知識貧乏得可怕,包括平面、建筑、藝術、品牌等。過往「專精、深入」的學習應用策略也許能幫我在狹義的交互設計領域鉆得比別人更深,但慢慢會感受到天花板的限制,也不利于做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chuàng)新型設計解決方案(得不到其他設計領域知識的啟發(fā)與借鑒),而只是在前人的輪子里小打小鬧。而這些不同設計領域的知識和設計原則,其實有不少都可以通用到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之中,甚至很多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些產品設計原則的來源。
如今我??吹臅鴨?,已經從過去的各種圖靈交互設計經典書籍,慢慢變成了一些經管、營銷、建筑、平面類書籍,但我深知這種視野上的不足一時半會并不足以彌補,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質變。
擔當
作為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實習/校招新人,我們在公司的前一兩年被安排做的事情,想要完全「如愿以償」顯然不太現(xiàn)實,我們會覺得有些任務「簡單、枯燥、沒技術含量」,而有些任務「太難、挑戰(zhàn)太大、不現(xiàn)實」,進而產生消極畏懼心理,最終影響到的是自己的發(fā)展。回想起自己在實習期間遇到的一次漫長瓶頸期,就和心態(tài)沒有端正息息相關,而一旦把心態(tài)調整成「不抱怨不畏懼,敢于擔當,從枯燥與挑戰(zhàn)中看到成長的機會」,新人期的瓶頸瞬間煙消云散。
新人也許會做一些比較枯燥的工作,比如整理規(guī)范、寫分析報告、基于已有組件做一些小模塊的設計,看上去「誰都能上手,技術含量低學不到東西」,我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么認為,一有機會就想投入到自己更喜歡的項目中去而敷衍本職。但后來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這些前期的枯燥工作其實是在幫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讓設計輸出物變得更加專業(yè),而不是東一個小錯西一個不合規(guī)范,各種不拘細節(jié)導致設計師的專業(yè)性被人質疑。我現(xiàn)在甚至愿意在有時間時主動做一些這樣的事情,幫自己沉淀更為專業(yè)規(guī)范的設計輸出物。
而挑戰(zhàn)性的工作,雖然看上去難,實則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機,能讓我們的成長速度得到幾何級的提升?;叵胱约涸趦蓚€公司先后實習/正式入職時,分別得到了在交互/視覺設計之外也承擔一部分產品的職責和負責一個大型復雜數(shù)據(jù)平臺型網站「從0到1」的全站交互設計工作與后續(xù)迭代的機會,起初的情緒是「恐慌、不自信」,堅持過來后就發(fā)現(xiàn)比過往同期的進步幅度不可同日而語。這里要說一點,很多同學覺得BAT的核心成熟大設計部門就一定比其他好,但其實BAT內部也有很多稱得上內部創(chuàng)業(yè)的小型團隊(比如釘釘,比如早期的微信),在這些團隊里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一個完整產品「從0到1」的創(chuàng)建過程,同時又能享受到公司豐富的公用設計資源,在同樣的時間里帶給人的成長,比在成熟大部門里大部分時候只是做一個APP/網站里的一個小組件/小頁面,是要大得多的。
你現(xiàn)在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去發(fā)現(xiàn)去爭取去承擔,而不是機械被動地執(zhí)行,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太多的改變,卻會在將來的一天讓你受益匪淺。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鴻影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