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紅包 VS 微信轉賬,有何異同

11 評論 12945 瀏覽 33 收藏 9 分鐘

微信紅包和轉賬都是基于社交的支付手段,微信為什么還要設計兩個相似的功能?本文基于兩者的功能區(qū)別進行了分析與探究,與大家分享。

據微信官方介紹,微信紅包的實名用戶發(fā)紅包單個限額200元,若發(fā)群紅包無論普通紅包還是拼手氣紅包,單個最多只能領200元,單次最多可發(fā)100個;紅包每日最多可發(fā)200筆,單筆最高2萬元。

微信轉賬,賬戶一天最多可以轉賬100次,單日單筆最高20萬元,無月限額。

換句話說,微信轉賬的限額為微信紅包的10倍。兩者的金額上限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區(qū)別呢?

01 用戶場景

依筆者淺見,微信平臺對于微信紅包和微信轉賬細分了兩種不一樣的用戶場景。

  • “今天情人節(jié),給女朋友發(fā)個520的紅包”
  • “媽媽今天生日,發(fā)個紅包表示表示吧”
  • “過年了,在群里發(fā)個紅包搶一下喜慶喜慶”
  • “來來來,老板發(fā)紅包了,快來快來”

微信紅包的用戶場景更偏向于小額支付,發(fā)生在親友之間的場景比較多,其代表的不僅僅是金額交易,更代表著一種祝福的象征意義,在一些節(jié)假日或者特定節(jié)日,微信紅包更成為社交支付的高頻需求。

不知道你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打開紅包時,總會伴隨著喜悅,盡管可能紅包的金額只是一毛錢,可是你總感覺得到一種滿足。

所以說,相對于交易,微信支付更像是將傳統(tǒng)的紅包互聯網化,收紅包的人往往不在乎金額的多少,發(fā)紅包的人圖的更多是一種喜慶和祝福。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微信紅包只能等時間過期后自動退還而不能主動收回的原因。

微信轉賬的用戶場景則較多發(fā)生在交易金額量較大或者是單純的金額交易。比如買東西付款,與商家交易等,這種場景比較偏商業(yè)化的場景沒有這么多象征意義,只是資金流轉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微信給與其更多的思考空間,可以選擇兩小時后發(fā)送和24小時后發(fā)送,保留了在交易發(fā)生過程中的異??赡苄?。

再者,微信轉賬和微信紅包金額相差如此大可能也是微信團隊想要更大可能的區(qū)分兩個功能,給功能設置更加明確的使用場景吧。

02 交互設計

1. 頁面設計

(1)聊天頁樣式

(1)微信紅包的樣式包含的內容為【紅包標題+領取狀態(tài)】,在樣式中隱藏金額數據,對于領取狀態(tài)的更變采用輕提示方式,對方接收紅包時,微信不會以未讀消息形式提示用戶,而是在用戶進入該聊天界面的時候在最新消息會收到一條輕提示。

(2)微信轉賬的樣式包含的內容為【轉賬信息+金額】,領取狀態(tài)改變時,以未讀消息形式提示用戶,并根據圖標樣式區(qū)分領取狀態(tài)。

(2)發(fā)紅包/轉賬樣式

其實對月微信發(fā)紅包和轉賬的樣式內容,都是主要包括金額和留言,可是顯示方式不一樣。一開始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么紅包要在同一個頁面顯示兩次金額,后來,通過結合兩者的使用場景進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的猜想:

對于微信紅包,其實金額和留言具有同等的意義,就像日常我們給紅包一樣,給出的紅包的同時通常伴隨著一些祝福的話語,而不會只是單純的完成給紅包的動作,所以在頁面展示上,輸入金額和留言都以同樣方式顯示,兩者的重要性相同,可是,發(fā)送的金額又是用戶需要注意的內容,所以在頁面上用加粗放大字體再次顯示用戶輸入的金額,從而起到再次確認的作用;

對于轉賬來說,用戶更注重的是金額的多少,所以在頁面上弱化了留言的顯示。

2. 操作步驟

(1)微信紅包

收取微信紅包的步驟為:

  • 第一步,點開聊天界面紅包;
  • 第二步,點擊紅包頁的按鈕,等待紅包開啟;
  • 第三步,顯示紅包具體金額。

為什么要分三步這么麻煩而不能直接打開,原因有二:

1)營造期待感和驚喜感

一步步打開紅包的過程就像一步步通關,收到紅包時由于不知道紅包金額營造第一層驚喜感,打開紅包等待金額出現時進一步加深這種期待感,緊接著通過金幣轉動的等待中將這種期待感推至最高峰,最后通過紅包顯示的金額和金幣掉落的音效將期待感轉化為滿足感。

2)貼近現實情況

基于上述對于微信紅包的用戶場景的分析,對這個原因變更好的理解了,傳統(tǒng)收紅包的步驟:接到紅包-à拆開紅包-à看到紅包金額。而微信紅包的步驟恰恰是將線下收取紅包虛擬化,極其相似的還原了線下收紅包的過程。

(2)微信轉賬

微信轉賬的收取步驟為:第一步,打開轉賬圖標;第二步,點擊按鈕確認收取。

微信轉賬的樣式為文字+金額,在聊天界面就能清晰的看到轉賬的金額,減少了操作步驟,更加方便高效的完成交易操作。

在點擊打開后的操作界面顯示退還時間和“立即退還”操作,接收方,能主動實時將金額退還給發(fā)送方,擁有是否接收的選擇權。

發(fā)送方也可以通過選擇轉賬時間選擇交易時間,這樣交易雙方對交易都有更高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另外,在轉賬的時候可以進行備注這筆錢用到了何處,每個月下來,我們只需要翻翻交易記錄,每一筆錢的用處都非常清晰,不會讓大家不知道錢花去了哪里。

而微信紅包就不行了,雖然在發(fā)送的時候仍然可以備注,但只是會在紅包界面顯示,在交易記錄中只會顯示紅包,而不會顯示具體交易動向,所以微信轉賬很適合那種一個月不怎么記賬又支出比較大的用戶。

總結

總體而言,在微信的布局和對兩者的使用場景劃分上,轉賬偏向于功能性,而微信紅包更具趣味性,在微信逐漸推出的表情紅包、標題紅包、語音紅包等玩法也得以驗證。

 

本文由 @黃小云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以前一直很困惑為什么有兩種功能!這么看來,紅包功能是不是應該滿足的是用戶的社會需求,更有趣味性一點。

    來自美國 回復
  2. 情感賬戶

    來自四川 回復
  3. 引用《怪誕行為學》中的兩個概念:社會規(guī)范和市場規(guī)范
    轉賬的場景屬于市場規(guī)范,比如老板發(fā)工資,欠錢還債,其功能就是金錢轉出和轉入,對金額大小未做過多限制并且直接標明了金額數量,其目的性很強。
    紅包的場景屬于社會規(guī)范,給家人發(fā)生日紅包、過年紅包、孝心紅包、給朋友祝福等等,其意義就是現實生活中紅包的意義,其中包含人情及很多隱藏的人性需求,應用場景也非常廣,在紅包功能上可以做的產品設計也有很多發(fā)揮的空間。
    微信同時將這兩大類場景都考慮進去,確實把其他支付工具甩開一大截,因為絕大多數支付工具的產品設計都局限在了市場規(guī)范中。紅包是社交場景下的產物,而且市場需求是如此地巨大。

    來自北京 回復
  4. 如果把這個應用到實際場景中,紅包帶來更多的是驚喜,而轉賬則是很注重明確的金額數量,兩個功能應用的場景不一樣

    來自北京 回復
  5. 留名

    回復
  6. 那么紅包搶完時,是否可以增加一個紅包已搶完的系統(tǒng)消息,因為每當點開始紅包卻被搶完了的失望就像搶到紅包那么欣喜一樣

    回復
    1. 我也這么覺得

      來自吉林 回復
    2. 這個節(jié)點的存在是誘發(fā)更多的搶紅包行為,失望這種機制的存在是為了平衡

      來自廣東 回復
    3. 個人覺得如果說搶紅包代表的是一種驚喜,那么已搶完就削弱了這種驚喜度,只有喜沒有驚的過程是不完善的,再者,也降低了用戶參與的積極性

      來自廣東 回復
  7. 發(fā)紅包不是單個不超過200嗎

    回復
    1. 某些日子是可以發(fā)到520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