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識以及在產品中的運用——鳥籠邏輯(1)
本系列文章每次將選取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小知識,然后再找到它運用到產品中的實例,從而給大家以啟發(fā)。
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只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yǎng)過鳥。”人們會問:”那么,你要一個鳥籠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再說個小故事:筆者就是因為買了個Zippo最終學會抽煙的??墒?,我只是因為對這種精致的小玩意感興趣,并且上網看到了轉Zippo的視頻,所以才想要買一個的!但是結果就是,所有帶煙的朋友都以為我抽,見面就送一根,一來二去,也就學會了。
人們對鳥籠邏輯的解釋大致分為兩類
- 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所以一個理智的人,要學會摒棄慣性思維。
-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xù)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在產品設計中,鳥籠效益是有一個廣泛的應用——在設計中植入“鳥籠”,目的卻是要出售“鳥籠”里的商品或服務。說白了就是免費試用,收費增值服務的思路。
實例1:蘋果的產品策略——商業(yè)模式中的“鳥籠”
這個例子比較空泛,畢竟一個商業(yè)模式的成功,不是依附一個理論就能實現(xiàn)的,不過放在最前邊也是用一個不同的視角,說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
手機本身其實只是一個鳥籠。
蘋果本身性價比不高,價格頗貴,人們還是愿意跟隨這股潮流,原因即是出在他的售后服務上。其他手機品牌在打市場戰(zhàn)的時候都把重點放在手機本身這個“鳥籠”上,試問,一個再高級,性價比再高的手機,沒有大量的有趣實用的軟件支持,也不過就是用來打電話發(fā)短信聽音樂的簡單設備,或者可以看成能打電話的照相機。而蘋果公司的高明處在于將“鳥”放在你面前,你想拿回家“養(yǎng)”,那就先買個“籠子”吧。由此可見,起主導消費觀念的都是那只虛擬的鳥,生產者必須提供這樣的可能性,也就是消費導向性,讓它反作用于商品本身。
實例2:VSCOcam 付費濾鏡——產品設計中的“鳥籠”
工具類軟件是采用免費體驗、付費服務最多的門類。
VSCOcam這款app本身就是一只相當精美的鳥籠,其拖拽控制的交互模式,簡潔現(xiàn)代感十足的UI設計都被業(yè)內視為經典。這樣一款賞心悅目的app,自然會有人變成他的死忠粉。
當你體驗到這款app的強大和便利之后,是否想要更加專業(yè)的服務?付費濾鏡就在這里等著你。
實例3:安其拉之門——運營中的“鳥籠”
不知道是否還有魔獸世界的老戰(zhàn)友看到這篇文章。
安其拉是一個團隊副本的名字。它的開門任務是魔獸世界中第一個服務器級的大規(guī)模世界事件。不同于其它的RAID副本,在補丁上線的時候,安其拉并沒有輕易地向玩家們敞開大門,而是需要玩家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開啟。該服務器玩家對任務的參與度,直接關系著開門的速度。雖然這次事件導致了眾多的服務器崩潰和其它的性能問題,但是每個真正的老玩家都會對這段回憶津津樂道,覺得這個事件真是再美好不過了。
而這個活動的設計目的很明顯就是最大程度的預熱下一個版本的迭代。運營工作中一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針對版本更新做預熱宣傳。但是想這個任務一樣設計精巧、代入感十足的運營預熱實屬難得。這次活動通過精巧的任務設計,真正達到了全民期待新版本到來的目的。
總結起來,“鳥籠邏輯”的運用并不算少,可是成功的運用“鳥籠邏輯”的關鍵是什么呢?
- 鳥籠要足夠精致,
- 籠里的鳥要足夠有價值,值得你送出鳥籠。
- 鳥籠始終只是鳥籠,你需要并且把重點放在鳥上。
其中的道理其實很淺顯,所以我就不解釋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到這些東西,使自己的產品越來越好。
許士通(微信號tears1943),前搜狐暢游產品經理,目前從事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工作。研究生學習心理學,所以針對產品中的心理問題有很多思考。
本文由 @許士通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講解的通俗易懂又哲理十足,一看就是高級產品汪,??
(⊙v⊙)嗯
類似于打印機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