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產品定位就是圈子定位
幾塊錢評論:產品的定位大致決定了受眾規(guī)模,受眾形成圈子,圈子內又會形成小圈子。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圈子會體現你的身份等特征,你也會尋找符合自己身份等特征的圈子。來看一下MSN 與 QQ,Google 與 百度,vernote 與 有道云筆記,微信與陌陌等產品與圈子之間的關系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每個圈子的成員都有他們相似或相同的愛好,每個圈子相對來說也都有他們習慣使用的品牌和產品。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開法拉利、蘭博基尼的人大概不會經常與開夏利的人混在一起,穿戴普拉達、古琦的人大概也不會經常和穿阿迪、耐克的人混在一起。 在前互聯網時代,由于產品價格差異較大,因而產品能夠明顯體現出人們的身份,進而判斷出他們的圈子,但在互聯網時代,產品的價格差異并沒有那么大,且在不少產品都免費的情況下,圈子之間使用產品的差異還有那么大嗎?本文就將梳理一下互聯網時代產品與圈子之間的關系。 MSN VS QQ——商務圈VS生活圈 2012年年底,當微軟宣布將在2013年第一季度以 Skype 替代 MSN 的時候,它在中國并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當然原因并不是因為此政策不包括中國區(qū),而是因為那時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人在用 MSN 了。 2005年,當MSN姍姍來遲地進入中國的時候,QQ 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網絡通訊工具,但 這并不意味著MSN就沒有機會了,在那個時代,雖然QQ更加方便,體驗也更好,但它給不少人的印象卻是閑聊的工具,因此它在公司內部并不受歡迎,許多公司 明令禁止上班掛 QQ 。2008年當我在中關村做第一份正式工作的時候,我到公司的第一項任務是申請MSN,MSN在那個年代給人的印象是簡潔、大氣、商務 范,正因如此MSN在那個年代的商務通訊領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個年頭,如果你問客戶要 QQ ,對方很可能會鄙夷地看你一眼說:“(土鱉)我沒有 QQ , 我的MSN是……” 因為 MSN 與 QQ 的差異性,MSN在某些地區(qū)成為了商務網絡通訊第一工具,許多商務人士基于MSN形成了自己與 QQ 完全不同的圈子。 MSN 本有機會在商務通訊領域成為與 QQ 并駕齊驅的通訊工具,但最終它還是沒落了。姍姍來遲,本 來已經讓 MSN 在與 QQ 的競爭中沒有任何優(yōu)勢,更要命的是它患上了國外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的通病——失敗的本土化。與 QQ 相比,雖然MSN簡潔大氣,但從 功能與體驗上來說其與 QQ 相去甚遠,比如在群的容量上 MSN 群只有20人,而 QQ 群至少有100人。同時用過兩種工具的人,雖然對MSN難以割舍,但最終 卻也不得不忍痛割愛。在今天 MSN 已經成了許多人的記憶,我已經至少3年沒有打開過 MSN 了。 Google VS百度——墻外圈VS墻內圈 2006年Google正式進入中國,跟MSN一樣,它姍姍來遲,但面對咄咄逼人的百 度,Google并非不堪一擊。全球排名第一搜索引擎的品牌效應、干凈的界面加上能夠搜到墻外信息的優(yōu)勢,使Google在高端用戶、商業(yè)用戶以及墻外用 戶中形成了較強的口碑效應,以這些用戶構成的圈子形成了不同于百度用戶的圈子。曾有一度,Google的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了3成。試想,如果那時谷歌的 服務穩(wěn)定一些,本地化做的到位一些,也許它能夠鞏固陣地、迎頭趕上,像蘋果那樣由高端用戶滲透到中低端用戶,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Google自從正式進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活在百度的陰影中。在Google進入中國前一 年的的2005年,百度在NASDAQ成功上市,同時在alexa排名中超越新浪,成為第一中文網,而百度CEO李彥宏則在同年榮獲2005中國經濟年度 人物,百度在2005年可謂炙手可熱。雖然Google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曾超過30%,但百度一直牢牢將它摁在掌下,從未給它翻身的機會。 與Google遲鈍的本地化行動相比,作為本土公司的百度做出了一系列接地氣的舉動,貼吧、知 道、音樂等產品紛紛上線,在搜索引流方面,雖然競價推廣有點無下限,但卻深受中小企業(yè)的喜愛。百度成功的本地化策略使其逐漸將Google甩在了身后。而 Google另一個失敗的重大原因是其服務的不穩(wěn)定性,隔三差五地Google就打不開了,這對于用戶體驗是致命的傷害,一旦打不開Google,大部分 用戶只能轉向它的競爭對手——百度。于是百度逐漸將Google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一再壓縮,到Google退出中國后的幾年,Google中國的市場份額 已經長期在個位數徘徊了。當然,曾經Google的核心用戶——高端用戶、商業(yè)用戶以及墻外用戶形成的圈子也便被百度打破并收編了。 QQ空間 VS 新浪微博——三線城市圈VS一線城市圈 QQ空間作為中國最早的社交網絡之一已經存在多年,它伴隨著許多人從少年時代走向青年時代,成為 連接朋友之間必不可少的紐帶之一。近幾年來,人人網、開心網、微博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雖然它們曾叱咤一時,但最終卻不免落入活躍度降低的怪圈。然而這么 多年來,從沒有人說過QQ空間活躍度降低,學生在空間上傳他們的畢業(yè)照,新婚夫婦在空間上傳他們的結婚照,新媽媽在空間上傳他們的寶寶照,甚至步入中年的 人也在空間上傳他們的旅游照。當你在空間更新狀態(tài)后,永遠不要擔心自言自語的尷尬,一定會有朋友前來留言評論。QQ空間如此成功與其基于QQ這個通訊工具 形成的龐大體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開通QQ空間的人是因為在使用QQ過程中被引導開通的(就像現在360引導用戶安裝360瀏覽器一樣)。 基于QQ的龐大體系,QQ空間形成了同學、好朋友之間的強關系圈子,QQ空間中的好友,很多雖然 分隔兩地,但當過年回家時總還是要一聚敘舊。時至今日,QQ空間在三線以下城市依然魅力非凡,但與生活閑適的三線城市相比,生活、工作壓力都更大的一線城 市用戶已經沒有那么多得精力去更新自己QQ空間的說說和相冊了。 與QQ空間相比,新浪微博誕生較晚,由于其在推廣期間利用新浪龐大的媒體關系招攬大批娛樂界、體 育界、文藝界等各界明星、名人入駐,因而自一開始便形成了與QQ空間完全不同的氣質。又由于新浪微博用戶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單向的,而非QQ空間那樣雙向, 因而新浪微博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是一種弱關系——即單方關注的關系。至于圈子,新浪微博用戶之間形成的是基于同一類職業(yè)、興趣或媒體的圈子,他們之間可能算 不上朋友,但常因為討論、關注一個行業(yè)或一個領域的問題而形成圈子。這個圈子與QQ空間基于朋友關系以生活為主題的關系差異較大。 QQ空間與新浪微博形成的三線城市圈和一線城市圈當然也有交叉,但二者互不影響,因而這兩個圈子并非像上述兩個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共生共存、互不侵犯的關系。 Evernote VS 有道云筆記——中產圈VS屌絲圈 說到筆記工具,一位朋友@承哲 曾寫過一篇《盤點Evernote在中國的水土不服》,文中歷數了Evernote在中國本土化不利的地方,比如——沒有社會化分享,高額的收費以及復雜 的功能等等。Evernote這樣做弊端固然很大,但利端也不容忽視。先說高額的收費,在Evernote上,用戶只有60MB的免費空間,許多用戶反映 多上傳幾張大圖空間就沒了,但是對一般用戶來說,60M的空間是基本夠用的,且其使用體驗也是比較不錯的,對于用慣了Evernote的用戶——特別是中 產用戶來說,因為Evernote帶來的一貫良好體驗,所以他們是不太介意每月花30塊錢來付費的。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就經常在推薦Evernote并總是 自豪地說:“Evernote體驗不錯,我已經買了一年的空間?!?/p>
再說Evernote的復雜功能,比如圈點、食記、人脈等,雖然大部分用戶用不著,但當你看到它 們的時候,是不是感到一種高高的逼格?逼格這東西雖然有點虛,確是中產以上用戶比較看重的一種感覺。因為Evernote的國際品牌背書、較好的用戶體驗 以及高逼格的感覺(收費和復雜功能),它在中國的中產圈有著較好的口碑和使用率,目前其用戶已超500萬,奔著1000萬的目標大步邁進。 相對Evernote,有道云筆記的初始免費空間是2G——并且免費空間還會隨著在線時長不斷增 長,這幾乎對所有人都夠用了。有道云筆記在界面上不可思議的簡潔,使用方法相對Evernote也更加簡單。因為更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有道云筆記在發(fā)布 兩周年的時候用戶已突破1500萬。 筆記工具本是一個相對小眾的軟件,但隨著未來人們寫字習慣的改變,它同樣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 說到使用二者的圈子,除了上述分析的是否免費和更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之外,看二者對設備的支持力度也可以一窺一二。Evernote對蘋果設備的支持力度 好于安卓,而有道云筆記對安卓設備的支持力度好于蘋果(我要吐槽一下,有道云筆記在ipad上竟然不能分享)。從這點來看,Evernote的用戶是大部 分是基于中產的圈子,而有道云筆記大部分是基于屌絲的圈子。 至于二者的未來的誰更有可能勝出?如果Evernote的本地化成功,并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那么它可能會像蘋果VS小米那樣形成與有道云筆記不同的圈子。否則,形勢不容樂觀。 微信 VS 陌陌——熟人圈VS生人圈 微信誕生于2011年年初,在一大波即時通訊工具中,微信很快占據了上風,并用令人發(fā)指的速度迅 速增長,很快它將幾乎所有的同類工具甩在身后。微信的成功與其存在多年的QQ體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人的微信好友便來自QQ,在微信發(fā)展前期,你可 以將微信看作是移動版的QQ,將朋友圈看作是移動版的QQ空間(但二者并不完全一樣,后文詳述)。等到微信將手機號綁定后,它的用戶已經逐漸形成同學、朋 友、同事之間的強關系圈子。 陌陌幾乎與微信誕生于同時期,憑借在最一開始“陌生人社交”和“約炮神器”的標簽,陌陌的用戶也 實現了快速增長,雖然用戶數量難以與微信匹敵,但超過5000萬的用戶也已足夠讓陌陌偏安一隅了。不少人認為陌陌和微信是你死我活的關系,事實上情況并非 如此,微信的重要功能其實有兩個,其一為熟人社交,其二是陌生人社交(同樣是“約炮神器”),搖一搖和附近的人就是基于此做的工作。 當微信發(fā)展壯大之后,它漸漸淡化了“約炮”這個概念,但這一點卻被陌陌很好地繼承并發(fā)揚光大。許 多安裝了微信的人,并不介意同時安裝陌陌,需要聯系熟人的時候,他們會打開微信,無聊、想與陌生人約會或者約炮的時候,他們會打開陌陌。陌陌的用戶基于 “陌生人”這個概念形成了與微信不同的圈子。 未來微信能不能剿滅陌陌?我覺得只要陌陌持續(xù)與微信形成差異化戰(zhàn)略,雖然它可能難以撼動微信的地位,但也不會輕易被微信殺死,話說當一個蜀中劉備又有何不好? 微信的圈子 最后來說一下微信,上文說微信可以看成移動端的QQ,而朋友圈可以看成移動端的QQ空間,微信基 本可以看成移動端的QQ,但朋友圈并沒有這么簡單。在QQ空間里,如果你發(fā)布一個狀態(tài),評論者相互之間不管是否認識都可以看到,他們可以將你的圈子看得一 清二楚,聽過一個段子,某人在自己說說的評論下跟女朋友秀個恩愛,結果被父親看到,父親迅速打過電話詢問:“在你說說下面說‘我愛你’的誰?小小年紀不好 好學習……”但微信的朋友圈則不存在這個情況,如果在你狀態(tài)下留言的人相互之間相互不是好友,那么他們就看不到其他人的評論,關于這個小小的功能微博上有 個段子,大家一看便會欣然領會。 正因為這個簡單的設置,微信的用戶形成了朋友之間、同事之間、陌生好友之間等多個相互平行的圈 子,朋友間的對話同事無法涉入,同事間的討論,朋友同樣無法涉足,這樣,高低端用戶圈子自成體系,而不會相互侵擾,高端用戶因而維持著高端感,低端用戶也 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任何人想通過“二度空間”在微信上成為你好友的好友都不可能(在空間上就可以)。 這樣一個簡單的設置看似不經意,實質上使得微信逃離了要么僅僅是商務圈,要么僅僅是朋友圈的的部分圈子應用,成為高低端用戶通吃的應用。順便說一下,易信由于這個功能的缺失,已經不可能為用戶解決這樣的煩惱了。 不同圈子的人會普遍使用不同品牌的產品,這一點在前互聯網時代如此,在互聯網時代同樣如此,雖然 互聯網產品的特性使人們使用其產品的門檻大大降低,但同類產品的體驗、服務、氣質、感覺等因素不同,它們的使用者也不同,進而他們會形成高端、低端、商 務、生活、熟人、陌生人等不同的圈子。圈子從來不會消失,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當年孫悟空為唐僧畫了一個圈子,不讓他出來,唐僧自作聰明從圈子里走了出來,自以為走出圈子便不再有任何限制,但他始終不明白,自己走出了師徒的圈子,卻最終還是進入另一個圈子——諸佛的圈子。他始終不明白人的一生根本就繞不開圈子。 來源:鈦媒體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