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交產品如何消化現(xiàn)實生活中“圈子”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42.jpg)
首先,我們來回顧幾個場景。
時間是2009年,用戶A是一個大二的學生,他使用人人網(wǎng)來跟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們溝通。但是最近他遇到了問題,事情是這樣的:A有一群非常要好的兄弟們,沒事聊聊蒼老師、罵罵人、講講段子之類。這樣的交流方式讓A覺得真實和愉悅。但是同時,A的人人網(wǎng)好友中還有一些現(xiàn)在學校中的同學們,其中部分是女生,也有女神。A不希望把自己“不良”的一面展示給他們。但是,在人人網(wǎng)發(fā)狀態(tài),會推送給所有好友,沒辦法設置權限,沒辦法加密。為了女神們,A只好進行自我審查,盡量不發(fā)“敏感信息”,但這樣的代價是,他與他的好兄弟們漸行漸遠。
時間是2010年,用戶B是北京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師,平時喜歡玩微博。對于他來說,微博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跟朋友溝通,另一個,是運營他的個人品牌,有時候還能通過微博接到一些私活。但是最近,他發(fā)微博變得越來越謹慎,因為他發(fā)現(xiàn)他的上司關注了他。平時工作上的一些牢騷,吐槽老板,罵客戶的微博,他是不敢發(fā)了,但是沒有了這些,生活缺少了多少樂趣啊!他想要注冊一個新的賬號,但又有點兒舍不得這幾年積攢下來的2000多位粉絲。想來想去,他只好新注冊了一個叫“B-私人”的微博賬號,把他的朋友們重新follow了一遍。但是兩個賬號倒來倒去用起來很混亂,比如上次他就不小心把一條抱怨老板的微博用原來的賬號發(fā)了出去,雖然及時刪除,但依然嚇出了一身冷汗。
我們在使用線上社交工具的過程中,究竟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有哪些不同?為什么在現(xiàn)實中感覺并不明顯,甚至不存在的問題,在線上社交工具中會如此的明顯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先研究一下,我們在現(xiàn)實中的社交網(wǎng)絡模型是怎樣的。
用戶C是一個產品經(jīng)理,他在深圳一家著名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工作,他回憶了一下,在過去的一個月內他跟下面這些人有過交流:
在工作日,與公司的同事討論需求和設計,得出結論:開發(fā)一個提醒功能,在用戶的賬號余額小于xx元時通過彈tips的方式提醒用戶,如果用戶注冊了手機號,還可以使用短信提醒。(1)
晚上下班,有人在QQ“密友群”里發(fā)消息說,C大學喜歡的女神X2周后要結婚了。密友們在群里完整的八卦了一遍當年C追女神的故事,C也樂在其中。最后他們決定,去上海參加女神的婚禮。(2)
打電話給物業(yè),讓他們派人來家里修水管。(3)
給父母打電話,告訴他們國慶節(jié)回家;跟七大姑八大姨打電話,問他們要不要從香港帶化妝品。(4)
周末,陪女朋友看電影,順便喝杯咖啡。(5)
畫出網(wǎng)絡圖,再加上C本人,就是下面這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C的所有社交對象并不是混在在一起,而是形成了天然的圈子。
不同的圈子之間沒有交集,或者交集很少(只有一處,即C的其中一個大學同學也是他現(xiàn)在的同事)。
原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C的社交網(wǎng)絡除了Person to Person的結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結構,就是“圈子”。一般情況下,一個個體在不同的圈子里面,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特定的話題經(jīng)常只會在一個圈子內部被共享,而不會影響到另外的圈子;而不同圈子內部的成員之間經(jīng)常是處于社會隔離狀態(tài),互相并不認識,或者較少認識。
而在網(wǎng)絡上,則是這個樣子(如果現(xiàn)實中的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社交工具的話):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d19a6979711ef316d1388f6fd432f0ee2.jpg)
這樣的網(wǎng)絡結構意味著,任何一個用戶產生的任何UGC,將會被推送給他的所有好友,因為并不存在一個“好友分級系統(tǒng)”。如果將用戶C在現(xiàn)實中的社交平移到線上的結構,則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fad2aecfca1718b6d06ee023ec7cdc812.jpg)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社交產品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著手思考和解決。例如:
1、引入類似圈子的結構。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6b845f7829e25108e1a9104bc87a2aa62.jpg)
這里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如果我的圈子很多,每次這么選,多麻煩啊。其實我們再仔細的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并不需要把UGC的可見范圍分到這么細,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把一些特別敏感的人排除在外即可(例如老板),所以,朋友圈另外還提供了黑名單功能,黑名單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特殊的圈子。另外,總是會有一些人,你其實不喜歡,但是礙于面子,或者業(yè)務上有來往之類,你必須與他保持聯(lián)系。這樣的人,你才不會關心他中午吃了什么,家里的狗拉了幾次屎之類的。這其實還是“圈子”: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763c3b358086f0d10c2344867767e2992.jpg)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8e2e5cbb76754d2ae0fa0f6fcce13c282.jpg)
3、 關于社交關系中的親疏遠近
在你的所有社交關系中,一定會有一部分人,他們跟你特別親密,例如女友、閨蜜、紅顏知己等。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只是普通朋友,比如一些同事,一部分大學同學等。所以,現(xiàn)實社會中真正的圈子劃分,維度并不是唯一的。圈子其實更像是貼在所有社交對象身上的標簽,而不是物理結構。所以很多時候,圈子沒辦法根據(jù)簡單的算法算出來,至少目前還沒辦法算得特別精準(亦或者是,還沒用足夠大的市場前景來支持我們把它算的特別精準),但是不精準的算法所支撐的產品,一定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說不定哪天,自己的前女友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女友的“你可能認識的人”中。
不過,不精準也有不精準的玩法。有一種關系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就是“臨時關系”。例如上面提到的C請物業(yè)人員來維修水管,這時他就會跟維修人員建立一個臨時關系,水管一旦被修好,說不定他們這輩子都不會再進行任何社交了。這類臨時關系,在線上的社交產品中也會有體現(xiàn)。
![](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3/11/8feb6f3356b4421ed17a857040e0c7aa2.jpg)
參考文獻:《THE REAL LIFE SOCIAL NETWORK》?http://www.slideshare.net/padday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