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與經濟學優(yōu)化產品設計:讓用戶自然而然地做出更好選擇

0 評論 3009 瀏覽 12 收藏 14 分鐘

在產品設計中,善用一些其他學科的思維模型,能更好幫我們提高用戶體驗,達到更高的銷售轉化,也能形成更合理的產品邏輯。這篇文章,我們看看作者分享的這些產品優(yōu)化的技巧,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01 Why:為什么用戶決策需要“引導”?

在產品世界里,我們常常認為用戶的選擇是完全理性的,但事實遠非如此。

用戶決策的非理性:用戶在面對眾多選項時,往往受到情緒、習慣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非單純的理性分析。比如:最近的哪吒2,票房快到了100億,這時候有人打著愛國的旗號,或是引導“烏合之眾”的媒體視頻發(fā)出“國人站起來了,國內動畫站起來了”,這時候你如果反對或者不支持,那你肯定受到圍攻。那些人呢其實可能已經看過一次了,或者本沒有那么想看,但是就因為這“社會認同”的標簽打上,你會不自覺的受到情緒、外界環(huán)境、文化的影響,你就買了,這脫離了理性范疇,變得感性。

心理與經濟學的啟示: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會受到默認效應、誘餌效應、稀缺效應等因素的驅動;經濟學則揭示了“機會成本”和“損失厭惡”等現象。

1. 默認效應

如默認效應:當一個選項被設為默認選項,大多數人會傾向于接受,而不會主動更改。

比如:

1.外賣平臺的默認配送方式

在美團、餓了么點外賣時,商家通常會默認選“無需餐具”,這樣一來,大部分用戶都會直接接受這個選項,而不會特意去修改,間接推動了環(huán)保。

2.視頻網站的自動續(xù)費

騰訊視頻、愛奇藝、Netflix 等會員服務,默認勾選“自動續(xù)費”,如果用戶不主動取消,就會一直扣款。很多人本來只想開一個月,但由于懶得取消或忘記取消,結果就持續(xù)訂閱了。

3.iPhone 夜間自動更新

蘋果手機的系統(tǒng)更新默認在“夜間充電時自動安裝”,用戶懶得去改設置,就會順其自然地接受更新,而不會手動推遲。

2. 誘餌效應

如誘餌效應:在兩個選項之間加入一個“看似不劃算”的選項,讓其中一個變得更具吸引力。

比如:

1.爆米花定價策略(最經典案例)

在電影院,你會看到這樣的定價:

  • 小杯爆米花:20 元
  • 中杯爆米花:35 元(誘餌)
  • 大杯爆米花:38 元

你本來可能只想買小杯,但看到中杯和大杯的價格差距只有3元,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大杯,這就達到了商家提升客單價的目的。

2.星巴克的咖啡大小

星巴克通常有三種杯型:

  • 小杯(Tall):28 元
  • 中杯(Grande):32 元(誘餌)
  • 大杯(Venti):35 元

你可能本來想買小杯,但看到中杯和大杯價格差距很小,就會直接選大杯。

3. 稀缺效應

如稀缺效應:當某個商品或服務被標注為“數量有限”或“即將售罄”時,消費者會覺得更有價值,產生搶購心理。

比如:1.“雙11”限時搶購

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在“雙11”會顯示:“僅剩 5 件!”、“距離結束僅剩 10 分鐘!”,讓你覺得如果不馬上下單就可能錯過。

2.瑞幸咖啡的限量聯(lián)名款

例如瑞幸和茅臺聯(lián)名的“醬香拿鐵”,剛上線時宣傳“限量供應,賣完即止”,結果很多人瘋狂搶購,即便沒喝過也想嘗試。

3.耐克的 SNKRS 限量發(fā)售

耐克(Nike)的限量球鞋通常在 SNKRS APP 上發(fā)售,并且每次都會顯示“庫存極少”,導致用戶拼命搶購,甚至加價買二手市場的高價鞋。

4.小米手機的饑餓營銷

小米在新機發(fā)布時,經常采用“每輪開售 5 分鐘即售罄”的策略,讓人覺得“買不到=更珍貴”,從而刺激購買欲望。

而這些效應名詞也會涉及到經濟范疇的“機會成本與延誤損失”

4. 機會成本

比如機會成本:每當你做出一個選擇,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個可能更好的選擇。你無法同時擁有所有選項,因此需要權衡。也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1.去旅行 vs. 買奢侈品

你攢了 1 萬塊,準備去日本旅游,但如果改買一個 LV 包,意味著你放棄了一次旅行的經歷,而這次旅行的“可能的體驗”就是機會成本。

2.創(chuàng)業(yè) vs. 找工作

你決定自己創(chuàng)業(yè),意味著你放棄了一份 20W 年薪的工作,這份穩(wěn)定的薪資收入就是你的機會成本。如果創(chuàng)業(yè)失敗,你可能會后悔沒有選擇更穩(wěn)定的道路。

5. 損失厭惡

比如損失厭惡:人們對損失的痛苦,遠大于對等量收益的快樂。心理學研究表明,失去 100 塊的痛苦,大于賺到 100 塊的快樂。

1.理財虧損比賺錢更讓人焦慮

股票市場:你買了一只股票,漲了 10% 你可能無感,但如果跌了 10%,你就會覺得很難受,甚至可能割肉止損。這就是厭惡損失的心理作用

2.電商的“限時優(yōu)惠”促銷

你在淘寶看到“再不買,就恢復原價!”的倒計時,商家利用你的厭惡損失心理,讓你害怕“失去”這個優(yōu)惠,從而快速下單。

3.免費試用陷阱

許多軟件(比如 Apple Music、ChatGPT Plus)會提供“首月免費”,當你用了一個月后,你已經習慣了它的服務,再讓你停用,你會感覺像是“損失了”什么,于是你就繼續(xù)續(xù)費了。

4.彩票的“差一點中獎”效應

你買了一張彩票,結果只差一個數字就中大獎,你會覺得“差點就贏了”,甚至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筆財富,導致你想再買一次。

你會發(fā)現,默認效應、誘餌效應、稀缺效應和機會成本與厭惡損失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做產品營銷的時候,會優(yōu)先考慮人的心理以及經濟學上的行為決策,這有助于幫你理清邏輯,找到優(yōu)先級。

這類似與窮舉法,列出所有對你有利有害的影響因素,再進行利弊權衡,對它們進行排序,最后由決策者決策。

如果我們能巧妙地利用這些原理,不僅可以簡化用戶的決策過程,還能讓他們在“感覺自己做出了最佳選擇”的同時,實現更高的用戶留存與轉化。

02 How:如何利用這些原理進行產品設計?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們需要從三個層面來思考如何影響用戶決策——我使用的是黃金圈法則,你會發(fā)現全文都是用這個法則去推動的,大的結構到小的結構都是如此。

1. 核心驅動(Why)——激發(fā)用戶內心的需求

FOMO效應:指的是人們害怕錯過某些重要、好玩的、賺錢的、流行的東西,從而產生焦慮,甚至做出非理性的決定。利用“害怕錯過”的心理,傳遞信息時提醒用戶“限時優(yōu)惠”或“搶購倒計時”,讓用戶在心里產生緊迫感。

比如: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買了 iPhone 15 Pro,大家都在曬新機,你也想換新機,怕自己“落伍”或“跟不上潮流”。但實際上,你的 iPhone 13 還能再戰(zhàn) 2 年,并沒有必要升級。

互惠原則:在用戶享受免費試用、簽到獎勵等好處時,讓他們產生“欠回報”的心理,從而增加后續(xù)付費的可能。

比如:有些app會先免費后付費,也許你用習慣了就會繼續(xù)用,內心也會產生依賴感,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2. 方法策略(How)——降低決策成本,設置清晰路徑

默認選項設計:設置合理的默認選項,如預設支付方式或推薦套餐。這樣一來,用戶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去選擇,就能順利完成操作。

比如:美團支付中,系統(tǒng)自動選擇“零錢支付”,減少了用戶手動切換的負擔,從而提升了轉化率。

誘餌效應:在產品定價中引入一個看似“不理想”的中間選項,作為對比參照,推動用戶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方案。

比如:視頻網站中,通過設置“季度套餐比年度套餐略高”的定價結構,讓用戶覺得年度套餐更劃算,從而推動長周期訂閱。

3. 具體應用(What)——落地執(zhí)行,驗證效果

習慣路徑依賴:設計時注重延續(xù)用戶已有的操作習慣,避免大幅度的界面改版,保證用戶無縫體驗,增加平臺粘性。

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利用賬戶綁定和數據遷移,讓用戶在產品間切換成本極高,從而保持長期忠誠。

透明溝通與反饋:在優(yōu)化產品功能時,要明確告訴用戶每項默認設置和優(yōu)惠措施的背后原因,建立信任關系,避免讓用戶感覺“被套路”。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可以借助費曼學習法來內化這些原理:

簡單化:將“默認選項”、“誘餌效應”、“稀缺效應”等概念用簡明語言描述,如“默認選項就像自動駕駛,讓用戶省心省力”。

教別人:將這些設計理念解釋給團隊成員或合作伙伴聽,看看他們是否能用自己的話復述,這既能加深理解,也能發(fā)現盲點。

03 What:產品設計落地后的預期效果

當你在產品中成功運用這些心理和經濟學原理后,你會發(fā)現:

  • 用戶轉化率提升:默認選項和誘餌效應有效減少了用戶決策的猶豫和操作成本,用戶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平臺推薦的方案。
  • 用戶留存與忠誠度增加:習慣路徑依賴讓用戶在產品生態(tài)中產生依賴感,而互惠原則則通過“免費贈送”的小福利,建立起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長期關系。
  • 品牌信任感建立:透明的溝通和合理的激勵機制,使用戶在體驗過程中始終感覺到產品是為他們著想,而非單純追求商業(yè)利益。

最后:不耍流氓的產品是用戶所喜歡的,讓用戶自然而然的選擇,做好產品,即使你有點小心思,用戶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開發(fā)產品不是為了賺錢啊,難道為愛發(fā)電嗎?也有為愛發(fā)電的,但太少了。

總之呢,善用思維模型,它們能幫你更好的解決問題,除了上述名詞效應,還有很多,比如行為經濟學的“價格錨點”,“前景理論和確定性理論”,以及“框架效應和錨定效應”等等,不過有些是不太適用的,也不用強加這么多模型上去,秉持著適用原則即可。

本文由 @王富貴兒本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