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微信劃線功能(看這一篇就夠了)

0 評論 823 瀏覽 1 收藏 20 分鐘

劃線,對于一個已經擁有龐大用戶基數和高粘性的國民級應用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僅僅是為了方便用戶“劃重點”嗎? 為什么微信不增加一個“劃線”相關的知識管理工具?...... 帶著這些疑問,我決定剖析下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解答疑問的同時,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了解下它背后的設計邏輯和戰(zhàn)略意圖。

最近搞了個微信公眾號個人號,從單純的內容消費者轉變?yōu)榱藢懯帧R暯寝D換后,我才注意到“劃線”這個小功能。雖然看似不起眼,但還是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 為什么微信要在創(chuàng)作者視角下,重視“劃線”功能? 劃線,對于一個已經擁有龐大用戶基數和高粘性的國民級應用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 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僅僅是為了方便用戶“劃重點”嗎? 在拉新、促活、提高用戶粘性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出色的微信,推出劃線功能,背后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
  • 為什么微信不增加一個“劃線”相關的知識管理工具?既然用戶可以查看他人劃線,為何不能更方便地回顧自己的劃線記錄,形成個人知識庫?

帶著這些疑問,我決定剖析下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解答疑問的同時,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了解下它背后的設計邏輯和戰(zhàn)略意圖。

▲ 文章框架圖

一、功能解析

1.1 微信劃線是什么?

微信劃線,更準確的名稱是“微信公眾號劃線”,指的是用戶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中,通過長按或拖拽選中文本,對重要內容進行標記的功能。

▲ 微信劃線的C端圖示參考

-左側為文章內查看劃線、右側為劃線分享圖片

1.2 多端交互邏輯剖析

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設計簡潔直觀,符合微信一貫的“克制”風格,讓用戶可以快速上手,不額外增加認知負擔。下面我們分別從App端和PC端,以及用戶端和創(chuàng)作者端的角度,來詳細了解其交互邏輯:

用戶端(C端):

App:

觸發(fā)方式:

1、用戶在公眾號文章內長按文本后,會彈出操作選項,選擇“劃線”;

2、用戶在公眾號文章內長按文本后,直接轉發(fā)給好友。文本會連帶“劃線”。(細心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微信讀書中選詞會根據語言規(guī)則斷詞。因為微信中,有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或內置分詞算法。當前大多數閱讀器都已支持。)

操作選項: 可拖拽文字選擇所需操作的文本范圍,然后會彈出包含 “復制”、”轉發(fā)”、”劃線”、”收藏”、”搜一搜” 等選項的菜單。

▲ 手機端操作劃線的交互展示

查看劃線:

1、公眾號內。自己和其他用戶劃過的內容會以下劃線樣式顯示(自己劃線的部分是綠色實線,其他人劃線的部分是綠色虛線)。 可以點擊劃線文本,查看操作彈窗;

2、對話框內。查看劃線的分享圖片時,可以直接點擊“查看原文”。

PC端:

觸發(fā)方式: 由于PC端沒有“長按”手勢,因此需要鼠標拖選文本后彈出菜單。 右鍵菜單提供劃線選項。

操作選項: 與App端類似,提供劃線選項。

查看劃線: 與App端一樣,自己和其他用戶劃過的內容會以高亮顯示。

創(chuàng)作者端(B端):

App端(公眾號助手):

數據查看: 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助手App,查看文章的熱門劃線內容,了解用戶對哪些內容更感興趣。

▲ 公眾號助手中,查看劃線內容

PC端(公眾號后臺):

數據查看: 呈現(xiàn)內容與APP一致。

跨端增刪查的一致性

無論是在App端還是PC端,用戶都可以方便地進行劃線、查看劃線、刪除劃線等操作,保證了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創(chuàng)作者也可以在不同端查看劃線數據,以便進行內容優(yōu)化。

二、競品分析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微信公眾號劃線功能的特點和價值,我選擇一款較有代表性的競品進行對比分析:

微信讀書app

微信讀書是基于微信關系鏈的閱讀應用,它的核心是“社交化閱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劃線功能特點:多顏色多樣式劃線、多端劃線同步、支持將劃線內容分享到微信或保存圖片、查看他人劃線、可以針對劃線內容,寫想法并與其他用戶討論。

交互方式:

劃線操作:長按文本按詞選擇,彈出菜單,選擇劃線顏色。

查看劃線:點擊劃線內容,可以查看自己的想法和其他用戶的想法。

功能對比

微信公眾號劃線功能可以借鑒的部分

社交互動: 增加劃線內容評論功能,允許用戶對劃線內容發(fā)表評論和看法,促進交流和討論。

增加劃線內容分享功能,允許用戶將劃線內容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擴大文章的影響力。(截止我發(fā)文之前,已經在部分公眾號上看到了類似功能)

三、價值與增長評估

在最初寫這篇文章時,習慣性地從“促活、拉新、提粘性”來思考功能價值。有意思的是,微信作為“國民級 Super App”,似乎并不能套用。想了想覺得,微信坐擁龐大的用戶量,它的持續(xù)迭代,是為了適應用戶習慣的變化,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避免跌下神壇。

記得張小龍之前曾經說過“產品不應該為了做而做,而應該想清楚為什么要做”。所以我重新審視后,對微信推出劃線功能,有了如下的價值理解:

3.1 對用戶的價值

它就像我們在閱讀紙質書籍時,用筆劃重點一樣。旨在幫助用戶:

  • 快速定位重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幫助用戶從冗長的文章中快速定位核心內容,節(jié)省閱讀時間。
  • 加深理解。通過劃線這一動作,加深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 便于回顧。方便用戶在日后回顧文章時,快速找到關鍵信息,提高信息復用率。

3.2 對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微信劃線的價值主要在于

  • 數據洞察: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公眾號后臺的數據,了解用戶對哪些內容更感興趣,從而優(yōu)化內容創(chuàng)作方向。
  • 促進傳播:鼓勵用戶劃線,相當于鼓勵用戶參與互動,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轉發(fā)和分享。

3.3 對平臺而言,優(yōu)化了知識分享的閉環(huán)

早在20年左右,微信便上線了 “浮窗” 功能, 允許用戶將文章等內容作為 “參考資料” 或 “待辦事項” 隨時掛起, 從而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

而現(xiàn)在,微信又推出了 “劃線” 功能,它可以在不打斷用戶閱讀的情況下進行分享。既保證了用戶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也保證了信息傳遞和留存的時效性。 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路, 正是微信對用戶體驗極致追求的體現(xiàn)。

從浮窗到劃線, 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集 “閱讀 – 思考 – 劃線 – 分享 – 溝通” 于一體的知識分享與交流的閉環(huán)。

具體來說,這個閉環(huán):

  • 連接了內容與用戶——優(yōu)化了沉浸式閱讀體驗。
  • 連接了用戶與用戶——促進了信息流通。
  • 連接了創(chuàng)作者與用戶——通過多維度數據驅動內容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劃線數據了解用戶關注點,優(yōu)化內容創(chuàng)作,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 助力微信搜一搜(猜測)。劃線內容可以作為關鍵詞,提升文章在微信搜一搜中的排名,增加文章的曝光度。

3.4 量化劃線功能的成功——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更好地評估微信劃線功能的價值, 可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

1)總體情況:

(1)功能使用情況:

3.4.1.1.1 劃線覆蓋率。統(tǒng)計周期內,存在劃線功能的文章占總文章數的比例,反映劃線功能的整體普及程度。例如:本月劃線覆蓋率約為 60%。

3.4.1.1.2 用戶參與度:

  1. 篇均劃線用戶數。每篇文章平均有多少用戶參與劃線, 反映用戶對劃線功能的接受程度。例如:本月篇均劃線用戶數約為 150 人。
  2. 篇均劃線次數。每篇文章平均被劃線多少次, 反映用戶對劃線功能的活躍程度。例如:本月篇均劃線次數約為 500 次。

3.4.1.1.3 劃線內容分布

劃線內容類型占比。統(tǒng)計用戶劃線的內容類型(如金句、觀點、論據等)占比,了解用戶關注的內容類型。例如:用戶劃線的金句占比 40%,觀點占比 30%,論據占比 20%,其他占比 10%。(可能使用的是「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中的「文本模型」)

(2)用戶價值評估:

  • 劃線用戶留存率(公眾號閱讀留存)。劃線用戶的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等,衡量劃線功能對用戶粘性的提升效果。例如:劃線用戶的 7 日留存率為 30%,比未劃線用戶高 5%。
  • 互動指標提升情況對比。比較劃線文章與未劃線文章的閱讀完成率、點贊數、評論數、分享數等指標,評估劃線功能對用戶互動的促進作用。例如:劃線文章的閱讀完成率比未劃線文章高 10%,評論數高 20%。

2)不同創(chuàng)作者維度(內部數據)

(1)分層數據分析:

  1. 將創(chuàng)作者劃分為不同層級(如頭部、腰部、尾部),分別統(tǒng)計其文章的劃線覆蓋率、用戶參與度、互動指標等數據,了解劃線功能對不同類型創(chuàng)作者的影響。
  2. 分析不同領域創(chuàng)作者的劃線數據,了解不同領域用戶的閱讀偏好。?例如:科技類文章的劃線用戶更關注技術細節(jié),情感類文章的劃線用戶更關注情感共鳴。

(2)長期趨勢跟蹤:

等比例抽取少量典型樣本,跟蹤并分析這部分創(chuàng)作者一段時間內的劃線數據變化趨勢, 評估劃線功能對其內容創(chuàng)作的長期影響,以便于平臺動態(tài)調整“創(chuàng)作者激勵政策”。

3)不同推文維度(內部數據)

(1)傳播效果分析

傳播系數(K值)。統(tǒng)計每篇文章中,分享劃線片段的用戶平均能帶來多少新增瀏覽用戶。為公眾號二級頁面提供推薦參考。例如: 針對文章XXX,每位分享劃線文章的用戶, 平均能帶來 0.2 個新增瀏覽用戶。

(如果 K 值 > 1, 則表明文章具有病毒式傳播潛力)

*需要注意的是,該指標一定情況下也可以從創(chuàng)作者維度統(tǒng)計??梢杂糜谕愇恼螺^多但沒有數據參考情況下的推薦。

4)創(chuàng)作者用戶呈現(xiàn)數據(賦能創(chuàng)作者)

為了更好地評估微信劃線功能的價值,可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

  • 數據看板。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簡潔明了的數據看板。
  • 展示其文章的用戶參與度、熱門劃線內容等核心數據。

四、需求權衡及可行迭代分析

在微信現(xiàn)有的產品框架下,劃線功能被刻意設計得很“輕量”。為什么不做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管理工具?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 克制的產品定位。微信秉持“用完即走”理念,避免用戶深度沉溺。
  2. 已有替代方案。目前用戶可以通過“收藏”功能管理劃線內容。
  3. 用戶需求優(yōu)先級&復雜度。由于收藏功能已覆蓋部分需求,ROI 不高。
  4. 數據安全與隱私(猜測)。個人劃線的云端存儲,可能帶來隱私和安全相關的增量成本。

4.1 功能擴展

理論上,微信不會讓劃線功能變成一個復雜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而是會始終保持輕量,側重于增強用戶連接。

基于微信的產品風格,未來可能會圍繞劃線功能進行小幅優(yōu)化,例如:

  • 提供統(tǒng)一的劃線管理功能。
  • 增強劃線的互動性(如評論、點贊)。
  • 進一步結合“搜一搜”,讓劃線成為信息索引的一部分。

五、總結

5.1 劃線功能的核心價值回顧

微信公眾號的劃線功能,看似是一個小改動,但其背后體現(xiàn)了微信貫穿始終的產品理念:克制、連接、尋求生態(tài)價值。

  • 對用戶而言,劃線功能提升了信息獲取效率,幫助用戶更好地記錄、分享和理解內容。
  • 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它提供了內容數據反饋,增強了內容的傳播和互動。
  • 對微信生態(tài)而言,劃線是完善知識分享閉環(huán)的一環(huán),使得內容的消費、沉淀和傳播更加流暢。

而微信團隊的選擇,并不是把它做成一個“知識管理工具”,而是保持最輕量的交互,專注于標記和傳播,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了“克制的產品設計”。

5.2 微信的產品哲學:克制與連接

克制—— 微信的產品設計一直強調“用完即走”,避免無謂的功能堆砌。劃線功能雖然有進一步擴展的可能性,但目前保持了“輕量級標記+社交傳播”的模式,這符合微信一貫的產品策略。

連接—— 通過劃線,用戶不僅能標記內容,還能分享和交流,甚至可能促進公眾號文章的二次傳播。這種“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正是微信設計產品的核心思路。微信的劃線功能,不僅僅是一個閱讀輔助工具,更是社交傳播鏈條中的一環(huán)。它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微信的內容生態(tài)。

5.3 給產品同學的啟示

  1. “小功能”也能創(chuàng)造“大價值”。一個好的產品設計,不一定需要大刀闊斧地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微小的改動就能顯著提升用戶體驗。劃線功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沒有改變公眾號的核心邏輯,但卻提升了閱讀效率和分享體驗。
  2. 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難。許多產品經理容易陷入“功能堆砌”的陷阱,而微信團隊的“克制”理念告訴我們,優(yōu)秀的產品設計,往往是在復雜需求中找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對于任何新功能,思考它是否真正必要,而不是因為“技術上可以做”就去做。
  3. 關注“連接”而非孤立的功能。劃線功能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標記文本”,更在于它如何增強人與內容、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在設計產品時,思考它是否能融入整個生態(tài),是否能提高用戶之間的互動,而不僅僅是一個“單點功能”。

最后留一個開放性問題,可以來一起討論下:

劃線這個功能在公眾號管理后臺的權重看似不低,似乎是想讓發(fā)布者看到熱門信息有什么。但是有至少一個用戶劃線就會把劃線內容展示給所有查看他公眾號的用戶,為什么?

本文由 @產品狗阿穗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微信官方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