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得明白的產品經理?

5 評論 16788 瀏覽 94 收藏 17 分鐘

為了更順利地開展工作,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本文作者給大家介紹了邏輯論證基本方法中兩個特別好用的工具:歸納與演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篇文章是《解決復雜問題方法論》的第三篇文章。上一篇文章我們主要圍繞“因果關系”展開了兩種思考方式“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本篇主要介紹“垂直思考”為大家提供邏輯論證基本方法中兩個特別好用的工具:歸納與演繹,以及我在工作中是如何使用這兩個工具的。

邏輯論證指的是用已知為真的判斷通過邏輯推理確定另一個判斷真假的思維過程,從概念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里面這里面有兩個條件:

  • 條件一:界定判斷是否為真;
  • 條件二:界定推理是否正確;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第二個條件——推理(第一個條件主要涉及到概念,判斷等邏輯學知識,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下黑格爾《邏輯學》的下卷)。

一般來說邏輯論證由結論、數據、論據三部分構成,就是下面這個“邏輯三角”,而歸納和演繹是邏輯論證中兩個比較初級的方法,歸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下面我會分別介紹: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一、歸納推理

從廣義來說,歸納方法包括傳統(tǒng)歸納,類比和統(tǒng)計,他們都是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客觀存在出來,從不同角度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同時歸納推理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

1. 傳統(tǒng)歸納法

傳統(tǒng)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概括出共性的方法,比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1. 昨天太陽從東方升起;
  2. 今天太陽也從東方升起;
  3. 那么明天太陽也會從東方升起;

這個就是簡單的歸納法,那他對我們工作中有什么作用呢,比如我們做產品都要調研(chao)競品吧,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歸納的過程。

舉個具體的例子,前端時間我在研究教育產品,我調研了一些主流的在線教育產品,比如:新東方,好未來等等。

我總結了他們共性,發(fā)現他們好像符合以下的模型: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拿好未來舉例,學習者的起點就是一些成績有待提高的中小學生,學習者期望終點就是“提高成績”(交付目標),那么怎么縮短這個差距呢?

  1. 首先由教研團隊輸出教學內容(優(yōu)質課程及練習題);
  2. 然后讓學習者完成教學活動(什么7步教學法啥的,反正就是各種考試);
  3. 最后讓老師對學生完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給予反饋。

我再看另外一些“公認”比較偉大的教育公司,比如大學,發(fā)現他們好像符合以下的模型: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拿這個星球最牛的教育公司哈佛舉例,學習者起點都是一些被篩選過后全球最聰明的大腦,學習者期望的“最低標準”的終點就是“順利畢業(yè)”,那么怎么縮短這個差距呢?

那就是幫助學生建立互動關系,和老師的互動、環(huán)境互動、學生的互動。

說白一點,大學其實就是按標準篩選了一群學生,然后幫他們與老師,其他同學,環(huán)境產生互動(比如研究某課題小組,創(chuàng)業(yè)團隊),最后實現的是這些學生有可能搞出個諾貝爾獎或者搞家轟動世界的公司

如果你問我哪個好?我認為都挺好。

第一個的核心邏輯是培養(yǎng)牛老師;第二個的核心邏輯是培養(yǎng)牛學生。

好了,回歸正題,以上推理我們其實就是使用的傳統(tǒng)歸納法,再次強調歸納推理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但是歸納法有個大bug,那就是在于你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新的例子,只需要一個特例,就可以打破所有之前的認知

什么意思呢?用邏輯三角我們之前推理太陽升起的例子,我們會發(fā)現,這里面有一個隱含假設就是“明天與今天一樣”,但我們難免會遇到“黑天鵝”事件,面對黑天鵝事件,傳統(tǒng)歸納法毫無辦法,而且黑天鵝出現的情況是無法知道的,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的世界,這就需要概率思維的補充(這里就不展開講了,感興趣同學可以留言,我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2. 類比法:

類比法是從一類客體的知識通過比較向另一類客體知識過度的方法,類比是人類大腦默認的思考模式,它是你腦中自動運行的系統(tǒng)軟件,這可以算是人性的特點,你可以說它的缺點,也可以說它是優(yōu)點。

什么情況是缺點呢?“一般用類比做論證大多都不靠譜”;什么情況是優(yōu)點呢?“用類比啟動創(chuàng)意比較靠譜”。

比如舉個常見的用類比做論證的例子,產品新人想做一個功能一般都會說“你看人家微信都做這個功能了,我們也應該這么做,你如果質疑我,就是否定微信產品經理嘍?”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搬出邏輯三角,找出對方的隱含假設“我們和微信一樣”。然后論證兩件事的相似度,有些時候只是看起來相似,實際上相似度并不高。

或者,它們在一些方面的確很相似,但是這些相似點,和你想要推導出的相似點,其實八竿子都打不著,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保持警惕。

再舉個用類比啟動創(chuàng)意的例子,這些例子太多了,人類類比鳥兒制造飛機等等,舉個我的例子,前面我們說好未來做教育打造一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反饋的系統(tǒng),那么我們怎么用類比怎么讓每一步都做到極致呢?

針對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類比成電影,為什么這么說?

教學內容和電影本質上都是對人類大腦認知進行設計,比如好萊塢電影在幾分鐘的時候出現沖突,幾分鐘的時候出現愛情,這些都是基于人類認知科學理論設計的,那么我們想想如果把課程排成好萊塢大片,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不去上學了。

同理,針對教學活動(各種練習)類比成游戲,借鑒游戲四要素(角色,情景,沖突,解決方案)那么媽媽也不用擔心我們不寫作業(yè)了。

3. 穆勒五法:

這里再給大家介紹一種科學的歸納法“穆勒五法”,主要是:

求同/求異法

如果有一個共同的因素使得被考察的現象出現在各個場合中,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時候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么,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被某個考察現象的原因。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李雷用的就是求同存異法,從數據中發(fā)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所有付費用戶有一個共同行為那就是他們都會完整試看一門課程,而非付費用戶沒有這個試看這個行為,這里試看這個行為可能就是提高付費轉化的關鍵點。

剩余法:

如果已知某一復合現象中的某部分與某些因素有直接關系,那么這個復合現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當我們回到家發(fā)現家里燈不亮,那么我們可以進行如下驗證。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共變法: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與另一現象共同變化,那么前一現象就是后一現象的原因,比如一到各種節(jié)日,總有各種公司變著法的趁熱點。

二、演繹推理

前面我們主要介紹了歸納法,歸納法的bug是面對“黑天鵝”事件毫無辦法,下面我們介紹另一個重要的邏輯論證法——演繹法。

我們知道,哲科思維的重要特征是基于一個正確的假設(公式或公理),然后經過嚴格的演繹邏輯推演得出結論,這種推理的方法就是演繹法,人類1%的知識來自于演繹法,但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1%。

1. 直言三段論

我們最常見的三段論是由西方的“邏輯之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它指的是由兩個正確判斷作前提,和一個判斷作結論組成的推理,三段論中包含三個部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如果我們把一個邏輯三角的結論,當做下一個邏輯三角的底角,那就可以繼續(xù)推理出下一個三段論,這個過程可以不斷進行下去,也就構成了一個邏輯鏈條。

舉個例子,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著名的“非連續(xù)性”原理就是基于愛因斯坦相對論,王東岳老師的遞弱代償推理出來的,完全是演繹法。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2. 假設分析

運用三段論其前提一定要是真實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否則就推不出正確的結論,所以,為了確保我們的前提都是可靠的,那就要進行假設分析,將前提都當作可能出錯的假設,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它們的可信程度,這里有兩個步驟:

發(fā)現假設

其實就是發(fā)現對方論證的隱含假設,一般這類論證直接從事實推理到結論,中間漏掉論據的論證,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搬出邏輯三角發(fā)現對方的隱含假設,這里舉兩種類型的判斷(想了解具體可以看黑格爾《邏輯學》下卷)。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主觀判斷(價值判斷假設):比如前文舉的產品新人類比論證就是這種情況,他的隱含假設就是“微信與我們一樣”,明顯這就是對方的主觀判斷;

客觀判斷(事實判斷假設):比如上篇文章中李雷的對于價格與產品轉化率關系的論證,他說“目前轉化率低可能是因為在沒有體驗產品價值之前覺得產品價格較高,決策成本大”這里他的隱含假設是“一般情況下,價格與轉化率應該成反比”,這里,他的隱含假設是符合“凱恩斯價格與需求均衡理論”的,但最好能找?guī)讉€非付費用戶實地調研確認一下。

3. 質疑假設

面對你認為不靠譜的隱含假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問對方3個問題即可:

  • 真的是這樣嗎?
  • 總是這樣嗎?
  • 有沒有例外?

三、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系

科學發(fā)展史,任何重大的科學發(fā)現都必須同時運用歸納與演繹。

1. 歸納是認識的基礎,但歸納本身離不開演繹

歸納以演繹為起點:歸納是從觀察和實驗中搜集經驗材料開始的,但搜集不是盲目進行的鵝,而是在演繹推理指導下進行的,它規(guī)定了歸納活動的目的和方向,比如我們做產品都知道,你如果針對女性設計的產品,你不能去調研針對彪行大漢產品吧,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潛移默化的發(fā)生了演繹推理。

歸納所得出的結論必須要靠演繹補充和修正:單純歸納可能會造成以偏概全謬誤,就像前文中產品新人的例子。

2. 同時演繹離不開歸納

作為演繹出發(fā)點的公理,定律,假設都是歸納的結果,比如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大陸漂移假說等等,那么這么看歸納是演繹的基礎。

演繹推理結論還必須通過歸納證實,如果發(fā)現新的事實與演繹導出結論不符,那么這種結論做出必要的修正。

如何邏輯思考,做一個想的明白的人

邏輯論證是一門很大的學科,這里只是拋磚引玉介紹了一小部分。

比如邏輯論證的方法除了歸納與演繹,還有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等等,這里就不展開贅述,針對“因果關系”這部分的文章就結束了,之前我們核心介紹了針對一個確定的目標,如何通過水平思考拆解,找到重要程度高的切入點,同時通過垂直思考(歸納與演繹)深入分析,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手段。

后面的文章就正式進入設計控制系統(tǒng)和反饋系統(tǒng)的介紹了,敬請關注~

 

作者:閆琨,公眾號:琨少筆記

本文由 @閆琨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求更新和書籍推薦

    回復
  2. 金字塔原理

    來自北京 回復
  3. 自然辯證法嗎?

    回復
  4. 思維導圖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