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不能只做需求的搬運工

4 評論 11207 瀏覽 76 收藏 17 分鐘

需求變質與需求生態(tài),是筆者最近發(fā)現的一種需求理論(你可以認為是一種方法論),在近幾個月的學習與工作期間,我對它有了更深一步的領悟,上周應熟稔的產品培訓機構講座邀請,我開了一堂講座。講座其實準備的相當不充分,但讓我有了新的感悟,于是有了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理由。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允許筆者用一個對筆者影響頗深的,可能不太雅觀的故事講述需求,偽需求,滿足需求和創(chuàng)造需求:

在中國西北的一個山區(qū),其中有一個村子每年常年貧困,偏偏這個村子計劃生育也搞得很差,幾乎每家每戶都是超生,于是就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因為這個村子的存在,村子所在的縣每年都被評為貧困縣,計劃生育重點治理縣??h里很震怒,勒令鎮(zhèn)長大力治理,于是鎮(zhèn)長就跑到村子里大力宣傳,宣講會講了很多次,但完全沒有什么作用。于是鎮(zhèn)長是換了一個又一個,終于換到了外地來的新鎮(zhèn)長,新鎮(zhèn)長到任后就首先去視察了這個村子,結果發(fā)現這個村子真的很窮啊,不僅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車都沒幾輛,連電也沒通,村民都還在用煤油燈。

新鎮(zhèn)長沒有做什么宣講會,回去之后苦苦思索了一番就下令馬上給村子通上電,然后由鎮(zhèn)上出錢為村子裝了個喇叭還有幾臺電視機,計劃生育的事情只字不提。其他同僚都很納悶:新鎮(zhèn)長怎么做起善事了,差事完不成早晚要下臺的。

于是秘書就問新鎮(zhèn)長這是為什么呀,新鎮(zhèn)長就告訴他:村子沒有電,村民整體沒有新鮮事值得關注的,到了傍晚五六點的時候天就黑了,黑了就得回家,回家想要省點煤油錢就只能早點睡了。但是這么早就睡了,人的精力根本還很旺盛呢,睡不著怎么辦呢?還不就真剩下那唯一的床上運動了嘛,所以這才越窮越生啊。

秘書一聽,恍然大悟。

果然裝了電后,晚上村民可以去看電視、在電燈下聊天或者下下棋,有了事情做,過了幾年這個村子生育數量大大降低,縣里也終于甩掉了超生的帽子。

故事講完了,請不要一笑了之,相信注意聽故事的你也一定被鎮(zhèn)長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所折服。這堪稱是極具中國國情的“福特與馬”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下面幾件事:

沒有電村民閑著沒事做是需求;村民缺乏素質教育,對計劃生育漠視是偽需求;鎮(zhèn)長給村子通了電,村民有事可做是滿足/解決需求;通了電村民無師自通地發(fā)明了許多消磨時間得活動是創(chuàng)造需求。

發(fā)現需求,解決需求,創(chuàng)造需求,這三點可以說是產品人存在的意義。但絕大多數產品人只是在做解決需求這個部分,需求的發(fā)現者往往是老板、客戶或者用戶,產品人做了許多辨別需求真假的事情。至于創(chuàng)造需求似乎只是諸如喬布斯這樣神一般的人物才能做的事情。

從KANO模型探需求

KANO模型是產品經理熟悉的一種需求模型,它把一個功能根據它帶給用戶的感受及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簡單的分為了基本型需求(有了不在意,沒有就根本不用產品),期望型需求(有了很高興,沒有很傷心),興奮型需求(有了很高興,沒有也無所謂),如下:

1

由于很難界定理所檔案與勉強接受這兩種感覺,所以筆者把KANO模型改成了下面的九宮格

2

至于需求金字塔模型,筆者認同它在實現難度上的分級。但在需求數量上,筆者認為應該如下圖所示:

3

筆者認為具有無限可能的興奮型需求,是多于期望型和基本型需求的?;拘托枨笠讶宦涞?,期望型及興奮型需求都是用戶所追求的、飄在天上的需求。

那么是不是那些飄得越高的興奮型需求就越受用戶歡迎?

其實并非如此,興奮型的需求固然能夠讓用戶在短時間內興奮,達到激活用戶的作用,但由于實用性太差,或學習成本太高以至于發(fā)燒快,退燒也快,退燒之后用戶極有可能對這個功能完全失去興趣,但作為功能的開發(fā)者,還需要繼續(xù)優(yōu)化、迭代、兼容這個可有可無的功能。

諸多現象級產品,如臉萌、足跡等,在被曝光后引發(fā)了全民追捧,足跡更是服務器被擠爆,資本也是緊隨而來,但他們又紅火了多久呢?一周,兩周?現在他們怎么樣,還有誰在關心嗎?

激情退去,疲倦不斷。不要讓本可能大放光明的需求成了運營的活動需要,用過了就下架。

而同樣能夠給用戶帶來興奮的期望型需求,雖然往往不如興奮型需求那樣刺激用戶,但在用戶獲得之后往往能夠產生相當的依賴性,具有興奮型需求所不具備的存活幾率和生命力。這種需求,在筆者看來,更具有開發(fā)的價值及后續(xù)價值。

或者說:需求就是期望。

需求變質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假設村民已知了晚上大家通過聊天、下棋來消磨時間,而不是天一黑就各回各家,那么村民愿意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沒有電呢,村民利用的是星光或者煤油燈,他們還會那么興奮嗎?當然不會。

為什么同一件事情在某些條件不同的情況下,對人們的意義不同呢?

換到產品視角,筆者該這么問:一個功能在什么時候上線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呢?

在移動電話沒有面世前,人們用座機打電話,用笨拙的臺式電腦辦公上網,如果有人告訴他們將會出現一部能辦公能上網的座機電話,或者一部能打電話的臺式電腦,人們也許會很興奮,但想想吧,我用座機打電話,用臺式電腦上網就好了,何必要把它合在一起呢?這不是自找麻煩嗎?這個時候“一部能辦公能上網的座機電話,或者一部能打電話的臺式電腦”對當時的用戶來說,是一個興奮型需求。

后來移動電話出現了,它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打電話,再也不必守著纏著一堆電話線的座機了,這個時候能夠上網,還具備MP3功能的iPhone出現,迅速占領了用戶的口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你也許深以為然:興奮型需求的威力真大。但,iPhone帶來的能上網的、具有MP3播放的這些功能,真的還是興奮型需求嗎?

移動電話帶來的是攜帶方便,MP3等音樂播放器培養(yǎng)了用戶使用便攜式工具聽音樂的習慣,萬維網的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人會上網、愛上網,觸摸屏幕等硬件的發(fā)展給用戶帶來了無限的遐想…..iPhone的出現,其實是建立在諸多看似不相關的基礎之上的,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的綜合。

但大抵說來,iPhone在它出現時,已經由一個興奮型需求變成了多個期望型需求的綜合體。它綜合了諸多領域的期望型需求,橫空出世在人們的視線,引發(fā)了理所當然的追捧。

那么需求是如何,并何時變質的呢?

3

原期望需求落地后,經過一段時間,漸漸培養(yǎng)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增強了依賴性,這個時候該期望型需求開始由期望型向基本型過渡,同樣的,原本建立在期望型需求上的興奮型需求也因為期望型需求的落地,變得不再那么遙不可及,其中一些關聯性較高的興奮型需求變?yōu)槠谕托枨蟆?/p>

這樣的期望型需求轉變?yōu)榛拘托枨?,及興奮型需求轉為為期望型需求,都是需求變質。

移動支付是近幾年的產物,但大家似乎已經早已不把它當回事,但如果是2000年的時候別人對我說,我們馬上就可以用手機付錢了,我會覺得很有意思,但我能夠想象的方式要么就是扣手機話費,要么就是給銀行發(fā)個短信。

我想不到我可以在手機上直接把東西買了,更不想不到我會把錢放在手機里。

事實上,一切該來的都會到來,只是遲早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支付寶是怎么把支付寶錢包裝在你的手機里的。

5

但實際上,它是這么做到的(原諒我用axure做的亂糟糟的圖吧,再次不做解析):

6

事情永遠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簡單,好在它也沒很難。

由于需求及其相關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需求的類型可能發(fā)生了變質,從原來不可能或很難實現的,逐漸變成了可以實現并且有可能對用戶產生較為深遠影響的需求。

我們要做的,就是分析需求的可能性,搶在競爭對手之前,找出其中適合產品定位的,已經發(fā)生變質成為期望型的需求,并加以利用。

需求生態(tài)

想到這里,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我是否可以為我自己理想中需求搭建需求的階梯?或者說:我是否可以主動策劃需求,直到創(chuàng)造需求?

這里,自然引出了筆者對于需求的大膽假設:需求生態(tài)。

如果讀者玩過網絡游戲或者DOTA之類的競技游戲,一定會了解在游戲中屬性最好的裝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裝備,那些屬性相互疊加、互補、或者激發(fā)新的屬性或技能的套裝才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

需求就像產品的裝備,不斷加強自己的裝備是每個產品在競爭市場上立足的主要途徑。但產品可以做的方向和功能點很多,如果只是一味地選擇當前最有可能提升自身的方向或功能,那么結果可能是外強中干,產品缺乏定位和目標,非常辛苦而盲目地為了績效而努力,一旦出現意外,就可能被用戶所摒棄,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需求生態(tài),在筆者看來,就是能夠縱觀全局,走一步想五步的模型與能力。利用需求的變質,不斷地向著自己目標需求進發(fā),期間不斷地堆積產品的壁壘,最終實現目標,甚至創(chuàng)造需求。

它沒有人們常說的“戰(zhàn)略布局”那樣宏大復雜,更加純粹地站在產品的角度去構建、去衍化。

理想需求生態(tài)模型(太丑勿噴)

7

上圖是筆者所做的理想的需求生態(tài)模型,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成功的產品的需求生態(tài)是先滿足了自己的核心需求,之后才以核心需求為軸心向外拓展(產業(yè)上下游延伸或目標用戶的其他需求場景),完善生態(tài)的。除此之外,需要實現下一級需求的低級需求,也未必由產品本身去完成,它可以由市場完成、由合作伙伴完成,甚至可能由競爭對手完成。

8

建立需求生態(tài),不僅僅是在讓產品朝著終極需求前進,不斷鞏固已有的產品需求鏈,同時也不至于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雖然看似走了彎路,實際上是讓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與靈活性。

微信之父張小龍很喜歡《失控》這本書,他認為如果一個產品經理沒有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整本《失控》,那么他就不能具有完整的產品觀。我對書和這個觀點都非常認同,事實上,引發(fā)筆者對需求變質和需求生態(tài)的進一步思考的,也正是《失控》。

下面我們拿出備受互聯網人推崇和喜愛的微信,來做需求生態(tài)推演。

171017-3dadf84d3bb187d0

上圖是筆者收集的微信iOS的版本迭代信息軸,并按照微信對自己的定義,將需求功能點分為七大類:聊天、好友、相冊、游戲、支付、公眾號和其他(其實微信認為實時對講、多人對講是它的核心功能之一,筆者自己基本上沒見到有朋友用)。由于圖過大,所以讀者們基本不可能看得清具體的迭代信息,但從顏色上依稀看見。微信的始終著自己的核心功能–通訊(即聊天/群聊和通訊錄),并跟隨著市場、技術、現有需求功能滿足現狀不斷地迭代,在不經意間搭建了涉及到了社交、娛樂、差旅、閱讀、購物、支付、辦公、營銷、健康、出行等等方面的需求場景,用實際行動在實踐,張小龍和馬化騰都曾說過的那句:連接一切。

筆者嘗試著做了幾次微信的需求生態(tài)圖,但由于產品過于復雜宏大,且缺乏適當的軟件工具,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也請各位讀者不在過分糾結這件事,畢竟那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讀者真的做出了微信的需求生態(tài)圖,請發(fā)給筆者觀摩,感謝。

本文轉載自,早讀課。作者:朝聆夕改(微信號:cunzai437049590),貝聊產品經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個文章不錯,期望即需求

    來自廣東 回復
  2. 理想的需求生態(tài)模型確實太理想化了,哈哈哈
    現在的更迭太快了,成敗就是一線間,感覺太難一步步得迭代,最后得出終極需求,為了吸納用戶,博得關注都是一開始就打出殺手锏了

    來自浙江 回復
    1. ?? ??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來自湖北 回復
  3. 微信那個圖能否給一個高清版本?完全看不清啊,謝謝了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