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數據驅動產品”?

0 評論 6431 瀏覽 33 收藏 9 分鐘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以數據來驅動產品進行迭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數據的重要性。

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往往會與各種數據打交道,而越來越多的公司現在也都在以數據來驅動產品進行迭代。無論是新功能也好,老功能優(yōu)化也罷,都離不開數據。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對數據驅動產品迭代的理解:

定目標

無論是部門還是項目,在做產品工作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比如我所做的是招聘業(yè)務,那么我的目標就是用戶簡歷數、用戶報名職位的轉化率等。這些目標一方面是方向,指引我工作時的重心;另一方面是KPI,量化我的工作成功。

在定目標時,對于一個全新的業(yè)務或者產品,我們沒有已有數據做參考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參考同類競品,然后去估算一下我們努努力,也許可以達到的數據。

這個數據具體取什么,也很重要。一般都會取你所負責項目對公司、對業(yè)務貢獻最突出的地方。

比如我負責的招聘產品,本質上是對流量的轉化,那我們的目標可能就會定為xx轉化率;比如銷售,本質上是收入,那目標可能就是銷售額。

目標一旦明確后,產品經理所做的工作,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思考,自然效果就會更加聚焦,結果也可以量化。

產品迭代

在做需求、設計產品時,我首先思考的是這個改動是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提升轉化率?優(yōu)化用戶體驗?或是增長某些業(yè)務數據?

在明確了目標后,我再去思考如何改動會提升相關數據。

比如強制用戶注冊登錄,是否可以提高用戶注冊數?是否會影響新用戶的留存率等。我可能在上線前做出一系列假設,這些假設在沒有看到數據前,都只是推斷,并不能反映用戶的真實行為。

互聯網產品迭代速度快,主要原因是通過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可以反復的試錯,糾正,優(yōu)化。保證始終是朝著好的方向嘗試著。

如果是大的功能,在上線后,我會觀察整體的各項指標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發(fā)生了變化,是否是因為這個功能引起的。

如果數據變好了,說明印證了我們的猜想,符合我們的預期;如果數據不好 ,就要進一步細化數據,定位原因,再次進行優(yōu)化,直到我們得出明確結論。

A/B測試

A/B測試,通俗講就是同時上線A方案和B方案,觀察2個方案的數據好壞,從而決定使用哪個方案。這是最常見的數據驅動手段,由于它可以控制除改動點之外的其他變量,因此它的對比比較客觀,結論也會非常準確。這里我講一下關于A/B測試的流程。

有很多提供A/B測試的第三方服務。在App內接入它的sdk后,我們就可以在App啟動時調用sdk,實現AB分組。它會均勻的將用戶進行AB分組,比如啟動App有100個用戶,它會隨機將50個用戶劃為A方案,另外50個用戶劃為B方案。

這樣對于AB兩組用戶,他們在相同時間,相同版本,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通過埋點觀察兩組試驗數據,就可以很明顯的對比出這兩個方案的優(yōu)劣勢。從而幫助我們選擇好的方案。

當然,在AB實驗中,我們可以控制流量的分配,避免改動對所有用戶產生影響,降低風險。

一般在做A/B的時候,基本流程是這樣子的:

數據驅動產品的思路

AB測試可以對比舊版方案、新版1方案、新版2方案,同時在線上運營多個方案。既可以優(yōu)中取優(yōu),又可以新舊對比。通過數據來決定使用哪個方案就OK了。

據說頭條曾經一個版本中同時跑著幾十個AB測試,可見數據驅動的威力以及AB測試的重要性。

日常數據監(jiān)控

作為用戶端產品,平時也會做過用戶訪談,會和用戶聊天,了解用戶的真實訴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的機會并不算多,大部分時間是悶頭做需求,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數據驅動的重要性。

對于C端產品來說,數據其實是用戶行為的真實反饋。用戶在產品上的大部分行為,并不會直接告訴你,但是通過數據,我們可以分析用戶的使用路徑,需求的滿足程度,從而衡量產品的價值。

我每天來公司第一件事,是檢查昨日的APP核心指標數據,看是否有異常。這個工作平時很簡單,但一旦發(fā)生異常,就需要盡快定位原因。

一般轉化率相關的數據波動在上下2%以內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差距過大,就需要排查原因。排查的思路一般是:

  1. 數據是否有誤,可以聯合多個指標即可快速確認,如無誤,就要分析原因
  2. 最近是否有發(fā)版,是否是因為版本中的改動造成的用戶行為變化
  3. 是否是因為用戶畫像變了,和市場投放渠道是否有關,分渠道看具體數據,確認異常數據的渠道來源
  4. 和新老用戶是否有關系,分新老用戶觀察數據,定位改動點
  5. 和運營活動是否有關,和運營部門溝通,確認最近的運營內容改動

基本通過以上幾個角度,就可以定位出問題原因。這個工作雖然平時很簡單,但若遇到問題,就需要你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經驗來快速確認問題,從而修復。

總結

數據驅動產品,不僅僅是產品的工作方法,也是一個公司的風格。一般技術型驅動的公司,都會尤為看重數據。在這一年中,我所學到的數據驅動方法也在逐漸完善,也越來越受用這種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當然,僅僅靠數據驅動,也會陷入一些盲區(qū),畢竟數據是死的,它反映的只是客觀事實。正如張小龍所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如果一味追求數據的好看,也會與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呢?

#專欄作家#

王偉華,微信公眾號:夜漫產品(learnerwwh),一只略帶文藝情懷的產品汪,擅長社交,資訊領域產品,心理學愛好者,目前正處于知識體系搭建階段。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