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大思維,可助你做好產品(上篇)
本文筆者分享了其做產品的三大思維:發(fā)散思維、縱橫思維和表里思維。這三種思維,可以運用到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當中去,為分析和創(chuàng)造提供新的思路。
本篇文章較為抽象,講的是:三大思維在分析和創(chuàng)造中的運用。
很多東西各有各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若是不懂就結合實踐多讀幾遍,讀者跟隨自己的理解即可,后續(xù)通過實踐自行優(yōu)化。
產品就是我們的作品,就像企業(yè)家的作品是企業(yè)一樣,而作品就是作者對世界認識的一種表達。
運用科學方法論認識世界,是科學家和知識工作者的常用手段,我建議產品經理在工作中也有運用科學方法論去認識世界。
除了方法論之外,我另外提供三種思維,大家可運用在工作和生活,特別是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為分析和創(chuàng)造提供些方法和思路。
PS:我認為,分析和創(chuàng)造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分析指:對現有事物的分析,創(chuàng)造指創(chuàng)造新事物,都是圍繞事物展開的。
任何事物都是立體的,并且也有時間維度的,就像我們的世界的最低維度是四維。
任何事物也是整體的,整體是指一個由有內在關系的部分所組成的體系對象。各個組成部分一定有某種內在關系,或功能互補,或利益共同,或協調行動等等。
現象、抽象、表象、具象
下面介紹四個概念幫助大家更好理解人的思考過程——現象、抽象、表象、具象。
- 現象:是事物表現出來的,能被人感覺到的一切情況,是客觀世界在腦海中的呈現,是不受人干預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抽象:是從具體事物抽出、概括出它們共同的方面、本質屬性與關系等,而將個別的、非本質的方面、屬性與關系等經驗成分舍棄。
- 表象: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時,在觀念中所保持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和客體形象在觀念中復現的過程是主觀的。例如:同一件事對不同人的印象不同。
- 具象:是創(chuàng)作者在生活中,多次接觸、多次感受、多次為之激動的,既豐富多彩又高度凝縮了的形象。它不僅僅是感知、記憶的結果,而且打上了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烙印,受到他們的思維加工,加入了經驗成分的。
人的思考過程,我簡單做下總結:
在感知到客觀世界的某個事物的某種現象(包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后,人根據個人經驗和現象在腦海中產生此事物的表象,用以后續(xù)回憶和再次感受。
在多次針對某個事物的現象,轉化為可供自身理解的表象,并自我總結以后,在腦海中把此事物具象化,是個豐滿立體動態(tài)的形象。而人在總結客觀規(guī)律時,把多個事物具象中的共同方面抽出,形成抽象的概念。
在腦海中具象化就類似下圖,每個事物都是豐滿立體動態(tài)的,當然肯定比下圖復雜,也不一定是球形。
把事物具象化對日常工作和生活很有幫助。
具象是客觀世界的事物在腦海中的映射——相當于事物在腦海中凝聚,讓人能顧回憶和感受,而不需要再觀察客觀世界的事物。
某些事物在客觀世界無法呈現出實體,而在腦海中可以凝聚成實體;某些事物在客觀世界呈現不全面,而在腦海中能呈現出多個表象總結得出的全面立體的形象。
分析和創(chuàng)造與事物的具象化有密切關系,如果沒有經過事物的具象化,就相當于腦海中沒有準備分析或者創(chuàng)造的事物的概念,是無法進行分析和創(chuàng)造的。
分析就是把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以邏輯,創(chuàng)造就是把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以實體。
分析和創(chuàng)造的具體過程待我后續(xù)綴文敘述。
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是指:從某一點出發(fā)向外做放射發(fā)散。
發(fā)散思維不僅可用于思考中,還可用于梳理、執(zhí)行、設計等過程中。
發(fā)散思維要先發(fā)散再收斂,目的要明確,過程有邏輯。發(fā)散思維搭配思維導圖使用很完美。
上文較抽象,接下來將結合具體事例給大家講講:發(fā)散思維如何運用在分析和創(chuàng)造中?
1. 分析中的發(fā)散思維
分析指:對現有事物的分析。
由于事物作為整體是立體豐滿動態(tài)的,會比較復雜,對于整體我們一下子不太可能理解,但是通過發(fā)散思維能夠最快對事物有個正確的認識。
發(fā)散思維能幫助我們理清楚事物的主次、先后和總分等關系,掌握事物的脈絡,把握事物的核心。
某種鳥的圖片(來自網絡)
上圖是某種鳥的圖片,這種鳥是個具體客觀的事物,上面的圖片則是這種鳥的一種現象。其中蘊含著很豐富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需要我們通過分析提煉出來。
發(fā)散思維就是種分析方法。
總分分析
這是一種總分分析,把作為整體的鳥的某幾個局部拉出來進行了分析。
爪子、羽毛、嘴、眼睛、體型等就是我們認識的脈絡,通過這種脈絡可以分析這種鳥類,也可以分析其他鳥類。
此分析,以分析某種鳥的樣貌為目的,先發(fā)散找到有哪些部位以及各部位的特點,然后分析各部位之間是總分的關系因而可隨機平等排列,最后收斂歸納為如上思維導圖。
先后分析(請忽略具體內容)
這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后分析,把作為整體的鳥在時間維度上拉出來進行了分析,時間就是一種脈絡。
此分析,以分析某種鳥的進化史為目的,先發(fā)散找到地球紀元的各代/紀和某種鳥在各時代演變的物種,然后分析發(fā)現:代與代之間有先后順序,紀與紀之間有先后順序,代與紀是總分關系,最后收斂歸納為如上思維導圖。
上述兩個思維導圖只是兩種分析之后的結果,其中發(fā)散收集資料和理清邏輯等過程不可忽略。
切記發(fā)散思維要先發(fā)散再收斂,目的要明確,過程有邏輯。
此外,上述過程只能稱之為:資料梳理分析。
這只是真正的分析工作中的一部分。
希望讀者能夠學到這種發(fā)散思維,請忽略例子中的具體內容。
2. 創(chuàng)造中的發(fā)散思維
創(chuàng)造:指創(chuàng)造新事物,要把腦海中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于實體。
具象化的事物也是立體豐滿動態(tài)的,在描述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而發(fā)散思維能夠產生脈絡/套路,輔助我們更好的把腦海中具象化的事物敘述出來,之后才能形成實體,就像上圖畫素描中的起形、明確結構、鋪大關系、深入刻畫四個步驟,逐步讓形象豐滿清晰。
下面介紹兩種我常用的脈絡/套路:
整體設計套路:
產品整體設計的套路:
整體設計是指:從零到一開發(fā)或者重構一款產品的全部流程。一共涉及業(yè)務層、系統(tǒng)層、邏輯層和交互層等四個層面。
在實際操作中,靈感是跳躍的,邏輯是層級自上而下的。很明顯在自上而下各層級梳理中,整個系統(tǒng)會經歷像素描一樣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由于有自上而下的層級關系,注意一定要把基礎打好。
系統(tǒng)建立在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之上,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若是偏頗,輕則導致系統(tǒng)用不起來,重則導致系統(tǒng)整個都要推倒重來。
模塊功能則建立在系統(tǒng)架構之上,系統(tǒng)架構若是偏頗,技術層面的或大或小的重構那就不可避免。
此外,很多看著相似實則不同的產品之間,最核心的差異就是:業(yè)務方案或者系統(tǒng)定位不同。
但是,這種整體設計有個缺點,容易自我禁錮。因為,隨著時間需求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會導致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也會發(fā)生變化。如果系統(tǒng)沒有即時調整,那就會被束縛禁錮住。
所以,要把握當前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的邊界,該遵循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到什么程度?什么時候該調整業(yè)務方案和系統(tǒng)定位,而不是調整細小的——例如功能結構的東西,都是很有講究的。
每個層級的設計確定后,都會有自己的邊界或適用范圍,而需求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系統(tǒng)要適應需求的變化就要做出調整,層級越高越重要調整成本就越高。系統(tǒng)定位每個月一變,功能模塊一年都不調整,這些都是有問題的。
每次需求變化,調整哪個層級哪個方面哪個程度來適應,除了遵守從需求出發(fā)的原則之外,就得看個人能力水平了。
需求和產品思維導圖:
在我的工作流程中,需求調研和產品設計階段各會輸出兩份思維導圖——前者叫需求思維導圖,后者叫產品思維導圖。
- 需求思維導圖:通過發(fā)散性思維把需求梳理出來,更偏向分析。
- 產品思維導圖:是通過對需求細節(jié)的發(fā)散歸納,創(chuàng)造出功能模塊以滿足需求,更偏向創(chuàng)造。
下面以一款IM工具為例,講講:需求思維導圖和產品思維導圖如何產生的?
某個IM工具的需求思維導圖(請忽略具體內容)
整個需求思維導圖就是個發(fā)散和細分的過程,想象這個需求或者場景需要考慮到哪些點,要考慮全面,分類則無所謂對錯合理即可。
- 先是從場景上分類,分為:“朋友間聊天”和“群聊天”。
- 然后,各場景又分為:“通訊相關”和“管理相關”小類。
- 最后,根據不同的場景及其小場景去思考和細分。目標就是:考慮全面整理清楚,待確定的點就打個問號。
在根據場景發(fā)散時用到了總分的分析方法,此外大家還可總結自己的方法。
需求思維導圖畫出來以后,要進行觀察和總結,感受各個場景和需求之間的聯系,尋找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以產品功能的組合滿足需求為宗旨,抽象出技術可實現的產品思維導圖,盡可能包含所有細節(jié)。
某個IM工具的產品思維導圖(請忽略具體內容)
整個產品思維導圖就是個歸納和細化的過程:
- 想象這個需求(例如分享)有哪些流程、界面和功能點?
- 想象這個對象(例如消息對象)有哪些類、哪些屬性和哪些方法?
- ……
首先,我要確定整個IM工具中流通的內容實體和用戶實體。
通過觀察需求思維導圖和分析:競品如何實現需求?
設計了:“消息”父類和“語音”、“文字”等子類。
子類繼承父類,父類有發(fā)件人、收件人、時間等屬性;子類也擁有自己的屬性。
所有“消息”都有規(guī)格、分享、發(fā)送、呈現、收藏等不同場景,需要設計每種“消息”在不同場景下的功能。然后,我要確定功能、及其流程和細節(jié)。
例如:要做“分享”功能,思考分享的流程是怎么樣的?思考每個流程中的小功能點、細節(jié)、元素等是否有其他未考慮到的點?等等。最后,調整思維導圖結構,同一個模塊的功能放到一起,有聯系的功能模塊之間劃上連線。(PS:微信真的很復雜啊。)
產品思維導圖是根據需求思維導圖出來的,以產品功能的組合滿足需求為宗旨,也是個很講究產品設計功力的地方。產品思維導圖完成后,就可以根據產品思維導圖進行原型繪制和文檔撰寫了。
思考題:
- 通過需求思維導圖和產品思維導圖,大家可以感受到:某些內容實體和功能之間的組合就能有很多場景來滿足不同需求。例如:分享/發(fā)送/呈現/收藏···+語音/文字/視頻/圖片/網頁/小程序···,甚至填到行列上就能畫出一份表格。那么,除了分享微信,還有哪些以功能點的組合的多場景來滿足需求的?
- 大家也能感受到:我們作為用戶使用微信時,微信是簡單的,而作為開發(fā)者設計開發(fā)微信時,微信是復雜的。那么,微信是設計了怎樣的平臺來滿足公眾號、網頁、小程序等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功能呢?
#專欄作家#
Vency,公眾號:Vency不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外商業(yè)產品經理,關注海外、廣告、商業(yè)化、營銷等領域,追求用戶、技術、商業(yè)、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喜好看書、逛館。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下篇地址:http://www.codemsi.com/pmd/2051920.html
寫的完美
非常感謝
我三大思維是:發(fā)散思維、縱橫思維和表里思維,縱橫思維和表里思維會在下篇講到
需求調研和整體設計的詳細教學如下:
需求調研:http://www.codemsi.com/pmd/882842.html
整體設計:http://www.codemsi.com/pd/927273.html
看到評論里說,很晦澀難懂,其實是因為作者的語言比較專業(yè)化。比如對于現象等名詞的解釋,作者可以嘗試在專業(yè)性解釋的后面進行抽象化的概括,這對于一些文字和理解功底不是很強的讀者來說,會是很大的福音。確實讀這樣一篇文章是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去咬文嚼字,細嚼慢咽,所以,作者其實可以有一些更通俗的解釋方式。
好滴,我盡量??~~~我希望文中每個小節(jié)大家都可以單獨拉出來看,特別是如何從需求思維導圖轉化為產品思維導圖的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些實用的經驗方法,既能學到理念,又能掌握方法。受益匪淺,感謝。
感謝感謝~
有點晦澀 ??
結合實踐,多看多理解
實屬深奧。!
結合實踐,多看多理解
已關注。作者方便留個vx號么?特想像你請教學習,
我公眾號里有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