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例的形式,來分析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工程思維
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工程思維分別是什么?這三者有何關系?身為產品人,應當如何平衡這三種思維之間的差異呢?
前不久公司為了一個蒸包機項目的實現方案吵的不可開交,幾乎一邊倒的支持機械方案,不支持圖像處理AI方案,但產品的決策者最終還是選擇了AI方案。
會后我對該產品的產品經理說:這可能是你的產品污點,你要說服你的老大,不能為了AI而AI。雖然你不是最終的決策者,但在提交方案時,圖像識別方案就不應該成為你的備選方案之一。雖然技術人員認為方案可行,他們僅僅是站在工程角度,產品可以做出來,但好不好用,用戶是否接受,最終是否賺錢不是他們考慮的范圍??蛻舻男枨笫亲鲆粋€蒸包機,降低人力成本,確實產品滿足了客戶的需求。而你做為產品經理,產品思維不能缺位,既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我做為用戶,絕不會吃你們設備出來的包子。
為什么說是產品污點?接下來我將講解為什么給出一個這樣的結論。
什么是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工程思維
用戶思維
老板覺得目前便利店的蒸包機需要專門的一個人來賣包子,做一個智能設備出來,讓用戶掃一個碼,然后選擇包子種類,繳費后出來包子。這樣人力就可以節(jié)省掉,同時還可以把這樣的設備投放到辦公室,看多賺錢,很簡單吧,三個月給我造一個這樣的設備出來投放市場。
老板是客戶的典型代表,這個思考過程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一般邏輯特別簡單,只有開頭(需求)和結尾(結果),關注表現(感知)層的東西,沒有中途的邏輯處理執(zhí)行的過程。
產品思維
產品拿到需求后,開始進行市場調研,發(fā)現沒有一模一樣競品可以參考,但有無人售貨柜的圖像識別方案與蒸包機實現方案類似。無人貨柜的圖像識別流程是:掃碼開門,拿商品,關門結賬,于是該方案成為蒸包機的備選方案之一。
結合成本及時間約束,制定出了二種方案:
- 圖像識別方案
- 自動出包子機械方案
產品經理到無人售貨柜圖像識別廠商調研了圖像識別的準確率,對方給予的答復是在正常場景下,準確率可以達到97%以上,調研這些數據的目的是方案的可靠程度、以及計算貨損率、多長時間回本等。
基于用戶訪談和調研數據,給出了如下的財務分析(出于保密的需要,做了簡單的處理):
綜合各種因素,依據財務模型分析的結論,產品內部決策包子機選擇圖像識別的方案,整個流程是:掃碼開門,用戶自己拿包子,關門結算。
工程思維
技術團隊拿到需求后,開始進行技術分析,由于要進行防熱防高溫,攝像頭及各種電路板要進行封閉處理。箱體內部要進行涂層處理,防止水汽凝結,影響攝像頭拍照,同時攝像頭要選用廣角鏡頭,方便能看清所有的包子。
整個包子識別算法自研,采用TensorFlow深度學習框架訓練包子識別算法模型,然后將訓練得到的模型量化、壓縮、微調,最終移植到Android 8.1平臺。電路板自研,芯片選擇RK3399。
三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工程思維三者的交集是功能,功能是這三類人群交流的基礎,共同的語言。
產品人跟開發(fā)人員談需求,大部分開發(fā)人員是反感的,無論你寫多少文檔,他們都不會感興趣,基本處于不看的境地。跟用戶談需求,有些用戶根本不懂需求是什么,過于專業(yè)化的術語,他嘴上就一句話,你幫我把這個功能搞搞,很簡單的嘛。但用戶眼中的功能和技術人眼中的功能不是同一個層次,用戶的功能是泛泛的,屬于想法。而技術人眼中的功能是可以落地開發(fā)的點。
如果讓用戶和技術直接談,估計是電閃雷鳴,因為兩者的語言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思考的維度也不一樣,思考的內容也不一樣。這時候就需要產品思維的人來彌補用戶思維和工程思維之間的鴻溝,思考上向用戶思維靠攏,盡可能的按照用戶的心理模型來思考產品,行動上向工程思維靠攏,用嚴謹的邏輯描述來傳達需求,符合工程思維的實現模型。這一過程就是將用戶的需求轉換成開發(fā)人員能理解的功能點。
產品思維要考慮產品的使用場景,這樣有助于開發(fā)人員更深入的理解功能點的含義及其背景,在這個場景下,開發(fā)人員如何更好的去實現這個功能點,讓開發(fā)人員對功能點的理解更到位,預防因需求理解偏差而導致的返工。
所以產品經理的工作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寫幾篇調研文檔、競品分析文檔、需求文檔了事,要充分理解用戶需求,時刻想著用戶使用的場景,以及技術的邊界,才能做出更好的產品去實現用戶價值和商業(yè)價值。
產品人如何平衡這三種思維之間的差異
老板是站在了用戶思維角度考慮問題,技術人員站在了工程思維角度看待問題,而你應該站在產品思維角度看待產品如何做,并做他們兩者之間的橋梁,讓用戶價值和產品商業(yè)價值最大化。
用戶喜歡異想天開,不著邊際的提需求,并且還覺得很簡單。產品經理要能管理用戶的期望值,擺事實講道理,拒絕不合理需求。與開發(fā)人員溝通時,要切換思路,其實他們關心的是功能點,有追求的開發(fā)人員還會關注實現這些功能后,能給客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總結成一句話:向上管理期望,向下展開懷抱。
要想成為一個資深的產品經理,要同時具備這三種思維方式的能力,并且能自由快速切換。用戶思維可以讓你更容易理解客戶提出該功能背后的想法,工程思維可以讓你更明白實現該功能的邏輯,知道技術的邊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包子機圖像識別方案誰之過?
包子機采用圖像識別方案,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需求的優(yōu)先級搞錯了,關鍵任務識別不清晰,食品安全和人生安全是最高優(yōu)先級。這種開放式的方案,萬一有人惡意投毒,怎么辦?開門拿包子時,如果被蒸氣燙傷怎么辦?用戶手沒有洗干凈,拿了包子又放回去,衛(wèi)生怎么解決?
圖像識別方案雖然解決了用戶的舊有的需求,但給用戶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安全風險,這種解決方案得不償失,不是一種好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改一個bug,結果制造了另外10個bug。
其實就是產品思維層面出了問題,對用戶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狹隘理解,片面理解能回本就是商業(yè)價值。這樣的產品對客戶和用戶都沒有價值。因為終端用戶心理有障礙,心理有疑慮,不敢吃無人自助的包子,也就是沒有人買,也就是對客戶無法帶來價值,從而也沒有帶來商業(yè)價值。
在產品做決策的時候,主要考慮因素之一是財務模型,盈利的計算結果是基于購買量的假設,而恰巧這種假設沒有考慮人性。產品人要有同理心,把自己瞬間變成一個傻子去體驗一下購買無人自助的包子,捫心自問一下,你自己會買嗎?我問過當時參加會議的人員,問他們會買嗎?答案幾乎一致:不會買。
整個決策過程就是決策人員缺乏產品的微觀視角,從而導致產品思維不完備,進而導致了一個錯誤的決策。
作者:TernTuring,知乎個人主頁:魯班傳承人
本文由 @TernTuring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看了這個案例,付款順序可以調整一下,先付款,再拿包子,給用戶留下思考時間,避免邊取邊思考耽誤下一位用戶的選包子時間。出于安全的問題,我也不喜歡開放式的,更喜歡我選擇后能直接打包好,讓我一拎即走,不用拿袋子,一個個裝。
另外覺得這個方案不應該只解決人工成本,因為還需要人維護。更需要解決用戶的時間成本,很多一線城市白領早上去上班是趕時間的,有時巴不得隨便選一個付款就走了,感覺這個案例考慮少了用戶實效場景
老板的想法應該不能單純的理解為用戶思維吧,因為老板更考慮ROI,考慮營收,所以他為了減少人力成本,選擇想開發(fā)蒸包機。個人覺得用戶思維就是更快更好的滿足他的需求就好了,考慮的更多是服務的好壞和感受
個人理解,這是個B端用戶,所以會考慮商業(y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