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轉向產品經理的反思:6個意想不到的差異?
設計師和產品經理有何異同點?筆者從自身經歷出發(fā),分析了設計者和PM之間的6大區(qū)別,與你分享。
兩年前,我從設計轉向產品管理(PM)。從實習到管理團隊,我做了十年的設計,產品管理之路并沒有讓我感到興奮。
當我沒有參與“重大決策”時,例如取消產品線或選擇新的戰(zhàn)略方向,我會感到沮喪。這讓我決定嘗試新的方向,同時,我也失去了作為個人貢獻者做深層次的、專業(yè)的工作的機會。
我一直認為我們“為什么”要構建某樣東西這件事和“如何”構建它一樣有趣。換句話說,設置問題對我來說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產品開發(fā)過程的這部分內容通常由PM承擔,而非設計師。
在轉變之前,我沒有得到來自其他轉向PM的設計師的任何戰(zhàn)術建議,既然我現在兩者都經歷過了,雖然我承認我做設計的時間更長,但我想分享我對于這兩個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差異的些許反思。
設計者和PM之間的六大區(qū)別
1. 典型工作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固定的。在我的PM和設計經理的幫助下,我可以維護我的時間:幾乎每一天,我都有2-4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
按照Cal Newport定義的,深度時間就是指不受打擾,專注于一項認知要求很高的任務的時間。我還可以利用午休散步時間鉆研某一問題,也可以和同事聚餐。平均每周,我80%的日程不固定,20%是固定的。
當我變成產品經理時,就反過來了:80%的時間固定,20%的時間靈活。作為一線PM,我出席所有敏捷開發(fā)過程以及與之而來的產品交付會議。為了滿足客戶要求,我每兩周都要見一見客戶成功部門和銷售團隊。
另外,像客戶展示和計劃工坊這樣的一次性活動會穿插我的月工作表中。為了參加所有這些會議,同時完成本職工作,我需要嚴格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有產品經理頭銜的一個好處是你可以參與任何會議,這是讓設計者羨艷的一點。但在你在參加這些重要或不重要的會議的同時,你失去了完整時間。如果要解決難題,你必須讓自己能快速進入狀態(tài)。
2. 待辦事項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用3-5個項目的簡短待辦清單開始我的一天。這可能包括“與Ben一起核對注冊流程”和“為周四的用戶測試創(chuàng)建原型?!?/p>
大多數日子,我只是按照計劃將列表完成。有時任務花費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但我的清單在一天中沒有太大變化。
作為PM,我有一個不斷增長的待辦事項清單,其中包含不斷變化的優(yōu)先事項,挑戰(zhàn)在于選擇最要緊的事情。
例如,有一天,我曾計劃為新計劃編寫產品簡介,好讓設計師繼續(xù)下面的工作。但在站會的時候,我聽到昨晚的部署打破了我們的銷售demo,在下一場客戶展示之前修復demo成了我的首要任務。
作為“消防員”,PM被很多事情的變動而牽制。你常常會丟下需要討論下季度項目的產品戰(zhàn)略會議,奔向開發(fā)者辦公室,把關準備好馬上要發(fā)布的功能。
對于有些人,承擔這么多責任令人耳目一新,讓事情變得有趣。但對我來說,這些事具有挑戰(zhàn)性并令人疲憊。
為了控制我的日常壓力水平,我需要更好地管理我的待辦事項列表。我開始使用“消除、自動化、委托”框架:
- 消除:是否有可以完全消除的不必要任務?
- 自動化:我可以自動執(zhí)行哪些重復性任務以節(jié)省將來的時間?
- 委任:我可以將哪些任務委托給能夠做得更好或者幫我節(jié)省時間的人?
3. 例行工作
每份工作都有例行事務。我把例行事務定義為那些你做起來不愉快但又知道是必須要做的任務。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的主要日常事務就是制作設計規(guī)范,包括創(chuàng)立模板、理清狀態(tài)以及記錄功能。這占據大量時間,因為你需要成為細節(jié)的堅持者?–?不僅在美學上,而且在功能方面。
我花很多時間在選擇中徘徊,比如是使用“取消”還是“關閉”這樣的字眼。
作為PM,我的日常事務更多。每隔一周,我都會為公司撰寫發(fā)布說明,為創(chuàng)始人提供產品更新,并為工程師制定沖刺??目標。我還經常整理積壓工作,比如審查客戶端調整、bugs修復等并確定優(yōu)先級。
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分配日常事務,有些公司有產品專員或項目經理接替PM的任務,有時開發(fā)經理會分擔一部分工作。但是根據我的經驗,PM會承擔更多的日常事務,從而能為設計師和工程師騰出更多的時間。
一般來說,設計師的日常工作需要更專注于設計細節(jié),而PM的日常工作需要溝通和項目管理以便保持高效團隊。
如果要問我,應該當設計師還是PM,我會問你:“什么樣的工作對你來說是瑣碎的雜事?”。理想情況下,你應該選擇那些你不覺得是瑣事的工作。
4. 團隊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認為自己是兩支團隊的一部分。第一個是我的產品團隊:包括我的PM和工程師。這類團隊也叫“三角凳”,因為產品、工程、設計需要同努力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產品。
我總是能在這類團隊中感受到同事情誼,這種情誼只能來自于共同構建產品的努力過程。
我的第二個團隊是我的設計團隊,即每天坐在我旁邊的同事。盡管大家開展不同的項目,但我們能互相激發(fā)對方。通過共同的精神和思維方式,我與設計師建立了親密的關系?–?設計團隊是我的部落。
作為PM,我仍然是同一產品團隊的一員?–?只是一個不同的分支。然而,我認識到,作為PM,你的產品團隊更龐大。它包括其他跨職能部門,例如客戶成功、營銷、支持和銷售。
作為PM,我不僅要負責用戶體驗,還要負責產品業(yè)績,這需要和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合作。
PM的團隊因公司規(guī)模而異:在大公司,可能會和同一業(yè)務部門的多名PM同仁合作;在小型初創(chuàng)企業(yè),PM可能會和創(chuàng)始人密切合作。
然而,在團隊中,PM只有一個,這會讓PM有時候感到孤立。他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和不同的部門同事合作,而設計師和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們朝夕相處。
5. 過程
我早先是被創(chuàng)新設計顧問引薦到設計崗位的。在IDEO我學習了5步設計過程:共情、定義、構思、原型和測試。
在Frog Design(美國的一家專業(yè)創(chuàng)意設計公司)有三種類型的項目:發(fā)現、設計、交付。在進行這些項目的時候,我在設計過程中拼湊自己的觀點。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總是關注理解問題、定義范圍、探索想法、測試假設和交付原型。把設計規(guī)范交付給工程師之后,我的項目就結束了,我很快就被帶到了一個新的項目。
直到我成為PM之后,我才看到“設計過程”只是產品開發(fā)過程的一小部分,發(fā)現并確定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團隊帶來設計師之前需要做的。將設計規(guī)范移交給工程設計只是構建內容的開始。
雖然經常被忽視,但測試產品發(fā)布后的效果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作為PM,我一次處理多個項目?–?通常是在產品開發(fā)的不同階段。例如,我可能一直在與我的設計師一起探討一個項目的想法,同時與我的工程師一起探討另一個項目,以及監(jiān)控我們發(fā)布的最后三個項目的分析。
同時進行多個項目需要我一天內在不同的產品開發(fā)階段中跳躍。這和設計不同,如果只跟蹤1-2個產品,設計師只需要一次專注一個階段,
6.?溝通
當我在IDEO做一名設計實習生時,我了解到有效頭腦風暴的一條準則是“以他人的想法為基礎”。借用即興的原則,我們會在別人的想法后面跟上:“是的,并且…”
作為設計師,我經常被視為“創(chuàng)意”或“創(chuàng)意人”,但我不相信“孤獨的天才創(chuàng)新者”這一說法。偉大的想法來自任何地方,設計師的工作就是為創(chuàng)意提供積極,開放的環(huán)境。
設計師尋找說“是”的機會,把一個好想法變成一個偉大的想法。這并不意味著偉大的想法沒有批評的余地,給予有用的反饋和“是的,并且…”同樣重要。
作為PM,我很快學會用“可以,但是……”或“不行,因為……”取代“是的,并且……”。
剛上任不到一個月,我不得不對要求競品功能的客戶說“不”,不得不拒絕一個想重新寫部分代碼的工程師,不得不拒絕試圖擴大范圍的設計師。為了保持團隊目標,說“不”是很有必要的,否則,我們無法發(fā)布那些我們認為能夠提供最大價值的功能。
高效的產品經理說“不”的頻率是說“是”的十倍。個人而言,我發(fā)現說“不”更消耗人的精力。我花了大量的精力找到和每一個利益相關者說“不”的最有說服力的方式,同時希望這不會損害我們的關系。
有時候,說“不”意味著“現在還不行”;有時候卻意味著我們得另辟蹊徑。對我來說,保持我對利益相關者的尊重和信任非常重要,因為我未來得和他們共事。
設計師和PM都需要鼓勵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勇于提出反對意見。關鍵的區(qū)別在于PM有時候必須說“不”。執(zhí)行產品策略的精髓是選擇不做的事情。另一方面,設計師應該說“是”,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
結論
設計師考慮轉向產品管理的一個常見原因是想就產品策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我就是其中一個。老實說,作為PM,我的確擁有更多控制權和影響力,我獲得了更多信息,與更多人合作,從頭到尾管理產品開發(fā)流程。
但隨之而來的是權衡,我不再有時間在流動狀態(tài)下工作,無法專注于細節(jié)設計,無法享受靈活的日程表。日程表和待辦事項的自我管理,以及在不斷切換模式下工作變得至關重要。對我來說最難的是從默認情況下說“是”轉為說“不”。
雖然設計師和PM可能會有交叉的任務,和類似的人工作,但他們的日常工作感覺卻截然不同。
最后,無論你想成為設計師還是產品經理,這都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決定。只有你能回答自己:“什么工作我能做得好,我能通過這份工作掙得薪水,以及我是否想做這份工作”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需要深入了解自己,了解為什么有時候我感到非常精力充沛和充實,但在別的時候卻感到壓力和疲憊。
我相信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就能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因為事實是許多設計師在一定訓練和技能培養(yǎng)后能成為很優(yōu)秀的PM。
在選擇角色之前,以下是一些可能幫助你找到答案的問題:
- 你理想的工作環(huán)境?你不理想的是什么?
- 你的溝通方式是什么?
- 你喜歡如何被管理?
- 什么給你能量?什么消耗你?
- 你想如何為團隊帶來價值?
無論如何,我很感謝我有機會體驗這兩種角色。雖然有時候會有壓力,但我認為花一年半的時間當PM而不是再當一年半的設計師,從長遠來看,會使我成為更好的設計師。
原作者:Suelyn Yu
原文鏈接:https://uxdesign.cc/reflections-from-a-designer-turned-product-manager-6-unexpected-differences-23b81a20388c
翻譯:「即能」小程序,公眾號:「即能Upskill」
本文由@即能 翻譯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不知道為什么,看到第一段我就想起了medium
講得很透徹,我作為設計師了解了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兒不是憑空想象。謝謝~
同感,作為從技術轉產品的人。
所以作者現在又做回了設計師嗎?
寫的很好,運營上也是相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