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朋友圈的120個小時,我明白了社交產品的底層邏輯

28 評論 16536 瀏覽 92 收藏 14 分鐘

社交產品發(fā)展至今,形態(tài)已經趨于成熟,這其中的歷程值得我們思考,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本文作者整理了自己關于社交產品的幾點思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麗莎阿姨最近在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把朋友圈關了,看看120個小時后會發(fā)生什么?

這不是我的突發(fā)奇想,主要是這段時間朋友圈給我?guī)砹藰O大的心理困擾:

  • 朋友圈信息最多的是廣告,大家高頻轉發(fā)的各家產品廣告,在聲嘶力竭的叫賣和統(tǒng)一話術里讓我找不到任何美感。而朋友圈卻沒有針對內容的屏蔽,只能選擇屏蔽人,意味著我需要和這個人切斷所有連接。
  • 當朋友發(fā)布了一條狀態(tài),我會糾結到底要不要點贊與評論,互惠心理讓我點贊,但我并不覺得這個信息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徘徊幾次,心力交瘁。
  • 我喜歡思考信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所以看到牢騷與負能量的信息,容易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久而久之開心不起來。
  • 其實我是一個非常愛發(fā)朋友圈的人,我把它當成是朋友之間的生活交換。而公開的信息發(fā)布,避免不了各種聲音的出現(xiàn),我當然沒有辦法讓所有人喜歡我,但是我也沒有灑脫到可以忽略所有人的看法。

所以我在某一天凌晨果斷地關閉了朋友圈。畢竟我更好奇,離開這個陪伴我多年的朋友圈,我的生活是否有另外一個模樣?

掐指一算,我每天只有24個小時,除去睡覺的8小時,剩下的16個小時里微信占據(jù)了我5個多小時的時間,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我不禁認真的思考,微信這款社交產品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魔力,讓老江湖麗莎阿姨都對其無法自拔。

雖然上癮模型都懂,但如果讓我來設計一款社交產品,如何開始呢?

一、我們?yōu)楹螘ι缃划a品如此癡迷?

記得《親密關系》這本書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論述:窮其一生,我們都在確認兩件事,一是尋求歸屬感,另一個就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簡單說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被愛護、被鼓勵。

這恰恰是社交產品給人帶來的精神愉悅。麗莎阿姨刷朋友圈,發(fā)朋友圈,其實就是在不斷確認我是不是落伍了,看看有沒有人給我點贊和評論確保我是被群體所需要的。

不禁想到我們日常的社交活動,是不是也是這樣的邏輯?

我們樂此不彼地參加相親、團建,并非有明確的目的;而是感受這個過程中的精神愉悅,也許這是上帝賦予人類的精神要義。

所以,沒有互聯(lián)網大廠不做社交,畢竟這是基于生存驅動下的社會行為,是除了基礎生存外最重要的需求了。

這樣理解,事情就變的相對簡單了,社交主要是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第二,維系這段關系需要的交流手段

舉個例子:在微信里,人和人的關系只有一層,熟人好友或者陌生人群友,人和人之間關系平等,沒有一方在上一方在下,所以沒人會抗拒使用這款產品;

而交流手段:私聊、群聊、點贊、評論、拍一拍,是不是還原了線下的一對一聊天,朋友聚會,表揚鼓勵,小紙條和拍拍肩膀?

不禁想起那些前赴后繼的撲街社交產品,問題幾乎都出在人和人的關系處理上,為了迎合使用者體驗,塑造了用戶主角光環(huán)。而社交產品不像游戲,光環(huán)需要真實的資源來支撐,一旦平衡被打破,最終都是走向窮途末路。

二、如何設計一款好的社交產品?

社交產品究竟在社交什么?以下三點:關系、互動與產生的內容。

1. 關系

人和人的關系有哪些?樸素來說,無非兩類,熟人和陌生人,如果還有第三類那就是半熟人。

在熟人關系里,一般都是家人、同學、同事、網友等關系。著名的鄧巴數(shù):150,指的就是每個人八卦范圍最多就是150人;而陌生人的關系,常見的是婚戀、興趣圈子、交友等帶來的。

從市面上來看,幾乎所有的社交新品都在陌生人關系中開疆辟土,所以最后所有社交產品的歸宿都到“加個微信吧”結束也不足為奇。

如果要在社交產品里找一個新機會點,可能“半熟人”會是一個有趣的嘗試:二度三度人脈,朋友的朋友,擦肩而過的人,基于地理位置的人,都有可能基于某件事情來進行奇妙的化學反應。

2. 互動

(1)互動玩法

人總是樂于嘗試新的社交玩法,每一次新互動方式的產生,都會帶來一波社交產品的熱潮。

QQ時代的漂流瓶,微信時代的搖一搖,探探的左滑右滑,soul的靈魂星球等等。人們需要用新鮮感來刺激交朋友這件事情,以確保最確定的關系建立。

(2)互動強度

而在互動強度上,評論是大于點贊的,視頻是大于文字的。所以如果兩個并不是很熟的用戶要產生互動,從點贊開始會比較容易成功;文字交流也比視頻溝通來的輕松。

大家可還記得,有一款火了一陣之后悄無聲息的社交產品,它的每次互動都是強互動:只要一聊天就會開啟視頻。捫心自問,我們到底需要和朋友多熟才能如此交流?而這么熟的朋友在我們的社交圈一共有幾個?

(3)互動頻率

QQ前兩年上線的擊掌,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互動方式,從單方面的溝通轉化為雙方擊掌。不僅降低了互動強度,而且增加了互動頻率。

(4)互動價值

互動價值是一個鮮有人提及的觸點。試想和同事之間雖然每天開會,郵件溝通,頻率和強度都是有的,但是這種互動能帶來兩者更好的關系嗎?我想在該撕逼的時候是一樣撕的萬馬奔騰吧,哈哈哈哈

但是下班后,同事們一起去擼個串,唱個歌,一起罵罵老板,是不是情緒就可以得到很大的釋放了呢?

那些吐槽類的社交APP為什么無法持續(xù)下去?因為每個人都在吐露秘密,展示心里最黑暗的那個部分,在上面看不到人性的光輝一面。毫無價值的傾訴,是無法形成能量循環(huán)的,這樣的產品怎么可能長久?

3. 產生內容

一款社交產品能持續(xù)運營下去構建壁壘,內容是最重要的部分。

(1)降低內容生產成本

想起博客時代,洋洋灑灑動輒幾千字的輸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而朋友圈,只需要你一張圖片,一段話就可以構建你的人設;微博的140字限制,抖音的各種視頻模板和濾鏡都在做一件事情:想方設法降低內容的生產成本。

(2)提高反饋速度和質量

內容發(fā)出去了,如何讓它合適的時機出現(xiàn)在合適的地方?試想,如果每次發(fā)朋友圈,微信都幫你發(fā)個push給你的好友,或者私聊提醒ta,那該多可怕。妙就妙在,朋友圈的小紅點,不僅引發(fā)了讀者的好奇,更不會過度打擾。

對于內容的反饋,一個正向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圈僅能點贊與評論,如果多了一個“踩”的反饋,后面還會有人發(fā)朋友圈嗎?而且,好友之間互相能看到的點贊,讓發(fā)布者對內容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3)控制內容調性

一個失去調性的內容社交產品是很可怕的,網絡噴子和鍵盤俠的成本很低。但微信朋友圈不存在這類問題,在熟人社交里因為自身人設,沒人會去展示自己的無腦。但在陌生人社區(qū)里,人就變得格外張牙舞爪。

我嘗試在即刻社區(qū)發(fā)布了一條招聘的聊天截圖,特意只放了上半部分,沒有露出下面我回復的部分。大家基于我沒及時回復對方的這個點,就開始各種猜測與責罵。

如果你問麗莎阿姨,社交產品是否還有未來?我會很堅定的回答,一定有!而且任何場景加上了社交,都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化學效應。

電商+社交=拼多多;短視頻+社交=快手;英語學習+社交=大衛(wèi)熊英語。

你也可以想想,你的產品加上了社交會有什么樣的未來?

最后,麗莎阿姨還原一下關閉朋友圈這120個小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Day1:心情愉悅的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家不僅看了1個小時書,而且做了好一會的運動,晚上毫無負擔的睡著了。心里OS,好像我也不是那么重要,沒人發(fā)現(xiàn)我關閉了朋友圈。

Day2:刷了一會兒即刻。把一個招聘截圖po在社區(qū)里,結果遭受到了陌生人極大的惡意,而同樣的截圖發(fā)在朋友群,大家的反應截然不同,我開始有點想念溫暖的朋友圈了。

Day3:忙碌的一天,回家洗洗就睡了,一天相安無事。但已經有朋友開始詢問我為神馬關掉了朋友圈,我想,還是有人在偷偷愛著我的。

Day4:開始出去旅游了

Day5:景色真美

哈哈哈哈~,其實Day 4,Day5 都是我編出來的,我在出去旅游那一刻就已經打算要和朋友分享此刻愉悅的心情了,這么多年朋友圈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再回頭想想文章開頭的那些場景,其實,這不就是人間的煙火氣嗎?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網絡社交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填補我們內心的缺失,但也只是飲鴆止渴,能否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最終取決于我們自己。

#專欄作家#

Lisa Deng,微信公眾號:麗莎D的產品手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2年資深產品人,某教育公司產品總監(jiān),關注在線教育、工具產品、AI應用等領域,擅長總結產品的基礎方法論。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就想知道什么叫做關閉朋友圈?是微信退出還是不刷朋友圈叫做關閉朋友圈?

    來自浙江 回復
  2. 基于互動 互相安慰了解 樹立人設等等前提下…為什么朋友圈沒有語音功能呢

    回復
  3. 我想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發(fā)朋友選擇不可見分組,對于我而言,我都會開著,不喜歡的是你屏蔽我就好,我是不會屏蔽你的

    來自廣東 回復
  4. 很喜歡你的分享。收獲頗多,感謝!

    來自湖北 回復
  5. 關閉朋友圈一個月,在打開因為很少去看,感覺與其樹立人設和看其他人的生活,倒不如活在當下,真真切切地感受

    來自四川 回復
  6. 看到了很多負面的評論,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寫的還是很實在,分析的比較透徹。
    至少讓我對社交產品的分析上,有了一些幫助,因為自己負責的工具產品,一直想去接觸社交,但是一直不夠清晰,我這個“社交價值”點在哪?看來我要重新定位一下,謝謝分享了。

    來自廣東 回復
  7. 我這從來不發(fā)朋友圈,也從來不刷朋友圈的怎么定義?

    回復
    1. 自己開心就好呀

      來自廣東 回復
  8. 我想請問一下關于《親密關系》這一段的描述,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否呀有什么前提嘛?比如是針對熟人或陌生人的?
    還是任何關系下都通用的?
    對于想認識更多陌生人(交朋友開拓眼界、約炮上),好像有點歸類不到呀?
    期待您的探討~

    來自北京 回復
  9. 很少發(fā)朋友圈,但是會經常關注。也正如你所說,關注別人的生活浪費了挺多時間。

    來自內蒙古 回復
  10. 無論做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只要了解了人性,基本就不會錯

    來自北京 回復
    1. 人性是最軟的技能,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
  11. 水文

    來自廣東 回復
  12. 可以, 原來這個水平就可以當總監(jiān)了。

    來自上海 回復
    1. 果然匿名之下,人人都非善類。文章說的還是沒錯的,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你不要急著一刀切,我們看看評論有多少頂你,有多少踩你的,直觀的面對你的第一讀者評論~ 這是對內容質量的最直接反饋,你覺得呢 ?

      來自上海 回復
    3. 當然啦~ 如果能說出個一二三四會比無腦噴更有說服力的哦。

      來自廣東 回復
    4. 網絡上的噴子和鍵盤俠隨處可見,這不就是其中一位么

      來自北京 回復
  13. 我覺得 人性都是一樣的,大部分人在沒有約束,都會放飛自我。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愛恨情仇。

    來自浙江 回復
  14. 早就可以關了親??

    回復
  15. Lisa老師我有個問題想聽聽您的看法:為什么會存在那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惡語中傷別人呢,只是因為不用負責任嗎,我自己從來沒做過這種事,我總覺得這些現(xiàn)象把社會的黑暗面呈現(xiàn)的一覽無余。

    回復
    1. 恐怕尋求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這些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都不太如意,只能在網絡上發(fā)泄吧??也是可憐人。

      回復
  16. 點個贊,哈哈哈

    回復
    1. ????

      回復
  17. 學習了??

    回復
    1. ??

      回復
  18. 雖然開著朋友圈,但經常不去查看,我也很少發(fā)圈了,懷疑我是否心理出問題了,??

    來自重慶 回復
    1. 就是累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