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設計的殼

2 評論 7787 瀏覽 17 收藏 11 分鐘

注:D族通道是指“Tencent Design騰訊設計通道”,設計通道成立于2006年,隸屬于騰訊職業(yè)發(fā)展通道設計族(簡稱TDCP or D族),致力于騰訊設計專業(yè)培養(yǎng)及公司設計氛圍提升。日常主要工作包括助力員工通道晉級(制定晉級標準、組織晉級培訓、認證培訓課程)、促進設計骨干交流(組織外部考察、課題沙龍、設計峰會)、組織專業(yè)深度專業(yè)培訓(專家課程、大師課程、騰訊學院課程)、傳播設計文化(設計展、設計公益日、設計論壇)等,并積累建立起通道數(shù)據(jù)中心,服務于公司各項設計相關工作。騰訊設計通道是助力設計師成長的重要平臺,在2016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TDW(騰訊設計周),為設計師提供一個分享行業(yè)趨勢,相互交流和提升的平臺。

本人有幸能有機會作為通道助理觀摩了2016年上半年D族交互通道晉升的過程,受益匪淺。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通過這次經歷讓我覺得平常的積累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高級”是對設計師能力的一種認可和肯定,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將高級設計師的水準和能力在平常的工作中體現(xiàn)出來,為團隊帶來價值。

古人說,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經過這次評審,收獲最大的莫過于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抬起頭,從畫稿的過程中釋放出來,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喃喃地問自己一句:設計的本質是什么?每個人心里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樣,包括我自己。但經過了親眼觀察設計大神們的評審,不禁反思了自己平常的設計過程中不足之處,分享以共勉之。(灰色字體部分為現(xiàn)場筆記整理)

第一層:設計的殼

設計的殼-我們的設計作品

筆記1:有的面試者在闡述方案時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是在方案中沒有看到太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評委就會提問并且希望看到能夠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Demo,平常的設計中也需要注意這一點,好的設計需要創(chuàng)新,而Demo是相對好的表達方法,能夠熟練運用動畫軟件制作Demo應該是設計師的必備技能。

筆記2:在公司有很多團隊都在嘗試新產品的研發(fā),有的成功了,有的很快就死掉,如果做一個新項目,不僅僅只是考慮它的拉新,應該在產品框架和設計亮點上多多考慮它的留存和活躍策略。

在日常設計中,我相信每個設計師都有這個階段。從新手設計師到能夠熟練的完成交給我們的需求任務,我們沾沾自喜的是無比純熟地完成一項設計任務。對,保留主謂賓,“我們完成任務”,而不是“我們完成設計”。

這是我理解的,設計的殼。我們需要一個殼去包裹夢想,包裹對于設計的憧憬,我們以為光滑的外表就是設計的全部,而不忍打碎這個殼,看到里面的意義。對生命來說,殼的意義是暫時的;對設計來說,工具和招式也是暫時的。我們長久需要的是設計師的靈魂。

第二層:設計的膜

071411-84735-590x418

設計的膜-我們的設計方法

筆記3:“我的設計在改版優(yōu)化之后數(shù)據(jù)達到了***百分之60的提升…”在我們平常做設計過程中,關注數(shù)據(jù)變化的同時,不應該只是關注表面的數(shù)據(jù),需要多深入剖析數(shù)據(jù)變化前后,設計方案的優(yōu)化解決了哪些更本質的問題?用戶的場景和行為以及習慣是否有變化?不要只是為表面的數(shù)據(jù)做設計,也不要因為表面的數(shù)據(jù)提升就覺得設計做完了。

筆記4:“因為用戶要方的,所以我改成了方的…”我們接收到的用戶反饋,需要辯證的去看用戶的吐槽,分析用戶吐槽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用戶說什么就改成什么樣,不能盲目聽從用戶的表象聲音。

筆記5:產品設計改版后,需要持續(xù)關注用戶的反饋,最好能夠建立一個機制來接收用戶最真實的聲音。如果設計策略趨于正確,應該持續(xù)優(yōu)化設計方案,并不是做完一個方案的優(yōu)化后就萬事大吉。

平時我們總是期待能有一個的好的業(yè)務,擁有一份好的數(shù)據(jù),圍繞這些論證自己的設計,似乎是完美的“三段式”作品。

打破殼之后,我們還有一層膜保護自己,用數(shù)據(jù)去論證自己設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問題是,設計真的和產品策略、開發(fā)功能一樣,每一點都是KPI的轉化,每一個元素都可以帶來“可見”的回報嗎?

在評審中,第一次重新審視了自己在做需求時候的態(tài)度和思考,在和產品討論設計方案的初衷和目標。如果把整個故事角色化,我們不過是在“澆花”,而不是在“種花”。大部分時候,我們澆花的水和花的樣子并沒有太多關系。在日常工作中,其實常常會困惑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設計師可以稱之為優(yōu)秀?”能夠用設計師的思想和能力去改變花的樣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可稱之為優(yōu)秀吧。

第三層:設計的核

072015-55000-590x418

設計的核-我們的設計理念(意義)

筆記6:當產品目標和設計目標沒法達成一致時怎么辦法?如何權衡和推動?不要抱著pk的心態(tài)去和產品團隊溝通,應該從怎么幫助產品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推動,都是為了產品更好的目標出發(fā)。要換位思考,有更多的同理心。逐漸形成更好的信任,并肩作戰(zhàn)。

筆記7:“boss說要這么做,于是我們就做了這么…”boss永遠都是對的嗎?boss說的就一定要做嗎?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做的是,需要更主動的與老板探討要這么做的本質策略和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角度和眼光不同導致無法理解,如果只是盲目聽從,就很難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做事的過程中也不會真的認可。

筆記8:我們的產品應該有用戶畫像,并且根據(jù)用戶畫像有關鍵的核心體驗點,作為設計過程的理念和中心。設計師需要關注設計趨勢,有自己的設計理念,不應該只是解決當下的問題,要反思自己如何在各種場景的設計中有更好的設計理念去支撐自己,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用設計師的思維更優(yōu)雅的解決問題,需要不斷的去提煉思考。

我在設計領域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有些問題的答案總是要犯過很多錯才有感受,或者找到讓我恍然大悟的答案。之前買了原研哉先生的書,覺得這種“遠離世界”的哲學命題感太強,并非我所能理解?;氐疆a品和業(yè)務上,我思索的結論很簡單,任何一款產品都有自身的存在意義,我們要為之提供意義。

設計本身就是主觀的,情感是主觀的,意義是主觀的。設計可以疾風暴雨,可以風和日麗,設計需要借助理念傳達我們的意義,需要構建一個空間把背后的故事說完,需要抓住細節(jié)讓有心人發(fā)現(xiàn),讓無心人開心……

通道評審這段經歷是平時很難得的一個過程,作為一個后續(xù)需要不斷接受評審的設計師,從各位大神的角度學習觀摩整段“拷問”的過程,有思維上的沖擊,也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氖孢m。至少,在心態(tài)上,回過頭看過去做事情的方法和態(tài)度,會發(fā)現(xiàn)可以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我相信很多設計師升職級的時候,并沒有重新去思考“目標”,似乎隨著一種慣性,到了這個年紀(工作這幾年)必須去申請申報職級。

在這段升級打怪的路上,我們需要不停追問的不是下一個怪在哪里,而是打破設計的殼,追求設計的核,潛心前行,多問問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原文來自:騰訊isux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這篇文章能壓縮10倍,閱讀時間能減少3分鐘

    回復
    1. 重要的事情要老生常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