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方法論,重要嗎?
編輯導讀: 說起方法論,每個人都在強調它的重要性,特別是互聯網行業(yè),當產品經理積累大量實戰(zhàn)經驗與崗位認知后,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心得和方法論。那么具體要怎么做?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它必不可少的嗎?本文作者依據自己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對以上問題展開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產品方法論——這個被越來越多提及的概念,頻繁出現在互聯網公司、產品垂直媒體中,特別是互聯網大廠,對產品方法論更是情有獨鐘。
但事實上,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產品經理,并不了解產品方法論,也沒有什么概念。
相信有很多參加過產品經理面試的小伙伴兒也有這方面的困惑吧。
那么,產品方法論到底是啥?有什么用?
從概念上講,產品方法論就是通過反思日常產品工作過程和細節(jié),從中總結、抽象出一套標準、系統、可復用的以解決特定產品問題的理論方法。
產品方法論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我們提高效率、少走彎路。
既然產品方法論被廣泛提及,并在互聯網一線大廠普遍應用,它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是不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
我認為:產品方法論重要,但無需迷戀。
01 為什么說產品方法論重要?
首先,方法論即經驗,進入新領域或遇到挑戰(zhàn)時,可以幫助你找到突破口,提供解決問題思路參照。
其次,方法論即論據,當推進產品方案沒有數據支撐時,方法論可以作為有效的理論依據,更容易獲得人們認可。
最后,方法論即標準,是產品經理解決特定問題的一套標準化操作流程,開展工作時讓效率倍增。
對于個人而言,將工作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積累,實現由點到線再到面的轉變升華,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是自身經驗沉淀和能力提升的結果。
02 產品方法論具體是什么?
或許你還是認為太抽象,弄不清產品方法論到底什么樣子?
如上所述,產品方法論來源于我們的日常工作,基于過往項目經驗,整理出一套解決特定產品問題的理論方法,舉個例子:
該思維模型用于為產品迭代取得實質性效果提供思維框架,分為四個階段:制定目標、多維調研、問題定位和迭代升級。
- 制定目標:制定產品階段性目標,并評估可用于衡量產品效果的量化指標。
- 多維調研:進行開放性調研與問題收集,可包含主觀感受及客觀依據。
- 問題定位:通過分析、拆解、歸類和抽象,定位出核心問題,問題邊界涵蓋線上和線下。
- 迭代升級:使用MVP、ABTest等方法迭代產品,快速驗證效果。
再比如,產品工作中用到的KANO、6H2W、RFM、AARRR等思維模型,也都屬于方法論。
產品方法論適用于解決產品工作中的各類問題,而每位產品經理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03 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論?
產品經理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產品方法論?
這里推薦大衛(wèi)庫伯提出的一個經驗學習模式——“庫伯學習圈”。
它將學習過程劃分為經驗、反思、理論、行動四個階段。以經驗為起點,反思并抽象歸納出事物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理論方法,再通過實踐行動進行驗證,迭代升級。
1. 通過實踐行動積累經驗
產品經理日常的需求調研、產品設計、項目推進、效果分析等工作就是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的直接途徑。
重要的是,有意識發(fā)現需要提煉方法論的問題點,如:新領域業(yè)務、高頻次事件、涉及產品進展與成果、影響團隊合作關系等,都是有必要形成方法論的方面。
例如:如何以結果為導向,讓產品方案效果顯著?
首先,給產品制定至少一個核心目標,C端以流量、活躍度、留存、交易量為主;B端以盈收、降本提效為主。
其次,找到用于衡量產品效果的方法或渠道,如果沒有現成的工具就去搭建。
2. 從經驗中反思提煉
定期對經驗進行總結、復盤、解析,并從中提煉出有價值、有規(guī)律、可復用的知識點,包含:
- 問題本質是什么?是否有抓住重點?
- 哪里做的好?哪些做得不好?
-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如何改進?
- 是否存在潛在風險,如何規(guī)避?
以B端產品為例,實現降本提效的方法有:減少界面字段和輸入項、縮短業(yè)務流轉環(huán)節(jié)、增加關鍵節(jié)點的消息提示及入口、系統自動化處理等。
3. 在經驗中抽象歸納理論
該階段是將反思提煉的知識點進行抽象、歸類、整合,形成一套標準化、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
仍以提升B端產品效果為例,從經驗中抽象歸納出的理論框架:
基于理論框架,整理出完整的產品方法論,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4. 將理論方法在實踐中驗證、升級
產品方法論本身不是一成不變,要根據實際工作持續(xù)更新迭代,使其保持應用能力,可適應新場景需要。
通過方法論在實踐過程的落地,去發(fā)現新問題、獲取新經驗,再進行反思、抽象,來不斷迭代完善方法論,依次類推,循環(huán)往復。
以上,就是基于“庫伯學習圈”理論,打造自己產品方法論的過程。
同時,該方法不限于產品經理,不同崗位,針對不同問題場景,都可以使用這套理論打造出一套方法論。
5. 客觀看待產品方法論
關于如何看待產品方法論,我有三個觀點:
(1)方法論是產品經理工作中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打造方法論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一定要在實踐中使用、驗證并迭代,才能發(fā)揮其最大價值。忽略實踐驗證,單純沉溺于方法論研究反而適得其反。
(2)再好的方法論也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并非一勞永逸,沒有成功的方法論,只有適合的方法論。
相較擁有一套方法論而言,更重要的是打造方法論的過程,個人的收獲與成長。
(3)產品方法論在不同階段的企業(yè)中,體現出的價值不同。
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產品方法論前期作用有限。這個階段企業(yè)通常最重要、最現實的是將產品快速落地試錯,保證先活下來。就算要推行方法論,建議至少在B輪以后。
對于成熟大廠,由于一個項目或是一個功能可以牽扯的資源較多,通常試錯成本高,容錯度低,使用產品方法論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以降低試錯成本。
04 寫在最后
產品方法論之于個人而言,是對原有事物重新思考、抽象、認知的過程,也是有利于培養(yǎng)自身產品思維。
作為產品經理,也正是在一次次產品迭代的過程中,來摸索和打造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并用于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好的產品體驗和更多的產品價值。
所以,有意識并擅于梳理、打造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利大于弊,關鍵是把握好“度”。
做產品如此,人生亦如此。
專欄作家
伍德安思壯,公眾號:時間之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互聯網產品經驗,專注于電商、旅游、出行、O2O等領域研究,具有產品從0到1成功上線、重建升級、多項業(yè)務從小做大經驗。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目前的狀態(tài)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高于面試能力,沒有總結沉淀過屬于自己的產品方法論。我看的書比較多,但沒有背理論的習慣,更喜歡把理論結合到實際場景中琢磨。所以腦海里有許多方法論的模糊印記,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我能調動起來去處理問題,但做不到把它們一一講出來,所以到了面試環(huán)節(jié)容易卡在理論上。
一直覺得實際能力比懂得很多理論相對重要些,沒有關注過理論方面的沉淀,吃了多次理論上的虧之后,現在是認慫了,面試官只能通過短暫的溝通判斷應聘者優(yōu)劣,理論是面試中最好的判斷標準。
同感,如果沒有好好梳理和總結自己的方法論,實際工作能力很難用理論語言表達出來。
我們有一樣的問題,哈哈哈 大佬們有沒有可能我們搞個小群一塊進步一塊總結,也提升一下眼界~
可以的話,我這個產品小白也想進群跟隨大佬們學習
大佬們可以拉我一個進群嗎
所以有群嗎?我也想跟大佬們溝通一下這方面,我也是這樣的情況
+1,經歷過上百個項目,還是懶得去總結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