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茫茫市場,產品經理如何做機會識別?

1 評論 4707 瀏覽 16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讀:商業(yè)市場那么大,機會每天都有,但是我們需要先判斷市場上有哪些機會,是否值得做,是否能做,才能立項一款產品。產品經理如何做機會識別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在立項一款產品之前,我們需要先判斷市場上有哪些機會,是否值得做,是否能做。這個過程就叫做機會識別。

一般來說,在每一個被成功立項的產品背后,都有9個、99個甚至999個被斃掉的機會,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下面介紹幾個,產品經理常用的機會識別的思路與方法。一個比一個更有機會出爆品,但難度一個也比一個大(五想)。

1)競品跟蹤

研究、跟蹤競品上產品經理的日常操作,當市面上看到爆火的產品之后,多數公司、產品就會產生跟進的想法。

這是相對來說性價比最高的、也比較容易有效的方法。但缺點就是滯后性太強,也容易錯過最佳的市場窗口期,有可能等你做出來東西之后,這股風已經過了。

正所謂第一個做的是天才,第二個做的是人才,第三個做的是蠢才。大體如此。

2)眾籌平臺

競品跟蹤相對來說實效性比較慢,因為產品已經上市銷售好一段時間了。某些企業(yè)新上市的產品,會先上眾籌平臺,既為籌集資金、也為打出品牌、也為提前獲取用戶反饋。

一些眾籌平臺:

像國內的如:京東眾籌、小米眾籌等。

像國外的如:Kickstarter等。

眾籌平臺沒事可以逛逛,既能看到新鮮熱辣的產品,也往往能看到一些比較有新意的產品,啟發(fā)思路。

3)市場分析

之前有提到過,市場分析的時候,可以基于市場容量/增長率畫一個二維四象限的圖。

做產品最終肯定是為了賺錢(或者獲客,最終也是為了賺錢),那么就得進入有錢的領域。

市場容量大/增長率高,是錢最多的地方。錢多意味著大家都想去,大家都想去竟然還增長率高,那么肯定就有不小的門檻,注定就是巨頭的游戲。像曾經的云計算就是,即便你我都能判斷這是個大機會,也沒啥用。當然買股票精神上船是可以的。

大多數情況是碰到市場容量大/增長率低的情況。這種情況說明市場達到了成熟期,競爭相對比較飽和。如果是品牌/規(guī)模/效率有明顯優(yōu)勢的企業(yè),可以直接在主流領域里面干,如果是新入局并沒有特殊優(yōu)勢的,只能尋找差異化優(yōu)勢側面切入了。

小米的因為具備了規(guī)模/效率優(yōu)勢,或許有點品牌優(yōu)勢,其規(guī)劃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這個思路做的,每個品類就做一兩款最多幾款,占據最主流的價格段,并把體驗、性價比做到最優(yōu)。

小米說:做80%用戶需要的產品,做80%用戶需要的功能。兩個80%概括一切。

4)觀察用戶

大多數機會都是偽裝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出現的。多多觀察日常生活中,碰到什么問題,當前解決方案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這個替代方案可能就是新的產品。

吉列剃須刀就是通過觀察用戶而被發(fā)明出來的產品。1895年的一天,吉列走進一家理發(fā)店,發(fā)現理發(fā)師在給顧客刮胡須的時候,很容易將顧客的臉刮破。當時的人們也有共識,認為刮胡須本身就是一件容易受傷的事情。

吉列認為這是一個市場機會,如果能有一把不刮傷臉的剃須刀,那么肯定會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

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開發(fā)出了一款“T”字型的剃須刀,在刀架上安裝兩個刀片,刀頭能夠隨著面部變化而保持角度,保證不會傷到面部。

在這種觀察方式下,我們可能可以發(fā)現很多問題,但其實99%都并不是真正的機會。

馬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就是idea”。

一個新的想法出來,然而市場上一看竟然還沒有人做,99.99%的概率是已經有很多人嘗試過、失敗過了,剩下的0.01%的概率,才是你是第一個想到的。

5)核心技術

有的企業(yè)是具備核心技術的,專利本身就是一個護城河。這時候可以考慮從自身技術優(yōu)勢出發(fā)尋找機會,如此也更符合公司的戰(zhàn)略方向。

例如華為的通信技術領域有深厚的積累,可以大膽突破2B業(yè)務切入2C手機業(yè)務,并且最終獲得了成功。

例如戴森的電機技術,公司所開發(fā)的產品,如電吹風、凈化器、吸塵器等等,都是圍繞著電機的核心技術展開的。

經過這么一輪下來,搜刮到的機會點也有不少了,從機會到概念會篩掉一大批,從概念到產品,又會篩掉一大批。最終剩下來的,有1%就不錯了。

如果剩下來的比例還有很多,那么不是說明找機會的質量高,而是數量太少了。既然是找機會,就寧殺錯不放過。

那么怎么判斷尋找到的市場機會,是否值得做呢?

可能多數人會用RWW方法。RWW就是real、win、worth的縮寫。分別考慮“這是真的嗎?我們能贏嗎?這值得做嗎?”這種評估方式比較適合寫在ppt里,看起來比較高(jia)大(da)上(kong)。類似的還有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

個人的評估方式,就是從公司戰(zhàn)略到產品上市,中間的各個關鍵節(jié)點評估一遍(八看)。

一看公司戰(zhàn)略。每個公司都是有戰(zhàn)略方向的,機會點要跑在公司的主航道上。做手機的永遠不會做紙巾,做牛奶的也不會去看IOT。例如華為的主航道就是云、管、端,不在這個主航道上的機會永遠不碰。

二看市場容量(或市場空間/市場潛力)。容量太小,即便占了100%也意義不大。容量夠大,即便1%也是可觀收入。

三看行業(yè)增長率及終局。從歷史增長率,可以判斷當前行業(yè)所處階段、未來增長趨勢以及行業(yè)終局。

四看競爭強度。容量大的競爭強度往往也大。如果發(fā)現竟然強度不大,那很可能就是一個好機會。競爭品牌市場占有率情況,關鍵競品sku產品表現都是評估競爭強度的入口。

五看研發(fā)能力。評估公司內、外部研發(fā)資源是否能夠實現滿足該市場機會的產品概念。機會好是一回事,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六看制造能力。研發(fā)管設計,制造管生產。制造涉及供應鏈,是否有足夠供應鏈資源支持(量產工藝、工廠產能等)。

七看營銷渠道。好產品也要能夠接觸到用戶才行。評估公司渠道資源、營銷資源是否支持。

八看投資回報。每一次產品立項都是一次投資行為。通過評估產品BOM成本、固定成本(人力、認證、模具等)、FC測算投資回報率。

如果一開始一臉茫然的話,那么通過這“五想八看”,基本上在機會識別方面,就多少有點譜了。

 

本文由@Ericlee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