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5 評論 5458 瀏覽 16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不僅要做好日常業(yè)務的處理,同時也需要具備洞察力,即能夠把握核心、尋找問題根源的能力。具備洞察力,可以幫助產品經理及早預防風險的出現(xiàn),也有助于推動產品創(chuàng)新。本篇文章里,作者對產品經理所應具備的洞察力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洞察力,快的不只是表面。

昨天有個小伙伴后臺私信我,說看了鏡同學之前的一篇文章,深受啟發(fā):《敏感意識,高級產品經理的首要技能。》。

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感謝這位觀眾老爺?shù)奶?,小生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

末尾,這位同學還提到了產品洞察力,深諳“欲揚先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軟”的生意經。

果然,產品汪都是共情能力黑段高手,不來我的產品群里切磋一二,實在是可惜了([旺財])

好巧不巧,這也是在下近段時間的淺薄思考,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產品洞察力那些事。

溫馨提醒:加這個鐘,得倆雞腿兒。

一、什么叫做洞察力?

為了顯得正規(guī),鏡同學首先撥打了兩個戰(zhàn)略合作伙伴的電話:

百度百科:洞察力(insight)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人通過表面現(xiàn)象精確判斷出背后的本質能力。

MBA智庫百科:洞察力也稱預見力,是指一個人多方面觀察事物,從多種問題中把握其核心的能力。它迫使你去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只是看到外表現(xiàn)象。

所以你看,洞察力落腳點是在事物的本質上,簡單來說,也就是要透過現(xiàn)象找尋本質的能力

二、洞察力和敏感意識有啥區(qū)別?

優(yōu)秀的思維總是容易引起共鳴,比如,洞察力和敏感意識都有預見力的體現(xiàn),可兩者的側重點卻又不同。

簡單來說,敏感意識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程度,是由外向內驅動的激勵反饋,敏感也好,遲鈍也罷,都是對外部刺激的反饋彈力,是被動的響應。

洞察力則是從內向外的主動探索,是在自我能力體系的內部驅動下,對外部事物內核的探尋,無論是否能找尋到本質,依賴的是,從內向外的發(fā)掘,是主動的進攻。

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三、洞察力對產品經理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我以為,洞察力對產品經理尤其重要,可以說,良好的產品洞察力是優(yōu)秀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

事實上,在實際的工作中,產品經理或多或少也都會感受到產品洞察力的重要性,并且,隨著經驗的積累,這種感受會越來越深。

優(yōu)秀的產品洞察力對產品經理的價值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需求設計時,可以精準把控,創(chuàng)新產品功能,提高設計效率;二是在需求傳遞時,及時發(fā)現(xiàn)瑕疵或待優(yōu)化工作,及早干預,降低溝通成本,避免過度消耗。

接下來,分享三個小故事,更好的理解洞察力對于產品同學的重要性。

1. 平臺用戶體系的設計

一般來說,B端產品的客制化特性,會導致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應不同的產品,最終形成產品矩陣。

但是,這些產品之間內在的關系是很緊密的,服務的客群也是高度相同的,或者說,同宗同源,不過是由于業(yè)務的拓展,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主動或被動地自立門戶而已。

拿我們供應鏈金融平臺來說,我們對應產品體系服務的場景有“應收賬款融資”、“庫存類融資”及“預付款融資”,這三大類應用場景對應數(shù)個甚至未來可能對應數(shù)十個產品服務。

比如,我們最初規(guī)劃也同樣是平臺級的體系,但是,由于最初上線時也是諸多妥協(xié)(KPI、技術現(xiàn)狀等等),前期產品只是服務于“應收賬款”融資,導致用戶體系從平臺層級被迫地調整成了單個產品層級了。

重點來了,那我們在設計用戶體系時,就需要透過單個產品,洞察到未來平臺級別的規(guī)劃,要抓住用戶體系的本質仍是平臺級別的定位,所以,在單個產品設計時,就會在這個定位的指引下,去平衡未來的產品規(guī)劃和當下的客觀現(xiàn)實。

這也是踩坑后的教訓:起初只有一個產品,并且時間緊迫,受制于各種現(xiàn)狀,甚至來不及過多思考,就掉進了單個產品用戶體系的陷阱里,缺少產品洞察力,沒有找準平臺級別的定位。

你看,如果有敏銳的產品洞察力,就能夠系統(tǒng)化的進行架構設計,也可以節(jié)省后續(xù)重構或者調整的成本。

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2. 李愬雪夜襲蔡州

特別推薦產品同學讀一讀《資治通鑒》,不必追求速度,要精讀,對于產品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很大。

比如,又讀到李愬雪夜襲蔡州:

李愬是唐朝后期名將,雪夜奇襲蔡州,擒獲了叛軍吳元濟,大獲全勝,而吳秀琳是吳元濟的部下。

吳秀琳投降了李愬,李愬也已經接收了其投降,可當李愬派部下走到城墻下接受投降時,吳秀琳向其部下投擲石塊,不開城門。

《資治通鑒》原文寫到:“賊偽降,未可信也”,愬曰:“此待我至耳”。

部下說吳秀琳詐降,可李愬卻能洞察本質,這是兩軍交戰(zhàn),敵軍是敬重李愬的威名,是向名將李愬投降,李愬自己不親自去接收,難免生疑,于是,李愬親自到城樓下納降,吳秀琳看到是李愬后,便下樓跪地投降。

你看,李愬可以透過表面的現(xiàn)象,看到問題的真實矛盾,敏銳的洞察力是其贏得戰(zhàn)爭的關鍵法寶。

3. 總裁解決問題的思維

我一直覺得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我片面了,狹隘了,格局小了,因為鏡同學理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執(zhí)行層,更多的是具體事務的處理能力。

和現(xiàn)在的總裁經過近幾個月的磨合、學習,感受最深的領導魅力之一是,解決問題的思維,這個我覺得是在解決問題執(zhí)行力之上的,屬于戰(zhàn)略層面的。

舉個例子:

我們現(xiàn)在產品并行,開發(fā)工作比較緊,技術負責人管理能力有一些欠缺,內部驅動力不足,公司一直說我們產品部來驅動,怎么驅動呢?

我無非是明確需求、培訓到位、制定計劃、開會溝通、把控節(jié)點,這仍然是解決問題的執(zhí)行層,加上畢竟權責有限,跨部門協(xié)作還是有難度。并且,開發(fā)圈和產品圈又不一樣,不像我們產品同學,說話又好聽,對于代碼其實我們也并不太懂,工期、時間成本都沒有合理質疑的依據(jù)。

昨天部門會,我們對項目存在的改進點進行了列舉(我都沒敢說是開發(fā)改進點,而且又貼心的夾帶了一些產品改進點),反倒總裁針對目前開發(fā)進度混亂的具體問題,心知肚明,但卻沒有表現(xiàn)太“關心”,只提了兩個方案:

  1. 技術如果能克服困難,就自行解決,各個項目開發(fā)問題自行統(tǒng)籌,大家在過程中解決問題。
  2. 技術如果評估不能按期完工,也可以減配需求,不過,需要找我們產品部申請,只要我們同意即可,不過,即使技術開發(fā)完成之后,本月技術部績效仍全部為零。

而且,會后領導直接讓公司內部頒布了“督辦函”,對責任人進行了明確的督辦和敲打,將團隊工作重心重新拉回了效率工作上,內部的溝通磨蹭瞬間不見了。

回想下,領導和我的解決方案,可能都是問題解決方案,不同之處,我只是考慮具體的事務執(zhí)行,或者用什么工具去解決:

比如,這塊地有一片草,我考慮的是,小草應該用鏟子,中草應該用鐮刀,大草應該用農藥來除草;而領導考慮的是,這片地有片草,我得想辦法讓負責人盡快除掉,限期整改,不然收回土地,換人處理。

突然想到,最高的戰(zhàn)略,一定是對人,不是對事,我們考慮問題是,也可以參考:很多時候,也許處理好人,自然就能解決掉事。

所以你看,所謂的戰(zhàn)略思維,背后的本質仍然是洞察力,或者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或者是對人心的洞察。

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明白了產品洞察力的重要性,那怎么培養(yǎng)呢?

其實也很簡單,首先要多讀書看報,夯實基礎能力;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訓練,要思考一步,切記惰性思維,主動去探尋;再者要善于向身邊人學習,學會復盤總結,分析拆解。

最后,牢記所有的方法論都一定要付諸于實踐,既然有了意識,就要在實踐中去檢驗、反饋和調整,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

切記要知行合一,不然必定將如荀子所說: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劃重點:一個高階產品經理必備的隱性技能。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yè)務指導、商業(yè)觀察等。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對您文章中提到的產品群非常感興趣,想申請加入,不知道行不行。

    回復
  2. 但是領導有權利去發(fā)函,普通的產品其實能做的還是那些吖。(沒有惡意,很欣賞作者的文章)

    來自北京 回復
  3. 說得好

    回復
  4. 首先要多讀書看報,夯實基礎能力;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訓練,要思考一步,切記惰性思維,主動去探尋;再者要善于向身邊人學習,學會復盤總結,分析拆解。

    來自廣東 回復
    1. 積極思考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