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的產品方法論解讀
張小龍作為神一樣的存在,每年的公開課都備受矚目,這次公開課都集中在小程序的各種解釋,各家都已經有很好的解讀,筆者就不再累述了,但是我想從其他的角度來解釋張小龍在演講中或多或少帶出來的一些產品觀,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用完即走”
相信很多人對張小龍的“用完即走”嗤之以鼻,因為產生黏性是所有互聯(lián)網產品和運營人的一大目標,怎么讓產品得到用戶更多的打開次數(shù),瀏覽次數(shù),點擊次數(shù),是我們所追求的KPI甚至公司層面的戰(zhàn)略目標。對于每種產品的屬性,甚至某種人群的價值觀,會造成對于產品理解的不同,你不能說采用某種手段讓用戶停留在產品中,盡可能的讓用戶產生對公司有價值的ROI是錯的,卑劣的。但是我只想還原張小龍嘴里的用完即走,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解讀只停留在文字層面,沒有深入到這種產品理念中。
所謂的用完即走,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
(1)高效的完成任務,即減少用戶完成一件任務消耗的時間
在這里所謂的“任務”大家可以用一種更抽象的概念去理解,即“萬事萬物皆任務”,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完成任務中度過。你在微信中和朋友聊天為了聯(lián)系感情是一種“任務”;你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幸福的照片,是一種“任務”;在微信中獲取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增長自己的見識,是一種“任務“,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理解成為“任務”…..而微信通過最有效的方式幫你完成了這些任務:語音聊天和語音通話更加高效的幫助人們交流,甚至幫助老年人搭上了移動互聯(lián)網的浪潮;搖一搖讓陌生人之間的交流天涯若比鄰;公眾號的訂閱讓你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或者感興趣的服務…..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完成任務更加高效,所以說衡量微信的“用完即走”不能從微信消耗了多少用戶時間來理解,而要通過微信幫助人們完成了多少的任務,完成這些任務,對比其他工具,是否節(jié)省了用戶的時間來看,這方面微信無疑是優(yōu)秀的。
(2)完成任務后,不用無謂的功能消耗用戶的時間
想象一下,微信是否給你推送過公眾號?是否在你添加過一個朋友后給你推薦其他的朋友?是否讓你參加抽獎甚至是游戲?都沒有!哪怕是一次!
微信一直都是安靜的,安靜的幫助你高效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后,不強加給你任何的附帶品。如果說你一直在刷朋友圈“不想走”,那只能說明你窺探或者好奇的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因為微信不會在沒有更新朋友圈時,給你推送其他信息,強行留住去看,哪怕這個信息是用戶喜歡的,我想對比微信和微博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我想所謂的“用完即走”也正是一種產品設計理念的傳承,即所謂的簡單,所謂的人性化,符合大家都知道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二、堅持自己的產品理念才能做到取舍
從張小龍的整場演講中,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詞匯“我們堅持的….”,“研究微信的人可以推斷出…..”這就說明微信一直都有延續(xù)且不變的價值觀在驅動著,比如“去中心化”,“用完即走”,“產品功能的合理性”,“社交推薦”這些理念一直貫穿著微信整個產品迭代和產品發(fā)展中。
為什么微信不能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公眾號?為什么小程序不能通過商店的形式獲取,讓有需求的人快速獲取?為什么…..
因為微信有自己的堅持,堅持著自己的產品理念和普世的價值觀,堅持著這樣是最好的用戶體驗。人類是最容易貪婪的,貪婪的想要獲取全部,以微信的體量本可以做的更多,但是張小龍依然在強調合理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這樣舍棄了很多想法,一開始就錯的想法,甚至是行不通的想法。
但是這個是因為對“合理性”追求的這種“克制”,才能讓在產品設計和方向上不糾結,因為很多綱領早就在那里了,去做那些合理的東西就好了,人們糾結的時候,往往就是貪多的時候,這不免讓人想起一站時候德國著名的“施里芬計劃”,因為沒有堅持已有的戰(zhàn)略,導致最后的一敗涂地。
三、站在未來看現(xiàn)在or回望過去看現(xiàn)在
我覺得張小龍公開課當天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展現(xiàn)的兩種思維。
第一種:展望未來,照進當下
當解釋小程序的時候,張小龍用一種未來場景進行比喻,即未來的載體可能是智能眼鏡,當用戶看到哪里的時候,該物體之上就會對應一種應用程序進行控制,產生一種所見即所得的效果。而微信小程序就是在科技還沒有如此發(fā)達的時候,利用現(xiàn)有技術的實現(xiàn)未來的一種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讓人敬佩,這是一種即有前瞻性,而又落地的思維方式。
怕就怕很多團隊只想著未來,不考慮已有的技術邊界和真實的用戶需求,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最后發(fā)現(xiàn)失敗了,我經常有一個比喻:原子彈這么難要不要做?答案是要做,但不是中小型企業(yè)能做的,那是國家要做的,那是有錢的公司做的。
還有些團隊是只考慮當前,不考慮未來,這樣很容易視野變得太窄,沒有看到未來的機會,導致在大的趨勢面前,雖然很努力,但是卻干著過時的事情。
只有看到未來的趨勢,結合當下的技術和用戶需求,才能做出真正有利于用戶的產品,才能讓公司的發(fā)展一直跑在趨勢的前面,因為在趨勢面前,一切所謂努力的力挽狂瀾,最后都被證明是垂死掙扎。
第二種:回望過去,對應現(xiàn)在 ?
張小龍用很長的篇幅解釋了PC互聯(lián)網時代,網站對于企業(yè)的便捷性,對于用戶的友好性,甚至用PC互聯(lián)網時代的網站類比小程序。而這正是一種回望總結的方式,來對當下做出合理的預測。
我有一種觀點,就是一直以來生活、環(huán)境、人性、政治都沒有變,只是承載的方式變了。我們依然吃著一日三餐,只是購買的方式從線下變到了線上;我們依然通過旅行擴展眼界,只是選擇的方式從線下變到了線上;我們依然通過書籍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書本報紙,變成了今日頭條,亞馬遜書城;這一切本質的東西都沒有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有類比的能力,將過去的事物類比到現(xiàn)在,包裝成這個時代的事物,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
我不同意所謂的80后產品經理不懂90后甚至00后,因為人性是一直沒有變的,只不過80后承載個性張揚的平臺可能在知乎或者網易跟帖,而90后甚至00后在A站B站,但是我們依然都有著那些人性的弱點,依然有著共同的馬斯洛需求,這些都是永恒不變的,只是承載的方式不同了而已。
四、產品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從大類到細分,一步步解決用戶體驗的過程
從微信的公眾號,訂閱號到小程序,可以再一次看到這樣的產品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先從大的分類下解決已知問題,但通過問題細分,演化出多種產品。
猶如張小龍在舉機場廣告牌子,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的例子一樣,公眾號是否能幫助用戶去了解企業(yè)呢?答案無疑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卻騷擾到了用戶,因為用戶只是想了解企業(yè)信心,去被迫要接受企業(yè)公眾號的push消息,這是不合理的,所以小程序解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所以說沒有一蹴而就的產品,先用已有方法去解決廣泛的問題,當廣泛的問題都被解決后,再去想怎么提升用戶體驗,分各種場景,演化出各種產品,形成產品矩陣。千萬不要本末倒置,這樣是很危險的。
五、微信完成連接人的使命,開始連接企業(yè)和服務
看到上面的數(shù)字,我想微信這個超級應用應該已經提前完成了對全中國人進行社交連接這件事,很難再有實質性的用戶數(shù)量的增加了。這個使命完成了,微信又要接下去完成另外一個市面,幫助企業(yè)高效的去連接用戶,幫助用戶高效的獲取服務。
通過微信高頻應用的特質,小程序有可能沖擊很多已有的靠連接服務而成為巨頭的企業(yè),讓他們和運營商一樣,變成基礎服務從而退出移動互聯(lián)網舞臺的中央。簡單設想一下,通過微信搜索附近提供服務商家的小程序,你就可以直接排號,下單甚至結賬或者叫外賣,這時候你就不需要美團甚至餓了么!?。∥⑿胖Ц蹲屩Ц秾氼澏读?,小程序又會讓誰睡不著覺呢?
六、如果小程序是PC時代的網站,那么為什么瀏覽器廠商和百度沒有做,或者不能做呢?
(1)社交是無處不在的,而獲取信息是有需求時才會用到
和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比,瀏覽器或者百度都是低頻的,打開微信進行掃碼對于用戶的反應來說幾乎是0加載和0延遲和0學習成本的,但是瀏覽器或者百度可能需要用戶查找app在手機中的位置,甚至首次點開,還不夠便捷。
(2)微信在高頻的社交屬性之上,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無時無刻都在線,甚至已經超越了操作系統(tǒng)。
(3)瀏覽器不具備傳播性,無法形成有效流量的導入
在微信內構件的組件天生具備傳播性,比如掃描了一家餐廳很好吃,可以立刻推薦給各種朋友的群組,這樣的信息流的傳播就具備了互動性;但是如果是瀏覽器,則需要界面切換,而且功能屬性導致其無法帶來信息層面的流動和互動,大大削減了企業(yè)服務的傳播性,也就失去了企業(yè)最關注的線上流量導入到線下的能力。
(4)無法形成整體交互的閉環(huán)
就像上面所說的,在微信體制內,從底層安全和構架到支付以及信息傳播等基礎服務都是構建好了的,在微信內可以完成整個交互的過程,而瀏覽器顯然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
七、一個發(fā)小財?shù)臋C會
每一場科技或者說趨勢的變革,都會在中心地帶的上下游產生新的事物。比如智能手機催生了app的發(fā)展和移動CPU的發(fā)展,產生了TMD,產生了高通,ARM,撼動了Wintel的江湖地位;電子商務,電子商城的發(fā)展,使物流行業(yè)發(fā)展到空前的規(guī)模;共享單車的發(fā)展,可能會催生出一個線下聚集修車師傅的公司;而小程序呢?從最小的點來看,之前做公眾號模板的公司們,現(xiàn)在就開始搞小程序的模板吧?不管搞小程序的企業(yè)是死是活,提供彈藥的軍火商始終是穩(wěn)賺不賠的。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里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新年快樂!
本文由 @vivi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戰(zhàn)略假象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凹傧霐场钡膶哟螞Q定產品戰(zhàn)略最基本的水平,如果假想敵對標失誤,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在戰(zhàn)爭藝術中,真正的勝負手都在戰(zhàn)爭前謀局時為敵人準備的“預備軍”第二戰(zhàn)場。比如韓信十里埋伏為項羽準備的“垓下”;出蜀時的“陳倉小道”!! ?? ??
很關鍵的策略:版主的意思,小程序的”假想敵”是瀏覽器或百度么?這是張小龍明白講出來的還是作者揣測的?
這牽涉到一個”戰(zhàn)略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