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目標&用戶需求:產(chǎn)品經(jīng)理,你該對用戶需求說 no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34.jpg)
對于產(chǎn)品經(jīng)理來說,比起思索如何滿足用戶需求,認識產(chǎn)品的用戶目標并辨別哪些需求應該滿足更加重要。只有滿足哪些應該被滿足的用戶需求,并逐漸引導用戶認識這些需求,我們所期望的用戶目標才能實現(xiàn)。
場景
和女朋友在教室自習,她用iPad上一款名為cabinet的閱讀軟件看pdf并進行批注。過了一會,她向我抱怨:這個app的“橡皮”功能藏的很深,修改批注不方便。
取過iPad,使用cabinet的標注功能,pdf文檔會隨著手指劃過出現(xiàn)一條水平直線;主界面只有“撤銷”按鈕(消除用戶最近一次在pdf文檔上的標注),而“橡皮”功能(pdf文檔上的標注會隨著手指劃過而消除)需要兩步操作,路徑過深
“為什么不用主界面上的“撤銷”?“
“我有時候畫的標記太長,蓋到其他句子了,不完美,用“橡皮”可以局部修改“
再次去過iPad,使用“橡皮”功能對已有批注進行修改,由于手指觸摸的不精確性,實際上也需要多次才能達到“完美”效果。
那么,為什么一個有批注功能的PDF閱讀app,不把“橡皮”功能放在主界面,更好地滿足用戶“修改”的需求呢?
使用“橡皮”須先“標注”,先將思考的落腳點先放在“標注”。
標注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回到閱讀這個場景,用戶的需求會有兩個:獲取知識、消遣時間(并不是絕對且對立的需求,部分場景下用戶這兩個需求并存)。
當需求中獲取知識的比重較大時,用戶會逐漸隨著書中內容的邏輯進行思考,當用戶書中內容有感觸時,會對相關內容做標識。
而當需求中消遣時間的比重較大時,用戶更多時快速閱覽 ,當判定某一部分內容有趣時,才會進行細讀,標注功能使用較少。
實質上,標注是用戶思考后的錨點,通過對書中相關語句段落的標記,便于用戶日后的復習歸(需求1)。
而在實際場景中,用戶可能缺少深入的思考而隨意標注。標注及可能存在的后續(xù)修改會打斷用戶思考的過程,陷入惡性循環(huán);數(shù)量過多更會使的錨點的作用減弱,降低了本次閱讀的作用。
Less is more,這句話對于“標注”同樣適用。過于泛濫的“標注”不能滿足“便于復習,思考歸納”這一需求。
橡皮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很明顯,這項操作實質上均是對標注的修改。但是“修改”背后的需求呢?
- 一方面,修改是出入用戶深入思考后推翻之前相關論點,調整思維錨點(需求2)對所標注文字進行增刪改;
- 另一方面,修改也有可能是出于上文提及到的“使批注更完美”(需求3),對“標注”樣式進行修改。
應該滿足用戶需求嗎?
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上的文章或是其他途徑,都能看見“需求至上”、“滿足用戶需求”,那我們是否應該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如果不是,又該滿足哪些用戶需求呢?
在談論是否滿足用戶需求之前,我們先要搞明白用戶目標——即最為重要的用戶需求,產(chǎn)品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閱讀場景下,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應該是:用戶在閱讀中深入思考,偶爾在共鳴觸動處做標記,大部分時間處于順暢的閱讀狀態(tài)。用戶目標呼之欲出,即讓用戶進入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
而上文所提的3個用戶需求中,需求1與需求2實質上是用戶進入理想閱讀狀態(tài)下的子需求,與用戶目標并不違背。
而需求3,用戶在標注上花費過多時間,追求所謂的“完美”實質上是未進入理想閱讀狀態(tài)的體現(xiàn);其次,通過“橡皮”來達到標注的“完美”,會讓用戶更加偏離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
而修改成本過低,會使批注的閥值下降,從而提升批注泛濫的可能性,影響了需求1的實現(xiàn)。
很明顯,需求3與用戶目標相悖。
為了達到產(chǎn)品所追求的用戶目標,并不是要滿足所有用戶需求。而是滿足那些與用戶目標自然連接的需求,舍棄與其相悖的需求。
加深“橡皮”路徑
那么,加深“橡皮”功能的路徑深度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加深“橡皮”功能的路徑深度,從而增大用戶修改成本,實際上是讓用戶意識到“標注”這個操作的神圣性(思想的錨點),避免“標注”的泛濫,從而達到錨點的作用。
同時引導用戶減輕對于“標注”本身的過度關注,逐步進入理想閱讀狀態(tài)(用戶目標)。
在這個場景下,app選擇不滿足用戶“修改標注”的需求,而著眼于大場景下“獲取知識”這一用戶目。
同理,在功能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我們的用戶目標而非用戶需求。
對于cabinet來說,用戶目標即讓用戶在進入一個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
而用戶需求會包括獲取知識、好的閱讀體驗、標記的簡易度、閱讀的順暢度等等,包括文章標記的“完美”也是用戶需求之一。
用戶需求與用戶目標并不等同,大部分場景下用戶需求包含用戶目標。同時,某個用戶需求可能會與用戶目標相悖(如cabinet中用戶目標與文章標記的“完美”這一用戶需求)。
每個人都會有“貪嗔癡”,舉個例子:人類天生在味覺上追求甜辣咸,而這些味道更多是后天提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健康;而人類為了健康生存所攝取的真正天然健康的食物,口感上并不好,更需要后天逐步引導、適應這些食物。
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應該是一味滿足用戶對于口味的喜歡,而是盡可能攝取對于健康有利的事物。
張小龍所提到的微信價值觀:用完即走——是對以上觀點的最好概況。不能讓用戶在開車到達目的地后還因為車內冷氣舒服、CD好聽而繼續(xù)留在車內。
對于產(chǎn)品經(jīng)理來說,比起思索如何滿足用戶需求,認識產(chǎn)品的用戶目標并辨別哪些需求應該滿足更加重要。只有滿足哪些應該被滿足的用戶需求,并逐漸引導用戶認識這些需求,我們所期望的用戶目標才能實現(xiàn)。
本文由 @易建聯(liá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學到了!
寫的太棒了 見微知著
學到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優(yōu)先解決主要矛盾,也就是用戶主需求!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