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應先把把「產品精神」的脈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84.jpg)
如果產品精神從一開始就是虛弱的,投再多的錢,人,技術都沒有用?!獜堉緰|
之前思考過精神產品和功能產品的區(qū)別,精神產品能夠調動起用戶情感上的某些共鳴,比起產品的功能更容易形成競爭壁壘,這個精神是對外,對用戶而言。
這周看到張志東(騰訊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一個觀:產品精神。
在產品從0到0.1的時候,團隊必須想清楚產品存在的邏輯,這個精神是對內,對團隊而言。
從一個教訓說起
2015年,帶隊伍做過一個產品,基于微信生態(tài)的第三方服務平臺,為線下小商家提供微信營銷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堅持了一年時間,結果死的很慘!除了跟大多數(shù)產品掛掉的理由一樣,錯過窗口期、競爭對手太強、市場和運營能力弱、缺少資本助力……
還有個最根本的原因:大部分小商家沒有微信運營能力,粉絲都吸不了幾個,產品功能再強大,也產生不了價值。而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技術,對于用戶在運營上的痛點無能為力,痛點打不準,就算用戶來了也留不住。
現(xiàn)在想想,其實早在決定開干之前,團隊都沒有認清自身優(yōu)勢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導致對所提供的服務價值沒有完全形成共識。
加上掉進產品功能為王的思維陷阱,從一開始就高舉高打,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閉門打造了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產品,直接跳過了產品0到0.1的驗證階段。
這些都導致「產品精神」從起步就處于不健康的狀態(tài),后面只是越病越重而已。
出招之前,先把脈
公司正在推進一個產品,目標是希望在某個垂直行業(yè),利用上下游客戶資源和積累的品牌效應,提供高效的商品供需對接服務。
這一次,在規(guī)劃具體的產品需求和開發(fā)計劃之前,嘗試把節(jié)奏放慢一點,從「產品精神」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幾件事情。
第一,在沒有風口,沒有剛需的理論假設下,跳出技術和功能層面去思考:我們提供的服務是什么?用戶是誰?服務對用戶的價值以及用戶為什么要選你?
?這點很重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團隊盡可能擺脫干擾因素,從事情本質出發(fā),一針見血的識別產品價值,并以此凝聚大家的共識。
比如,如果我們要做一對一的買手平臺,前期的關注點應該是用戶滿意度和成交率,而不是追求平臺的GMV。
第二,不要認為搭一個線上平臺,灌很多品牌,用戶就會上來,找到想要的商品,從而完成精準對接。
相反這一定是件特別特別重運營的事情,從服務開始到結束,都要靠人工重度參與。
所以,哪怕產品0.1的形態(tài)只有電話+人工,團隊也可以將業(yè)務先跑起來,進行快速驗證和試錯。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用戶的反饋去判斷原有關于產品價值的共識是否正確,是否需要重新定義和調整。
第三,互聯(lián)網只是一個工具,是在保證「產品精神」健康的基礎上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并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切記,在“互聯(lián)網+”后面的才是主業(yè),但是有太多的失敗產品,搞錯了主次,為了“互聯(lián)網”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立足之本。
最后
打球有手感,做產品也有手感。
產品經理的手穩(wěn)不穩(wěn),除了靠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的積累以外,還體現(xiàn)在對產品節(jié)奏的控制感,尤其要克制住看見“釘子”,就波不及待下錘子的沖動。
出招之前,多想想產品背后回歸本質的一些東西。
正如張志東所說:
如果產品精神從一開始就是虛弱的,投再多的錢,人,技術都沒有用。
作者:李哲,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
本文由 @李哲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謝謝
陷入思考…
共同思考 ??
很認同一段話,互聯(lián)網只是工具,提高用戶體驗和辦公效率。主要的還是看到互聯(lián)網背后的實業(yè)產品。